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丨侯莉敏:教育改革从未如此迫切,面向未来的学习环境须重新定义
过去,教育的目标是教给学生知识。而现在,教育的目标是确保学生形成扎实的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在日益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过去,教师认为自己所教的是学生终身适用。但如今,学校需要让学生做好准备,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和社会,胜任还未出现的职业,使用还没有被发明的技术,解决我们还不知道将要发生的社会问题。如果学校存在的主要缘由不再是教授通用的“内容”,那么学校为何存在?以及如何才能培养出能够战胜未知挑战的学习者?
本期大家说,是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侯莉敏在成都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上的专题讲座。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不及待。人工智能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我们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创造怎样的学习环境,要让孩子有什么样的能力面对和走向未来?什么是面向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幼儿园学习环境建设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与疑问走进今天的这篇文章。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学习的革命:
不再强调为未来准备,而是为学习而学习
换而言之,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再取决于我们能否重述知识,而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从已知的知识进行推理,并在全新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就观察来说,教授的不是技术,而是要学会观察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审查内部动机,这就需要调动很多知识来进行判断。
虽然未来看不见摸不着,但当你越专注当下,培养出的学生就越强。比如拥有沟通能力的孩子,更能根据未来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这样的教育才能既满足当下需求又能为未来做准备。这就意味着教育者们要重新定义学习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隐喻,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关于人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学的隐喻就是“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的环境:
作为新的教育隐喻应有的设计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应当以儿童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投入,并在环境中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学习者,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环境建立的基础是学习的社交性本质,并积极促进组织良好的合作学习。
◆学习环境中的教师充分理解儿童的动机及关注他们的学习发展。
◆学习环境的创设对个体差异高度敏感。
◆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儿童经过努力才能完成。
◆学习环境的预期目标非常清晰,重视形成性反馈对学习的支持作用。
◆学习环境应大力促进不同知识体系之间、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共同体和外部世界之间“水平维度”的联系。
过程质量考核目标:
尤其强调心理层面的互动关系
纵观全球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有如下三点特征:第一,各国越来越意识到投资幼儿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基于循证研究的政策制定。第三,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早期教育与保育能使儿童、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受益。受益程度如何,取决于幼儿园的“质量”。
质量是什么?中国使用“保教质量”这一词汇的时间并不长。而欧美各国则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并至今都在研究和评定。“保教质量”主要由两个相互关系密切的要素构成:
过程质量。它反映儿童在保教机构中所感受到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方面的要素。
结构质量。它反映儿童所处的周围环境的状况要素,往往是由政府来规定。
我们今天所谈的学习环境则属于“过程质量”中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学习环境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空间设施、设备材料等;还包括心理层面的教师和幼儿、幼儿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所产生的心理氛围。
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尤其强调环境设计的计划性和多样性,及在此基础上幼儿与材料、同伴和教师之间交流的质量。
从基本走向优质
建立涵盖5个领域27个项目的质量基线
学习环境建设如何从基本走向优质?需要建立“质量基线”。为此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专家团队展开“走向优质——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这个研究力图解决4个问题 :一是找到影响我国幼儿园质量发展的因素;二是研发相应的评价工具;三是通过测量,找到幼儿园的质量基线;四是通过监测,持续推进幼儿园质量发展。
一个在规范上已经达标的幼儿园,如果想要走向优质,有5个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首先是要抓管理引领,如果是一个刚办的新园重点关注的是办园条件和一日常规,当已经具备这些东西后,不同的管理水平会带领幼儿园走上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第二是环境支持,包括园舍建筑、户外场地、班级空间、区域规划、心理氛围等;第三是课程促进,涵盖课程领导、设计、实施、评价等;第四是师资保障,如师资保障、教师伦理、能力建设等;第五是家园社区协同,包括统筹管理、家园沟通、家园协作。
在这5个领域之下,共有27个项目和若干指标。
不仅是规划和材料投放
现在要更多关注环境与人的互动
我们重点来说环境支持。环境支持是指幼儿园通过物质环境创设与利用、心理氛围营造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求,进而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更强调学习环境规划和材料投放,但现在我们要更多关注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更强调人能否参与环境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质量观念下,要尝试去改造自身的园所环境,淘汰掉那些不利于儿童发展的、低水平的环境,从安全友好、发展适宜、经济环保、动态发展这四方面去提高幼儿园的环境质量,这也是评定一个幼儿园环境质量的指标。
这些指标也是有体系的,而且非常细化。比如就幼儿园环境的心理氛围这一层面就要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师幼关系,二是同伴关系,三是保教人员的关系。
为了解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对幼儿早期发展结果的影响,以及具体各要素中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我们做了调查研究:从五大省份分别抽取89所幼儿园,267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
具体来说:班级空间与设施对幼儿早期发展影响不显著!园舍建筑与幼儿早期语言、数学发展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门槛效应。当园舍建筑质量得分处于合格以上时,幼儿的数学认知发展就能获得显著提升,当质量得分处于良好以上时,幼儿的语言/词汇发展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这说明了幼儿园环境设计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幼儿园采取适当的措施并考虑到有效性,特别是在运动、舒适、能力和控制方面,就可以促进儿童的运动、语言、数学、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被忽视的中间空间
室内与户外有效结合的更大效力
最新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还发现,在学校建筑之间存在着“中间空间”,它作为对儿童非常重要的地方,却往往在学校设计中受到忽视。
研究发现相对于室内和室外整片的空地,儿童更喜欢在建筑的中间间隔处进行互动和游戏,这些空间为儿童提供了纠正性别不平衡和减轻过度拥挤影响的机会,解决了经常抑制儿童存在在学校场地正式空间中自主游戏的问题。可见,园舍建筑的设计与幼儿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有效的幼儿园设计是促进学习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幼儿获得良好成长和发展。
区域规划与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价值表明,当一个学习环境足以充分满足以儿童为中心的需求时,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互动、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体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幼儿在不同复杂学习和游戏中产生包含认知、元认知、动机和情感等过程的一系列复杂的互动。
可见,应当将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扩展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挑战性、多样性,以支持幼儿获得创造性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教育教学的成功
往往取决于师幼互动的情感氛围
心理氛围与幼儿早期语言、数学发展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门槛效应。而心理氛围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呈线性关系,心理氛围质量越高,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好。
心理氛围主要是指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班级内部的气氛及教师与幼儿间、幼儿之间、教师之间的情感态度是否良好。但是,心理氛围这种直觉因素在幼儿园的班级中很少受到重视!幼儿园期间,经历了更高层次的情感和课堂质量的幼儿与没有体验到更高课堂质量的幼儿相比,在幼儿园和一年级表现出更好的社交技巧和更少的问题行为。
所以教师应当尽可能在幼儿园营造民主、自由、关怀、尊重、信任和积极互动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之间互相接纳、友好协助,帮助幼儿拓展语言、认知、动作技能等学习经验,以促进幼儿的积极发展。
比如有的幼儿园老师一早穿戴整洁等待孩子进班级,老师跟孩子打过招呼后,会说:“我今天在这里等你来,需要你帮助我学习一个新的水果叫石榴。”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会对学习充满期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识别和回应幼儿的需求,与幼儿有积极的言语交流和适宜的肢体互动,幼儿能够获得教师积极、中肯的反馈,反馈指向具体行为和学习内容。
如果这样的师幼互动还要往上走,想要达到优秀等级的话,需要教师能敏感察觉和有针对性地回应幼儿的个别化需求。幼儿要能获得教师及时有效的反馈,这个反馈指向的是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和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
小结一下
应当是确保环境各要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儿在环境中能够获得丰富、多样的选择和学习机会,能够较好地支持幼儿各领域的学习,全面协调发展。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和维护中,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它不是一个简单形式意义上的,还应当是动态优化的,在持续更新、动态变化过程中,能有效支持各类活动的开展,满足幼儿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创设这样高质量的环境呢?
第一是精心设计的物理空间。幼儿园老师对于环境创设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但仍要用新的眼光去审视,你设计的环境要让幼儿感到安全和舒适。还得含有令儿童感兴趣、满足需求并刺激感官的元素,比如说设计鼓励儿童社会交往区域材料、提供多种多样的角色游戏材料、反应儿童生活和文化的材料、开放性材料,提供安全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设计复杂性的地性和各种类型的植被,尽量使得材料的种类、尺寸、纹理、形状等多样化。
此外,还要有促进儿童学习和理解自然环境的元素。创建不同类型的花园,如各种各样的灌木、树木和随季节变化的植被;提供吸引儿童关注环境变化的材料,如降雨量测量器、风向袋等;投放亲自然的书籍,如描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描述自然元素的、鼓励儿童关爱自然的。
文字整理/陈梓汇
编辑/鲁阳阳
图片/温笑寒 杨东力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活动案例 | 从“妖怪来了”到自导自演一台皮影剧,三年过去了!
十年学前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走进大凉山里的“抢救式”学前教育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