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逛博物馆”,到“博物馆教育”……
近年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很多幼儿园和家庭开始关注博物馆,关注博物馆教育,并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
当儿童走进博物馆,或博物馆“来”到幼儿园,意味着儿童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革。而面对博物馆这样一个浩瀚无垠的探索天地,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好“家门口”的教育资源?如何培养儿童的博物意识?如何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围绕着幼儿园博物馆课程实践这个话题,大家一直有不少困惑。
本期,我们从专家、幼儿园等不同维度出发,一起来看看博物馆教育的要点与实践。
01/
儿童与周边的人事物有着天然联系
@郑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孩子是社会中的个体,他们与周边的人、事、物等有着天然联系。这种联系有些比较疏离,有些比较紧密。而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可以和孩子发生连接的,可以让孩子从自身,延伸到周边、到社会、到更多。博物馆不仅有一些“高大上”的维度,也有许多接地气的、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可以说,社会的脉动是博物馆展示和教育的方向;而社会的脉动,正好涵盖了孩子们需要接触和了解的一些东西。
当孩子走进博物馆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他的认知、他的世界、父母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等。每个人在博物馆的学习和收获都是高度个人化的,如果说学校的教育更多是求同,博物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则是要存异。博物馆是家庭社交、亲子互动、刺激感官的完美之地。我们所要做的,是带着孩子来到这里,让他们与社会有更多连接,或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等待日后某天被激发。至于在环境中吸收什么,给孩子们一定的自由度,这是好的教育环境该有的样子。
02/
博物馆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幼儿的“博物意识”
@虞永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谓博物意识,是一种引导幼儿广泛感知客观世界和人类文化,在丰富的、适宜的材料和环境的帮助和支持下,让幼儿自主地、积极地观察、感受、体验和探索,从而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加鲜活的、完整的经验的意识。其实博物教育不是形式化的教育,它是存在于幼儿真真切切的活动过程中的教育,它要求将“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贯穿于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
广泛关注:通过对广泛多样事物的关注,幼儿能拓宽视野,利用多感官、多通道进行感受、体验和操作,幼儿探究热情高涨,进而从感知客观世界和人类文化中获得广泛而多样的鲜活经验。
深入观察:幼儿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需要兴趣引导,它吸引幼儿去感知和把握,引发深度学习。在此过程中,幼儿好奇心得到尊重,幼儿多感官获取经验的需要得到支持和满足,让幼儿能够在丰富材料和工具的支持下,获得良好的观察能力。
静心欣赏:在静心欣赏的意识的引领下,教师既给幼儿提供自主成长的空间,又让幼儿在活动中静静倾听和欣赏,培养幼儿专注投入的学习品质。
积极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兴趣、需要、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得到充分关注,幼儿能够在体验和动手操作中自发生成问题,并循着问题的线索去积极探究,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03/
过程才是博物馆课程
最大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李杰 A4美术馆副馆长
博物馆、美术馆展示的往往是成品,而学校特别是幼儿园的博物馆课程开发前期,就应该更多关注儿童的发展,在课程开始之前就把学生身心、兴趣发展、团队协作都结合在课程里面,通过穿针引线,连接过程与成果。
参观博物馆需要做些什么、怎么促进孩子们投入,相信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但我们在开发博物馆课程的中期,会选择“探秘”这一始终激发儿童探索欲的最佳方式。毕竟在一个信息量巨大的过程中,暗藏一些“秘密”供幼儿察觉,对于孩子来讲惊喜的发现会让这场探索更加难忘。老师们也可以“偶然地”添加一些特殊“佐料”到我们的课程里,通过探秘让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趣。
比如第三届 iSTART现场有一个直径3米的“爬爬咚”星球,孩子们在星球表面开了两个30厘米的小孔,除了洞口的一丝光亮,里面漆黑一片。但是当你一不小心碰到星球内壳,它便会发出由儿童与声音艺术家一同录制的随机“外星音效”!空间中暗藏的光源也会被唤醒,所以许多孩子都乐此不疲地钟爱着这里。
而在课程的后期,此时的你已经耐心听取了更多孩子的反馈,无论是拿一张白纸,还是准备好模型材料邀请他们在班上创建一个角落、一座美术馆,孩子们总能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给出极富创造性的方案,我们大可让孩子参与设计与分享展示,再促进我们新的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地生发。
04/
7大实施路径
建构适宜儿童的博物馆课程
@王霞 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园长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在于禁锢,一直以来,无论我园课程历经了几个阶段,始终不变的一点是一定要“走出去”,从幼儿园里走出去、从家里走出去、从社区走出去,用广阔的视野去看我们生活的世界。如何有效利用幼儿园以外的资源?如何挖掘本土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如何将市政文化建设场馆变为幼儿园课程的教育场所?这是我们在做课程探索时不断追问自己的问题。
思考如何以儿童自身的兴趣,生活与经验为出发点来开展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是课程实施的根本所在。为此,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教育集团致力于研究儿童、服务儿童,帮助孩子在他们的真实生活与博物馆之间发生联系,总结梳理出七大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策略:问题驱动,多元探究,环境浸润,过程表征,馆校院合作,家园互动,分享展示。
在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启正式的博物馆探究之前,教师会留心孩子们的兴趣动向、提出问题、收集疑惑,在有需要的时候组织相应的讨论活动,让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下激发出更多问题与探索欲望,并指引博物馆课程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在博物馆探索中,教师会让幼儿通过多元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欣赏、观察比较、操作体验、收集分析、猜测验证、表现创造,多元体验博物馆探索过程。在探索前,教师会通过“馆校院合作”与“家园互动”,使家庭、幼儿园、博物馆三方都做好博物馆课程准备。回到幼儿园之后,让孩子在环境中浸润博物意识、在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在参观游览完博物馆之后进行分享展示。
05/
“换牙期”也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
@桑敬津 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弟维园区)教师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逐步进入了换牙阶段,有的牙齿开始松动,有的已经脱落,面对这一现象,孩子们有不安,有好奇,有各种猜测和探讨,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充满稚趣,更充满了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抓住“换牙”这个真实生活的教育契机,以孩子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追随孩子们的思路以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为切入口,围绕“牙齿”进行项目探究活动,以此来支持和引导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
我们积极与博物馆、高校联系沟通,组织孩子和家长一起走进华西口腔健康教育博物馆,并邀请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为我们做向导,为孩子们就“牙齿”提供专业的答疑解惑。也通过家长会之类的方式,让家长也走进孩子们的内容,理解孩子们学习的方式、价值和意义。
好书推荐
《走向适宜的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
主编/王霞
出版/天地出版社
推荐理由
以上部分内容,就来自《走向适宜的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一书。华东师范大学黄瑾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十一幼把这些年探索博物馆课程的实践过程写进了这本书。它符合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当下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有效措施。它是幼儿园构建博物馆课程的经验分享,也是幼儿学习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亲历见证。一个个鲜活的博物馆与儿童的故事,也在这里上演。”
我们可以看到十一幼在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中,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走进博物馆”课程活动的开展、博物馆教育资源与现有的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融合,为孩子提供了多元探索学习环境,促进了幼儿的认知、社会情感、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
△购买链接
人文幼学的读者现在更有八折优惠的福利
也可拉至文章末尾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达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