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个生命应然状态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生命成长的首要追求。健康不代表一切,可失去健康也就失去了一切。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很多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悄然滋生,儿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健康,那么,我们如何有针对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呢?
本期,我们聚焦在我国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上。李静教授从新时期我国学前儿童健康的主要发展与成效、影响因素及教育促进这三大方面展开,针对当下学前儿童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静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内容选自第十一届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术年会上李静教授关于《我国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状况、问题与教育》的发言
01/
学前儿童健康
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十年来,党和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持续用力,我国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截止到2021年,全国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4.6%,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取得成效。体质合格率较高,身体形态和平衡素质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5岁前儿童灵敏、协调、平衡素质的快速发育趋势较为明显;营养不足问题有所改善,低出生体重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下降,均实现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的目标;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我国学前儿童的健康还是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孩子身体协调性和下肢肌肉力量(双脚连续跳)、柔韧性(坐位体前屈)、爆发力(立定跳远)水平有所下降。
二是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超重肥胖的营养三重负担并存。
第三是儿童近视呈现出高发趋势,低龄化现象凸显。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6岁儿童近视率平均达到14.3%(最高达到19.1%);受到疫情影响,近两年近视检出率有所反弹;小学阶段近视率攀升速度较快(每升高一个年级,近视率就增加9.3%)。幼儿园和小学是近视防控的重点阶段。
四是儿童龋齿问题愈发严重。3-6岁是儿童乳牙患龋的高峰期。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3岁、4岁、5岁年龄组的乳牙患龋率分别为50.8%、63.6%、71.9%。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率较高。
五是脊柱弯曲异常问题已成为继近视、肥胖之后危害中国儿童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研究显示,中国儿童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为2.8%(世界范围内1%~3%);68%以上的儿童存在驼背、脊柱侧弯、双肩不平等脊柱问题。
最后一个是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多发,且随年龄增长风险不断升高;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3-5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生率比十年前明显增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提供平衡膳食,保障充足、科学的运动,保障儿童睡眠时间和质量;按规范标准建设儿童生活学习环境、配备相关设施设备;加强成人健康素养等方面来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
02/
主要原因与教育促进
影响我国学前儿童健康的首要因素是膳食不均衡。据调查显示:51%的3-12岁儿童日常膳食结构显著不均,达到膳食结构均衡优秀水平的儿童不足3成。其具体表现为:儿童膳食中肉类摄入量普遍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用油量远高于推荐标准;而蔬菜、谷物类、维生素A、蛋白质摄入不足,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严重摄入不足,还有就是饮食过于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在遵循一般人群平衡膳食八大准则的基础上,特别注意针对学前儿童增加的5条核心内容。1食物多样,规律就餐,自主进食,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食物多样”是实现平衡膳食的前提条件;“规律就餐”有助于降低发生肥胖和成年后患慢性病的风险;“自主进食”不仅能促进精细动作及运动协调能力发育,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健康饮食行为”养成的关键期在 2-5岁;“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可增进儿童对食物的认知与喜爱,促进食欲,避免挑食、偏食,有助于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和尊重爱惜食物的意识;“经常户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新陈代谢,促进维生素D合成,提髙睡眠质量,预防超重肥胖和近视;体格生长指标与儿童膳食质量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定期体格测量”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儿童营养问题。
03/
保障充足、科学的运动
我们现在很重视运动,可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运动时间不足。2020年国民体质监测显示:幼儿平均每日参加体育活动超过60分钟的人数比例为62.3%,可是根据要求学前儿童全天各类身体活动时间18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及以上活动>60分钟,户外活动>120分钟。若遇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可酌情减少,但不应减少运动总量。疫情后,儿童运动时间减少0.35小时/天, 静坐时间平均增加了0.38小时/天。调查显示,屏幕时间大于1h/天的幼儿占70.81%,平均为1.13h/天。久坐行为频率(静止和无身体位移的四肢或躯干运动/所有活动)高达64.4%。
全国学前儿童运动指南
而根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要求: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同时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若遇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可酌情减少,但不应减少运动总量”。另一方面是运动科学性不够。今天儿童体育锻炼活动,有些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对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的时间、密度、强度,运动量生理负担的评判还多停留在感觉、经验层面,科学、客观的测评不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证儿童充足、科学的运动?根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 要求 :一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我们不能忘记游戏背后是科学的运动。二是在保证活动时间和强度的前提下,以发展基本动作技能为核心目标,兼顾该阶段快速发展的多种身体素质。这里说的主要是项目选择,要选择儿童生理上能够负担起的项目。三是鼓励增加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在培养生活能力的同时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四是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量的安排、运动的组织等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科学性。我们可以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适合本园、本班,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体育活动类型。
学前儿童运动的注意事项
04/
保证儿童睡眠时间和质量
学前儿童的睡眠受疫情影响较大。一是睡眠时间不足,有研究显示,疫情后,儿童夜间睡眠持续时间不足10小时的比例达到了77.0%;二是入睡时间延迟,疫情期间儿童的平均入睡时间为21:30—22:50,比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睡眠卫生指南的建议就寝时间(不晚于21:00)晚了0.5—2小时;三是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对部分地区的研究显示,儿童的睡眠问题发生率在40%左右,高于国外同辈(20%-30%),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遗尿、夜醒、磨牙、睡眠呼吸障碍、夜惊、张口呼吸、说梦话、噩梦、夜间出汗、日间困倦等。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以及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1睡眠环境
卧室应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可开盏小灯,睡后应熄灯。不宜放置电视、电话电脑、游戏机等设备。
2规律作息
固定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00,但也不提倡过早上床。节假日保持固定、规律的睡眠作息。
3睡前活动
安排3~4项睡前活动(如盥洗、如厕、讲故事等);活动内容每天基本保持一致,固定有序,温馨适度;活动时间控制在20min内,活动结束时,尽量确保儿童处于较安静状态。
4入睡方式
培养儿童独自入睡的能力(儿童瞌睡但未睡着时单独放置小床睡眠),不宜摇睡、搂睡;将喂奶或进食与睡眠分开,至少在幼儿睡前1h喂奶;允许儿童抱安慰物入睡;儿童哭闹时父母先耐心等待几分钟,再进房间短暂待在其身边1min~2min后立即离开,重新等候,并逐步延长等候时间。
5睡眠姿势
1岁之前宜仰卧位睡眠,不宜俯卧位睡眠,直至婴幼儿可以自行变换睡眠姿势。
05/
按规范营造儿童生活学习环境
配备相关设施设备
我国学前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主要存在幼儿园物质环境、儿童用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网络环境健康的风险。比如幼儿园的桌椅问题,据部分地区的调研显示,幼儿园桌椅合格率为35%。具体表现为桌椅高度不符合儿童身高,桌椅高差过大或过小;桌椅间距过大。而课桌椅不符合儿童的身材,会使脊柱弯曲异常的发生率增加1.5倍以上。所以,要按照《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GB/T 3976-2014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型号配备儿童桌椅。除了桌椅的型号尺寸要符合儿童身高外,还有桌椅摆放的间距问题。桌椅间距有正距离、零距离、负距离三种。现实中儿童的桌椅间距主要为正距离,而能让儿童保持正确坐姿的桌椅间距应是负距离。
所以,我们一方面按要求标准为儿童配备桌椅,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正确的桌椅摆放位置,培养孩子正确的坐姿。
06/
提高成人的健康教育素养
我们成人的健康素养不够,一是健康领域的相关知识不足;二是健康行为习惯不够,没有为孩子树立榜样。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父母锻炼行为对幼儿体质有正向促进作用,母亲每周锻炼2次及以上的幼儿的身体素质好于母亲不参加锻炼的幼儿,其身体素质合格率高出1.5%。这就是成人榜样的作用。三是身心健康状况欠佳。特别是心理健康素养,比如很多成人的情绪管理不好,亲子关系、师幼关系不良,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要想培养出好孩子,我们就要先成为好老师、好妈妈、好爸爸;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儿童,就要先成为身心健康的老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引导者,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加强自己的健康及教育修养。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把健康理念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儿童渐养成良好科学的生活行为习惯,使儿童释放全部发展潜能,促进儿童在新时代更加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