伴随着社会深刻的变革,各个领域已悄然进入新形势,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教育新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约翰·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瑕疵就是,它未能在学生学习目的的构建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在研究生层次,一个极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几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个体权利可言。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洛矶山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贝格曼(Jonathan Bergmann)与山森(Aaron Sams),为解决学生缺课问题并进行补救教学,于是先录制影片上传至YouTube,让学生自己上网自学;课堂上则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或解惑、或实验,启动了翻转课堂。此后翻转课堂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如今,翻转课堂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一定影响。那要怎样才能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到底如何做?本期,我们通过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发起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试点项目——“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来看一堂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是如何一步步翻转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借由这个创新课程中的许多做法,或可为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关于“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
“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是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发起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试点项目。项目专家通过实地考察两门国际课程《儿童的积极行为支持》《儿童观察与评价》,深入研究其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初步试用及本土化调整,并将部分课程内容衍生到了在职幼师培训中,积累了对于“能力本位、实践导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培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理解与经验。为了支持更多高校教育者借由学习了解此类课程,挖掘对于国内幼师培养及培训的价值和可取之处,促进自身教育创新实践,项目专家一致认为,这需要让参与者经历一个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亲身实践、逐步深入的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因此,“课程共学小组”应运而生!
2020年9月18日,澳门同济慈善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高校学前专业教师“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的招募通知。招募通知中详细介绍了此次共学的学习方式、共学人要求、共学时间、报名方法等。招募通知说提到,执教《幼儿园教育评价》、《学前儿童观察与指导》或《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优先;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优先。为什么是学习“儿童观察与评价”?不得不说,教师如何观察儿童、如何评价儿童,是当下大家非常需要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内,现在是没有专门的这样一堂课的,而国际上很多关于幼儿教师能力的描述中,对于儿童的观察与评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曾几何时,大家把幼儿教师的弹唱画跳等作为最重要的技能,进入幼儿园后,发现自己的所学与实际环境脱节,无法真正支持儿童发展。我们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传递着空洞的、宽泛的儿童观,而看不见具体的、可感受的儿童。大家对于儿童的观察、评价的能力亟待提升。通过此次共学招募,首先就对学习对象进行了初步筛选,聚集了一批注重儿童的观察与评价,以及关注教学创新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这些教师是主动报名参与,他们已经意识到儿童观察与评价重要性、必要性,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这类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理解,并愿意去进行创新实践。
用有意教学框架来讲如何有意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也进行了教学创新。在鄢超云教授等项目专家实地考察美国《儿童观察与评价》这门课程,深入研究其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方法后,发现它很重要的理念就是有意教学框架。那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也同样感受到这个教学框架呢?经过多次讨论和设计,他们决定用有意教学框架来设计此次共学活动。首先是知道,于是第一堂课上,聚焦的是课程建设思路,让大家对这门课的思想、理念以及有意教学框架本身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然后是看见,于是第二堂课,选择的是美国《儿童观察与评价》里的第三讲,大家模拟了这个课在美国究竟是如何开展的;紧接着是反思,大家讨论交流自己对于具体课程的看法和体会,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讨论有小组讨论,自己讲,听别人讲,再反思;最后是实践,学生自己来设计一节课,并实施。目前,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教师不用自己所教授的理论来讲自己的课。比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教育要尊重学生,要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用不尊重学生的方式来教学生,也并不注重个体的不同差异。那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好的?教师亲身示范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其中一种。
▲“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有意教学框架之下的课程安排
老师讲、学生听→共同学习
“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不是常规的经验介绍或经验分享,而是特别强调“共学”这个概念。在这里,导师更像是一个领学员、先学者,每个人都在学习过程中发光发热,做出贡献。专家领学只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样例单元课程的学习、共学小组定期研讨、复盘交流、学习任务的完成与实践等方式,比起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它更强调边做边学,将自己在课程中的观念和实践方法及时地运用到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即学即用,即用即学。为什么必须是共学?鄢超云教授说,我们不希望搞成是某个专家的讲解、示范,因为并不是教师讲得足够好,学生就能够学得足够好。好的教学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像幼儿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也需要符合教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她们多交流、多表达、多思考。这些都是导师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学习本来就应该是方方面面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只有突破单一维度,才能让学习收获更立体、深入。
不只是学习某一门课
更是习得一种能力
“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最终所指向的,是让学生习得观察儿童、评价儿童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些大而全或空洞的理论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专业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是完全的能力导向,是一个幼儿教师要去做儿童的观察评价时,会面临的具体事情。比如,我们要去评价儿童,那首先我们需要干什么?做准备啊!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我们需要了解有哪些评价工具和策略,需要学习怎么做记录,怎么使用检核表,怎样拍摄一段视频。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双语学习者、特殊需要儿童,我们又应该如何开展观察与评价。我们最终怎样利用观察评价的结果,调整教学、改进方案。诸如此类。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做事情的逻辑,因而它的操作性很强,指导性很强,实用性也很强,几乎可以和幼儿教师的一线工作无缝对接。
一个友好的、流动的、活跃的
学习氛围
比起正襟危坐的严肃教学,“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的学习氛围是流动的、活跃的。第一堂线上课,导师带领大家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彼此熟悉,做好团队建设。正式上课后,除了一些简单的规则,更多时候是大家自发自主的学习。老师们在线上分组讨论,在线下也会围坐一堂,每个人都是被看见的个体,既是学习者,也是教学者,他们在社群中吸取他人观点,也贡献自己的见解。有研究者曾在印度贫民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台电脑带着鼠标镶嵌在一个贫民窟的墙边。没有人留下任何话,旁边架了一个摄像头观察,然后就发现贫民窟的小孩都来玩电脑。半个月之后,当他们再来调查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电脑。他们会很熟练地打开网页、打开文件或播放各种音频、视频,根本不需要老师来教每一步该干什么……他们的熟练程度和在学校里认真学过的差不多。可见,当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他们是能够自学学好的,而不是通过灌输式。我们常常都在呼喊,教师要去观察儿童、要有儿童视角,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来关注一下“幼儿教师视角”呢?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就是乖乖坐在教室里,桌椅固定,不能随意地围成一个圈讨论,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又怎么能很自然而然地去尊重儿童、有儿童视角呢? ▲“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线下共学
疫情带来危机,也带来契机,其中一个发展契机就是在线教学。新技术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什么?以“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为例。他们的线上课采用的是一款专业视频应用线上授课,在会议中大家可以发送消息、共享手机评论、分组讨论等。当导师在讲课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即时回复,就像发弹幕一样,导师可以根据学员的反馈深入讲解某个问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传统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上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线上教学解决了知道、看到、反思等问题后,在线下教学中,主要是围绕实践,针对课堂设计与实施的实践讨论与分享,让理论更好与实践链接,分析实践中的难点、困惑点,进而知行合一。互联网有许多高大上的技术和海量资源,可以被我们所利用,而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授。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把课堂变成互动场所,大家进行探究学习,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和引导学生。
▲共学小组的老师们在线上发表评论(左),线下分组讨论(右)
作业的布置,也是一个技术活
关于一门课程的作业布置,它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来看看“儿童观察与评价”共学小组布置的部分作业:拍摄3分钟以内的自我介绍视频、阅读某个出版社某个作者某本书的第86-92页、搜集所在幼儿园正在使用的评价工具并观察使用方法、去幼儿园进行视频拍摄并分享、按照所学设计一堂课并实施……共学小组的周春艳老师在分享时就对课程的作业布置深有感触,她说,这门课程的作业布置是特别详细、具体、有针对性的,会告诉学生阅读哪本书的具体哪几页、每次作业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正好是我们平时在上课时需要去借鉴的。详细、具体、有针对性的作业,促进学生更高的参与热情。每完成一次作业,也是对能力习得的巩固。而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也是及时回应以及针对性反馈,比如互相点评、答疑解惑等,这也让作业的价值更大化。▲分享小组作业
近日,教育部公开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并介绍了这批课程的整体情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定,将示范带动更多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点燃课堂革命的引擎,全面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那什么样的课程算得上是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任在答记者问中提到,这类课程强调改革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传统课堂上,教师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是否安静地听讲、是否行为恭敬、是否举手回答问题、有没有打扰其他同学等。翻转课堂后,这些问题已不再重要。因为翻转后的课堂,是学生自己掌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用内在动机驱使学习这个行为;而教师也有了更多时间来与学生交谈、答疑解惑、精准指导。当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学习一些技术就能立马有质的改变。因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需要知道一些,实践一些,改进一些,一点点推动,一点点完善,最终点燃课堂革命。
文字/鲁阳阳
编辑/张小满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