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工智能带给高质量教育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教学内容,而是……

李政涛 人文幼学
2024-08-2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这个报告带着我们以未来之眼,看待全球教育。今天,我们以未来之眼,谈谈高质量育人体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的未来学校,两者是相互支撑的。未来学校,它需要体系化的建设,这个体系很重要。十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后,引发全国教育界热议,但大家普遍聚焦的是怎么理解高质量教育的标准、内涵和实现路径,容易忽略后面跟着一个词——体系。


体系是基础,这意味着未来的高质量教育不是点状的、局部的高质量,不是某一个层次、某一个维度、某一个方面的高质量,它是一个体系化的高质量。它还意味着我们未来要打破、要改造旧体系,走向新的体系,才能迎来高质量教育。


同样,今天我们讲未来学校,它也是一套体系,是不同范式构成的新体系,有四大范式。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本文整理自李政涛教授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课堂教学研讨会暨高质量初中教育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原题《面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未来学校”方式》。




01/

通向“智能技术”


这个范式回答核心问题:如何让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学校教育中协同共生?

我认为是双向赋能

一方面,人类智能创造了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以智能。反过来,机器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怎么赋予教师、学生以新的人类智能,将已有的人类智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做到协同共生,我们先看一看,人工智能的出现,带给学校教育什么挑战。我认为有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对职业的挑战

有一张长长的,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清单,这里我就不做展开,大家很熟悉。

第二,对人类素养或能力的挑战

人工智能有三大智能:一是计算智能,能存会算,早就超过人类大脑。著名的人机大战,阿尔法狗和韩国棋手李世石下,和中国棋手柯洁下,两位顶尖棋手都输了。柯洁第一次输了以后不服气,第二次再下,绝望了。他知道,下不过了,怎么可能下得过它?

有人统计过,人类顶尖围棋高手,一辈子最多能下20万盘棋,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一天一个晚上就能下100万盘。当年,它和韩国棋手李世石比赛,第一盘李世石输了,晚上,李世石喝酒吃饭聊天睡觉,当天晚上阿尔法狗干什么?自己跟自己下,下了100万盘棋。第二天他们再下,第二天的李世石还是昨天的李世石,第二天的阿尔法狗已经不再是昨天的阿尔法狗了。你哪里比得过它!

人工智能有什么特点?——不知疲倦,只要有电。但人不是这样。

二是感知智能。能听、能看、也能认,刷脸,典型的感知智能。

最强大的是第三类智能,认知智能。能学习、能思考、能决策,也开始有点情商。这里我也不展开了。

一个接一个超越了人类的素养和能力,将来人类会面对什么窘境呢?未来走出学校的孩子发现,很多职业不需要那么多人,甚至不需要人了。

过去在学校里,我们辛苦培养的素养和能力,在人工智能面前都不堪一击,不值一提,白费了。白教育了三年、六年、十几年……但在我看来,这两种挑战还不是最根本的。

最根本的在下面。

第三,是对人的生命及进化的挑战

物理学家泰格马特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生命进化的方式,改变了生命本身。

他在《生命3.0》中写,地球上的1.0生命,是生物阶段,包括人,那个时候的进化,纯自然,硬件软件都是自然进化,没有任何干预,人自然而然就直立行走了,自然而然就褪去体毛了。

第二个阶段不一样,文化阶段来了,硬件还是自然进化,而软件,人的精神、人的大脑是可以通过文化的构建,包括教育活动来干预和介入的。

人工智能出现以后,科技阶段来了,不仅软件被人们干预改变,硬件也被人为的介入了、改变了。基因编辑、人体器官的3D打印,还有一直被压制的克隆人,都在改造人的“硬件”。

全新的时代来了,有人正在计划将来开发一个导管,和大脑皮层链接起来,把人需要的知识能力通过导管直接输入大脑。

那还需要课程吗?还需要教学吗?一个导管就解决了。这样的想象,未来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化方式变了,人类在重生了。教育何为,学校何为,包括我们的课程、教学、教研、评价何为?

这个时代,活法变了。今天谁能离得开手机、网络?

活法变了,学法必变。跨界学习,将是未来学习方式的主流

学法已变,教法也必须变。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一定是未来教学的常态

那么,线上课的标准,和线下一样吗?一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发生,好课的标准和线下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好的融合教学特点与标准?

教法已变,学校必变。

在这个时代,需要学校教育思考三个核心问题。

刚才提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提出了三大问题:

第一,未来,我们要继续做什么?

第二,我们需要抛弃什么?

第三,我们要创新什么?

下面我要讲的三个问题和它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其实是相通的。

第一,一个接一个的职业,一个接一个的素养能力,被人工智能替代,什么它替代不了?永远与人的生命同行同在?

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教育在人工智能面前,教可以被替代,育不能被替代。“育“为什么无法被取代呢?什么无法被取代?这个问题要回答。

第二,什么始终不变,永远与学校教育同在呢——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所说的,我们要继续保留、保存什么。

第三,什么要改变?需要改变?而且必须改变——你要抛弃什么?你要创新什么?

第一个问题,什么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

我举个例子,哲学。说到哲学,一般人会想到抽象、空洞、晦涩、离教育教学实践太远了,其实不然。中国道家讲:无用之用,无用之大用。表面上暂时看起来没有功用的东西,将来有大用。

人类追求真善美,真,谁来解决?科学。美,谁解决?艺术。善,谁解决?哲学。

哲学有两个作用:给人类合理正确的价值观。

它和人类智能有什么关系?现在都在开发无人驾驶系统,谷歌、百度。我现在还不会开车,但已经放弃学车,准备无人驾驶了。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很头疼,它有一个事故减损系统,要出事了,你让人工智能的无人驾驶先救谁呢?

是先救一个警察,还是先救小偷?是先救美女,还是先救丑男?是先救父亲,还是先救女儿?这种跟人伦,和价值取向相关的选择,它是懵圈的。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它是懵圈的。

所以有人说,人工智能时代,价值观是人类最后的高地,最终的尊严还有,思维能力,特别是反思能力。人之为人特有的。哲学给人类这两个东西,无论什么时代,它都不能被替代。

第二个问题,什么始终不变?永远与学校教育同在?要继续做什么呢?

第一,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相互定义、相互照耀、相互成就之中,挖掘、提升和创造彼此的生命价值。”这是我对教育的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一定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关系。我特别看重第一个,相互定义。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在我这读了三年、四年书,我们能够相互定义。我用我的知识、能力、事业、格局,和我的人格定义了你这个学生。我的优势可能就是你的优势,我的局限,可能就成为你的局限。

反过来,你的发展,你未来的成就,也定义了我这个老师。这是教育的本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交互生成的。还有叶澜老师提出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无论技术怎么更新换代,时代怎么变迁,教育的本质继续长存。

第二,不变的是“教师的爱”。

热爱教学、学生和学习。我经常引用,北京史家教育集团王欢校长一句名言:“只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师好好学习,教育才能天天向上。”我们天天在课堂上教孩子爱学习、会学习,我们自己爱学习、会学习吗?

第三,不变的是“教育教学的想象力”。

教师的想象力,和别的职业不同在哪里?是对你所教的学生的生命成长可能的想象力,他可以走到哪里去、可以发展到哪里去的想象力,是对教学可能的想象力。

归根结底,教学本来就是充满无限可能的。为什么会有同课异构?背后的理念就是教学有无限的可能。

第四,不变的是“教师的勇气”。

即面对教育之难、教学之重的勇气。所有老师都知道,教育教学有多难,担子有多重。这勇气是面对教学遗憾、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更是坚持、坚守、坚定和坚韧的勇气。

我经常引用北京四中老校长刘长铭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触动:“现在很多老师、校长不是不知道理想的价值观,什么是好学校、好教育、好教师,不是不知道不要唯分数论、唯升学率、唯成绩。但教育价值观有了,你有坚守、坚定的勇气吗?”这个不应该改变。

第五,不变的是“教师的创造性”。

教学,用范梅南的话来说就是“即席创作”,每个老师都是课堂教学中的“作家” “艺术家” “创客”。创客,不仅属于科技人员,也属于教师。这些都不应该改变,要继续与教育、教师同在。

第三个问题,什么要改变?什么要创新?

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带给高质量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挑战,最根本的,不是技术挑战,不是方法挑战,不是教学内容的挑战,是对人的挑战,是对教师的挑战。

最需要的改变是教师的改变,最需要的创新是教师成为创新者,要改变教师的专业角色,要改变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此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有人工智能和没有人工智能,老师的能力、本领有什么不同?

袁振国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有一段话:“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将被丰富生动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所替代;机械的练习、作业批改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据估计,现在教师工作内容的百分之七十将由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来完成。”
这段话的关键是,没有写出来的“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是什么?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未来教师培训研修,必须解决的核心内容。



02/
通向“人文艺术”

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让学校、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回答:什么是“人文” “人文主义” “人文关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年前发布的《反思教育》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什么是人文主义?“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愿望可以称之为人文主义。”
下面这段话更加明确:“应将以下人文主义价值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宗旨: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

什么叫艺术?艺术的本性是什么?在我看来,除哲学外,艺术也是智能时代人类不可被替代的核心素养,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尺度,它让人类能实现所谓“艺术化的生存”。

接下来,人文也好,艺术也好,它和教育、和育人有什么关联呢?关联点在哪里?

我有一个核心观点:人文是通往爱的,生命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的爱;艺术是通往美的在智能技术之外,人类的生活、教育是不能离开爱的,更不能离开美的。爱和美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人文、艺术共同通往生命体验。

体验为什么重要?今天的教育开放了,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天地自然,它有个预设:无数的远方、景物、人们、事物、事情、事件都和教育有关,和育人有关。怎么有关?通过体验
刚才说到下围棋,围棋大师吴清源当年在追忆他的围棋生涯时,讲的一番话,特别打动我。
他说,我为什么下围棋?不仅是为了谋生存,拿段位,更是为了自我修炼、自我修养,下围棋是我自我精神建构的过程。这话非常有意思。怎么精神建构?通过“体验”。
中国古人讲的学问叫“体知之学”,体,是身体的体,是生命体验的体。体验以后的学习,体验以后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没有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下围棋、画画、音乐演奏、舞蹈、文学创作,各种艺术活动都能催生、引发人的生命体验。体验和人之为人密切相关。
最近我看了一篇小说,很有意思,小说讲的是一个数学家和人工智能的故事。
数学家是一名男性,爱上一个女数学家,但女数学家不理睬他,觉得他不浪漫、没有情趣、没有活力,他发愁,就求教他的助手——一个人工智能,说自己爱上了一个姑娘,但她不爱我。
人工智能就问他:什么叫爱啊?什么叫姑娘?数学家把辞典拿给机器人看,告诉他,这是爱,这是姑娘。姑娘觉得我没有诗人气质。助手又问他:什么是诗?数学家继续解释,助手明白了。
后来,人工智能就为他创作了一首诗歌,数学家把诗歌献给女数学家,成功打动了对方。数学家对人工智能说:她对我有感觉了,但我想吻吻她,你帮帮我。人工智能问他什么是吻,数学家又解释了一遍,人工智能又给他写了一首情诗,再次打动了女数学家,后来数学家告诉人工智能,说:她终于爱上我了。
人工智能就很奇怪,这诗歌是我写的,她怎么爱你不爱我呢?她怎么要跟你结婚不跟我结婚呢?数学家就说:你是机器,人不可能跟机器结婚,不可能爱上你。人工智能很生气:凭什么不能爱我?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有我聪明吗?
后来,人工智能很郁闷,就自杀了。自杀前留下了遗言,他希望也能成为人,也能有人爱他,也能有做人的体验和滋味。
这句话,是我的感悟:好的教育,好的学校,要给孩子丰富的体验,体验活着是什么滋味。
用教育的方式,用不同学科的方式,体验活着的滋味。这个体验,这个经验,建构了知识,塑造了人生,创造了个性,也丰富了人的生命。这恰恰是艺术带给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情感、审美、想象和创造的体验。



03/
通向“社区社会”

核心问题:如何在学校教育力、家庭教育力和社会教育力三力融合中,打破旧体系,构建新体系?
杭州采荷二小正在建一所未来学校,它的基本理念是:把学校建在社区里,把社区建在学校里。

回答这个核心问题:怎么实现三力融合?特别是学校和社会教育力的融合,彻底打破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壁垒这就是新的体系。



04/
通向“天地自然”

核心问题:如何找回丢失的自然,让育人安放在“天地自然”之中?
现代科技文明,人越来越远离、疏离自然。我到云南,听他们的校长老师讲杨丽萍的一个故事,杨丽萍作为舞蹈家,她的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于自然。每当她要创作一段舞蹈,她会到树林里倾听鸟鸣的声音,到海边倾听海浪的声音,到田野去倾听微风吹拂的声音,化为她舞蹈的舞姿和灵感创作的动力源泉。我听完后很感慨,杨丽萍这个人的生命,是和自然相通的生命。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远离自然,疏离自然,甚至背离自然。人本来是自然之子啊!所以,这个范式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在叶澜教授的倡导下,正在通过校园四季活动系列设计,让24节气进课程、进教学、进学校文化、进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变为他生命成长的自然资源。这也是未来学校不可或缺的第四大范式。




编辑/鲁阳阳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转给家长】| 开心过暑假,居家和外出的安全注意事项,看完这一篇就够了!


放假了,幼儿园的那些鸡鸭兔咋整?


一个男孩偷了钱,引发“强盗小组”一整年讨论与哲学思考


这位小学校长参观完马里兰大学幼教中心之后,决定改行


还没搞清楚自主游戏的关键点在哪里?董旭花×施焕玲×于雷平为你一一解惑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