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政涛 人文幼学
2024-08-24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的两大要点。


这个观点提出来以后,教育界普遍关注“高质量”。然而,高质量背后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路径却很容易被忽略。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推进学前教育数字化?如何系统化地看待数字化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本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以chatGPT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颠覆与革新为例,分享与之相关的四个核心观念,与我们一起探讨数字化转型与学前教育的未来。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内容来自“创新·挑战·质量——数字化转型与学前教育未来”第三届圆桌会议上李政涛题为《数字化转型与学前教育的未来——以chatGPT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颠覆与革新为例》的发言



01/
基础教育与ChatGPT的连接

体现了双向式互释互构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基础教育与ChatGPT的关系,首先是以ChatGPT之眼看基础教育。ChatGPT作为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技术的迭代更新的一个概念,它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什么,可以改变什么,我们还可以期待什么,同时注意或警惕什么?

其次,以“基础教育之眼”看ChatGPT。立足基础教育,它不仅是技术工具,也是看待学前教育的一种眼光和视角,各行各业每个领域都可以带着自己的视角来解读。我们是以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新的技术,找到ChatGPT演变、发展和运用的基础教育方式或普通教育逻辑,从而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区分开来。

因此,我们要扭转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对于技术变革习惯性的“被动式应答”,实现思维方式的多元转向:从单向思维转向双向思维,从割裂思维走向共生思维比如说单向赋能,人脑创造了电脑,我们把人类智能赋能人工智能,ChatGPT就是典型的数字化。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人脑有可能停滞不前。当发现什么都可以通过百度谷歌去查询,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所追求的、所倡导的、所推崇的“百科全书式的博闻强记”技术在这个时代已经过时了。

一旦人类的大脑放弃记忆、放弃思考就会用进废退,这时就需要双向思维、双向操作、双向智能。不仅是人脑赋能电脑,人工智能也倒逼着人一起双向进化,从割裂走向共生。我们期待的不是人工代替人类,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人机共生共赢。




02/
人与机器成为
新的理解人性的参照系

ChatGPT带来了对基础教育的根本性颠覆与革新。所谓根本的颠覆,是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颠覆。任何与“基础教育”之“基础”相关的问题,都是根本问题或基本问题。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包括了与“人”“知识”“能力”和“关系”相关的四类问题。

首先是与“人”有关的问题。就“如何理解人”而言,人与机器由此成为新的理解人性的参照系无论学前教育、中小学、大学,还是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培养人。与“人”有关的问题又可以细化成好几类,我们要先搞清楚“人是谁”?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打破了对人的传统理解,从农业版、工业版,走向了智能版。之前对于人的理解方式,是在人与神、人与动物的参照和比较中形成,彰显出相对于神性、动物性而言的人性。走入智能时代后,当机器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像人的时候,尤其是继碳基之后硅基人的出现,人的传统模样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何以为人”的问题再度凸显。

人与机器由此成为新的理解人性的参照系,出现了“人机合成智商”。因此,对于人来说,机器既是参照、比较的对象,也是融合,更是共生的伙伴,智能时代,必将成为一个人机共融、共生的时代。




03/
人机交互将代替人人交互

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


就 “培养什么人”而言, “让机器人受教育”成为智能教育的特征以ChatGPT这一生成式智能机器人为参照,过去所遵循的全面发展之人、整体之人、具有综合素养、核心素养之人等,其特性、内涵与构成等,都将面临重构。

“智能”将成为所欲培养之人的关键词之一:为智能时代培养智能之人,为此,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就变成了“培养什么样的智能之人?”,现在智能教育成为新的任务,智能教育不只属于大中小学,也属于学前教育。这是一种以“智能”为尺度的培养新标准。

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颠覆,最根本的颠覆在于作为培养对象的人将发生变化,不仅人从自然人、纯生物人变成人机合成人,而且机器人或硅基人等新型人类,都可能成为新的培养对象,“让机器人受教育”成为智能教育的新特征。过去人才是教育对象,现在机器人也成为教育对象。

就“如何培养人”而言ChatGPT的出现,以人工智能力不能及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新的教育内容核心,人机交互将代替人人交互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

就“谁来培养人”而言,除了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标准,将因为ChatGPT的存在与大规模运用而发生改变之外,“机师”的出现,成为与“人师”并存的又一种新型教师,智能教育了承担教师的职责,发挥了教学功能,导致教师的类型构成与队伍建设的格局发生彻底改变,出现人师与技师双师协同融合的新格局

为谁培养人而言,在智能时代,如果以人类为单位,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人,培养出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之做贡献的人;如果以文明为视野,则是为人类文明共同体,为地球文明培养人;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的同时,在地球与更广大的宇宙世界更紧密连接的背景下,培养出具有守护人类文明意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能力的地球智能人




04/
重建教育与技术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培养理想之人


再来谈与“知识”有关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斯宾塞以来的根本问题,主宰了人类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等,这些都是要回到原点性问题。ChatGPT的出现,让我们再度重审判断知识重要性的标准,进而形成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基本准则:“凡是人工智能擅长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少教甚至不教,凡是人工智能不擅长或者无能为力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多教或重点教。”这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的整个基础教育知识体系的颠覆,是对传授确定性知识体系的颠覆。

第三是与“能力”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如果对标ChatGPT拥有的能力,它所擅长的记忆型、计算解题型、考试训练型的技能,表明其具有超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超强的文本生成能力和自然语言能力已经远超人类可能达到的边界,不用多教,甚至不用教了,转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向其无法替代的能力上,如价值观、高阶思维、好奇心、社会情感、想象力、审美力等现在的ChatGPT也能表达情感,但只是模拟,而不是像人类一样有真实的体验,懂得什么叫悲哀?什么叫欢乐?什么叫幸福?

第四与“关系”有关的问题。它涉及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与技术等问题,它们都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关系或根本性关系。根本之根本,是基础之基础,其他问题都从中衍生出来,与之发生关联,并为它服务:有助于培养ChatGPT时代的理想之人的知识,才最有价值,培养出ChatGPT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能力,才最为关键,只有重建教育与技术等多种关系,才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理想之人。




05/
ChatGPT带来对基础教育的
体系性颠覆与革新


去年,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背后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路径是什么?我们要走向高质量,那就意味着它一定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层次、某一类型的教育过程,而是体系性颠覆的与革新。

所谓体系性的颠覆,意味着人类基础教育体系,从此将从无ChatGPT的旧体系,转向有ChatGPT的新体系。ChatGPT的到来,对基础教育“一切”的改变,是体系化的改变,是以新的体系,而不是以旧的体系来应对ChatGPT带来的挑战、风险与动荡。

那因ChatGPT而颠覆的基础教育新体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

第一,它是“以ChatGPT为尺度”的基础教育价值新体系。价值观是所有教育变革的起点,所有的变革都是先从技术、方法、策略开始的,但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导向才是起点。就好像一个园长,他眼中什么是好幼儿园,他就会办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他眼中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儿童,他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和手段,而是一种价值尺度。

第二,它是“以人机共育为对象”的基础教育对象新体系。人工智能和人类一样,同样具有可能性、可塑性,因而具备教育的可能性,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把它的潜能变为现实。由此一来,在原有以“人”为单位和对象的传统基础教育体系之外,增添了“机器”这一教育新单位和新对象,这是ChatGPT引发的重大转向:从“人的教育”转向“机器的教育”,从育人到育机。

第三,它是“以新三维目标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这是一个全新的三维目标体系——教育目标的人之维、机器之维与人机之维。无论是哪种教育对象的教育目标,由于有了ChatGPT的介入和影响,都被赋予了“机器的内涵”,例如,ChatGPT垫高了人类群体的智慧台阶,加快人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培养“融合智商”或“合成智商”,将成为人与机器共同的教育新目标。在这一新目标的背景之下,已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标准有了重构的功能:人的“机器素养”是新的核心素养之一。机器则需要具备“人的素养”,如道德素养等,它们都可以转化为新的通识课程和必修课程。

第四,它是“以人机全流程对话与赋能为机制”的基础教育教学体系。未来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三角关系对话,是人师、机师与学生之间全流程的对话。

第五,它是“以多维融通为标志”的基础教育学校新体系。以前我曾经解读过未来学校的思路,第一个维度是通向智能技术,第二维度是通向人文意识,第三个维度是通向社区社会,第四个维度是通向天地之理。这四个维度不是割裂的,而是多维融通的。无论是人文艺术、社区社会、天地自然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教育数字化。但无论是教育数字化,还是信息技术也好,它们都渗透在人文艺术、社区社会、天地自然之中。

第六,它是“以共生共长为内核”的基础教育思维新体系。今天人类的自然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农业时代的自然物,而是有了技术介入之后的自然物。它是思维的新体系,其内核就是我们提到的共生思维,让电脑与人脑、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让人师与机师在新体系中共生共融。




编辑/陈梓汇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从“逛博物馆”,到“博物馆教育”……


介入or不介入?游戏支持最难把握的问题今天我们找到了答案!


品德启蒙丨幼儿阶段“友善”品格的内涵与养成路径


真正好的学习,求慢而不求快,求难而不求易!


蚯蚓被切成两段还能活吗?




我就知道你“在看”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