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面临的游戏困境和难题实在太多,一文GET所有本质!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游戏,这个幼儿园里备受小朋友们喜爱的活动,却依然有很多老师们在“游戏修炼”的道路上困惑、纠结与煎熬:始终弄不清楚游戏开展的依据是什么,把握不住游戏过程中“教”与“学”的平衡度,总是忍不住开口想提醒、却又成了游戏的破坏者,甚至分不清楚孩子的哪些行为能算得上是游戏……


游戏在幼儿园的组织、实施、开展,游戏中孩子学习的支持,教师教学职能的运行,其实都是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幼儿园生态。对于幼儿园游戏组织实施的宏观层面来讲,游戏是一种怎样的实践体系、涉及到的基本问题,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不同的解读。


2023年幼儿园游戏研讨会上,福建师范大学的丁海东教授通过幼儿园课程生态,与我们分享了游戏的组织路径、具体类别以及针对不同游戏具体实践应该要有的不同侧重的观察和指导。原来,不是所有的游戏活动都有同样的套路。


丁海东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副主任




01/

打枣也能算是游戏吗? 

2018年成都学前教育研究会,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园长分享了一个“打枣”的案例:院子里自主活动的孩子们,被头顶上高高的枣树特别是已经成熟的枣子给吸引住了。于是有借助物品去够的,有踮起脚尖助跑冲刺的,纷纷想方设法摘枣子。有个小孩不负众望,打下来一个枣子,连忙捡起来送给他们的老师。
可是案例进行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树上那么多的枣子只打下来一个,孩子们很不甘心。于是又有小朋友找来了建构材料梅花桩,其他孩子也来帮忙搭建打枣子的平台,有掌握平衡的负责打枣,有负责指挥方向的,有的拿着平底锅专门负责收集打下来的枣子,孩子们收获颇丰。

这个案例是游戏吗?

鄢超云老师说过,游戏的定义很复杂,而我们尝试对游戏做解释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能说得明白。
但是在幼儿园实践层面,我们作为组织开展游戏的老师,是游戏教学的实践者,基于幼儿园的保教实践场景,需要厘清许多概念。
有一点逻辑、有一点思路,我们老师在行动上才会有基本的参照和规范。



 

02/
立足保教实践,挖掘游戏存在


如果我们立足于幼儿园的保教实践体系,一日活动就是背后的支撑。构成幼儿园这些活动的基本活动板块最终有三个:一个是教学,一个是生活,一个是游戏。

集中教学有预设的目标指向,既然教学以幼儿为对象,组织活动开展的形式一定是游戏,叫做教学游戏。这类游戏属于有明确的、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指向的活动,就其过程而言,组织性与计划性很强。

这里的游戏,是作为支持预设教学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也是对于教学形式的支持或包装,即因教学而游戏。所以虽然叫教学游戏,实际上却还是教学。

生活环境里有没有游戏?就个体而言,是有游戏的零散的行为特长,比如两个孩子上厕所的时候一看老师没跟进来就放飞自我打打闹闹,这叫如厕环节中的游戏。但这是老师设计、规划或组织的吗?不是,它只是孩子冲动或者精神的释放,从而表现出零散的游戏行为的表现,因为生活环境没法按照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

那幼儿园保教实践的生态体系或一日活动中,游戏所在的位置到底在哪里?作为第三个基本板块,我们称之为游戏活动,就组织实施的方式上来讲,其实就是自主活动,通常也可以叫做自主的区域活动。

 


03/
自主游戏与教学游戏的区别在哪?


在自主活动(区域活动)背景下,幼儿自发自愿而主动选择的游戏,叫做自选游戏,也叫做自主游戏,因游戏而发生了“学”与“教”。因此,教学游戏与自选游戏构成了幼儿园游戏实践生态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因教学而游戏的狭义教学,一个是游戏中有教学的广义教学。

自主活动让孩子自主做选择,就会表现出孩子对游戏的积极,高频率、持续的参与,这就是自主活动的影响。

其实幼儿园好多游戏活动往往有预测,有老师期待的、聚焦的、明确的任务指向和目标指向。教学是老师的设计过程,目标也是设定好的,教学中的游戏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或者组织形式,它也是被设计好的,这个游戏就是老师让孩子玩的。

而自主活动中,孩子的游戏就是孩子喜欢、孩子愿意玩的。一定意义上来讲,不是刻意为了学到什么,就是孩子有冲动,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特质:表达与释放。只要给他机会他就会参与游戏,而只要参与游戏,他喜欢、他感兴趣的话,他就会专注、会投入、会全身心参与。这个过程是综合的过程,有语言、有交往、有问题的解决、有方法的掌握、有任务的完成,他一定会发生学习,你让孩子在游戏里不学习甚至都是绝不可能的。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更高质量地学,老师就会支持引导,就会教,这就是因游戏而教学。老师教职能作用的发挥,就是幼儿园游戏组织实施。可以说教学游戏更强调老师带着孩子游戏的师幼关系,自选游戏就是孩子游戏带着老师的教。

而在自主活动背景下,我们又可以划分出三种类别的游戏:自发性,探索性,规则性。

 

 

04/

自发性游戏

——突出自我愿望与想象的表达与满足


自发性游戏,主要指在幼儿园自主活动的情境下,侧重于幼儿主观情趣、愿望、想象的满足与表达的游戏。这一类游戏有时也称作象征性游戏。虚构的假装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角色表演是最经常性的一种表现。

象征就是一种转换,一种替代,往往是前一个事物比较直观,后一个事物相对比较抽象,在游戏里面就是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拿着呼啦圈在胸前做转动的动作,孩子就把呼啦圈当成了方向盘,这叫以物代物;当他做这个动作的同时,也意味着游戏里他不是现实中的“他”,而是变成了司机。

孩子在这个活动片段里,他的兴趣是表达了他的想象力,释放了他的个性,孩子是不压抑的,他的精神是饱满的,他的热情是高涨的,他的心态是乐观的,他的人格是健康的。

南京实验幼儿园的老师提供了一个案例:在大班有一个叫做毛豆的女孩,和其他小朋友的争论中她认为娃娃家的玩偶是她生出来的,她突发奇想走到班上的医院,小医生们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干什么,直到毛豆一字一顿地说“我要生宝宝了”,医生们才开始准备“剖腹产”。接着毛豆又说忘记给她吃麻醉药,于是小医生便掏出“药丸”递给她,说这种麻醉药不仅可以麻醉还可以止血。

孩子在游戏里的象征,因为生活经验的不足,只能靠想象进行弥补,然后背离生活的真实,规避现实的逻辑。但是孩子在这种游戏里最聚焦的体验就是满足,可以表现现实生活的经验,但是并不是说在角色游戏里面掌握一些技能。

如果指望孩子在角色游戏里面必须有正确的玩法、必须有玩的套路、必须有技能方法的掌握,那这就是对游戏的克制,也是对游戏价值的核心不聚焦地偏离。

在“生娃娃”的过程里,孩子究竟遭遇了什么挑战,历经了什么高端的任务?什么都没有,就是满足,就是享受与沉浸,她在履行母亲的角色。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这种专注这种纯粹这种坚持这种不放弃,其实表达了这个孩子所处年龄阶段情感的纯粹,当然我们也能感受到孩子情感在游戏里不压抑的释放和表达。

所以这个游戏给我们老师的启示是什么?跟随、欣赏、体验、发现,才可以走进儿童的内心,才可以发现孩子内心世界的情感丰厚。让我们头脑里的活动概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世界。




05/
探索性游戏
——聚焦客观问题的解决与探索


探索性游戏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情境下而发生,但更侧重于在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寻求解决的策略,为随境而生的任务而探讨完成的方法。它指向孩子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产生任务意识就会有问题聚焦,就会尝试完善任务解决问题,表现出行动投入的过程,这就是探索。

有时候情景问题可能是老师精心预设的,相对来讲比较高结构化。比如一盆黄豆玉米混在一起的粮食,怎么分开两种粮食呢?一个个捡太费劲,旁边有很多筛子,只有一个能合适地让黄豆筛出去、玉米留下来,找到那个筛子就找到了答案。问题与答案都在情境中,必须通过情境互动才能意识到问题指向、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文中的打枣,实际上就是探索性游戏,看到那棵枣树才想去打枣,就是情景互动。

其实这类游戏需要我们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做到“装傻”。有时候老师不是不知道答案,而是因为答案不是目的,寻找答案的过程才重要。它自主的、情感的表达和体验一定指向学习品质:坚持、执着、专注、不放弃,遇到困难不退缩,同伴之间相互协商,团体作战合作精神。这种性格和态度必须在自主的过程里才会充分的体验和表达,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如今我们动不动就谈教师的观察和指导,而不谈游戏是什么,好像大家都知道游戏是什么就去谈观察指导了,但其实针对不同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一定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老师支持孩子游戏最好的状态,就是和孩子一起长不大。

我在一所幼儿园里看一个小孩子玩矿泉水瓶,里面装有半瓶水,把乒乓球放在瓶口上,等它倒立的时候,空气的压力让球没有掉下去,水也不往下漏。我看到了以后装作很惊讶的样子,孩子就又演示了一遍,我说我也想试一试,结果乒乓球掉了下来,水也漏了一地。

我说你怎么做到的,我怎么就做不成?这时候孩子就开始当起了我的老师,那种投入、专注、负责任的感觉一下子就被激活了。

所以老师们不要表现得太精明。我觉得一个老师在孩子的游戏现场能给孩子带来亲和、安全、温暖的支持,让孩子感觉被关注、被呵护,就是最好的陪伴。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倾听儿童,相伴成长”,在游戏里面可以换个角度转变一下:陪孩子一起长不大可能是更好的状态。




06/

规则性游戏

——按照预设固定规则及玩法


规则性游戏,是具有固定的规则或特定的玩法要求的游戏,这种游戏需要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孩子参与,并且具有竞争性输赢结果的游戏。幼儿的体验主要聚焦于一种游戏玩法和竞争性结果的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常常是民间相传的经典游戏,也可以是教师编制和设计过规则玩法的游戏。

因为规则性游戏是有套路的——就是规则,所以规则性游戏是可以广泛传播的。如果说自发性游戏、探索性游戏都有偶发性和不可复制性,那规则性游戏就有固定玩法:你能玩他也能玩,上一代人能玩下一代人也能玩。

所以大家会发现民间传统游戏常常就是规则性游戏。但是如今的规则性游戏,在特别强调自主游戏的研究背景下,往往受到一定的忽略。

这是不对的。规则性游戏一旦设计经典,就会成为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在某一个积木模仿搭建活动中,老师在被模仿的积木成品和孩子的搭建场地之间放置了一个帘子,孩子可以是三人一组也可以是两人一组,哪一组先搭建出来就获得成功。

而在竞争与合作中,一个孩子负责穿过帘子观察成品积木怎么组成,然后跑到帘子的另一面进行转述,另外的小朋友就开始动手搭建。负责观看的不能动手,负责动手的不能看。而在规则性游戏中,孩子遵守规则往往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醒。

从着急忙慌地不遵守规则动手,到各个环节不断出差错,最后成功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合作越来越默契、技能越来越熟练。

规则性游戏的核心是竞争,外在形式是规则,所以它也倾向于孩子的人际交往。我们要看到自发性游戏更强调情感性价值,探索性游戏指向认知挑战的价值,规则性游戏更指向于社会交往的价值。

孩子在游戏中快乐了、满足了、释放了、表达了,能证明这场游戏是高质量的吗?答案显而易见。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探索性游戏进入到游戏的概念体系已然是大势所趋。所以,规则性游戏更不应该被遗忘。




07/

游戏观察与指导

——多元化“教学”的实践生态


不同的游戏活动老师的观察指导侧重也不一样。

自发性游戏更强调幼儿自主,我们要学会在关键的时机“闭嘴”与“放手”。在毛豆的游戏里,就不能突然站出来说“麻醉药不能止血”,这样反而没有做到我们作为游戏的支持者这一要求。

探索性游戏重在问题的解决,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闭嘴与放手了,因为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是他需求的时候,如果等到第二天才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已经失去了兴趣。

规则性游戏重在人际规则,我们要做到由“控”到“放”,如果教师不“控”孩子就很难严格遵守规则。比如模仿搭建的活动里,老师不“控”孩子们就很难做到平等分组,更别说遵守规则完成搭建。

如此我们从教学的关系生态上来看,集中教学因为教学而游戏,也属于规则游戏,围绕规则和竞争指向人际互动,自发性游戏围绕自主和想象指向情感释放,探索性游戏围绕情境与策略指向认知探索。不同的游戏各有不同的价值侧重,因此在观察与指导时也各有不一样的侧重。

而游戏开始前的准备以及游戏结束后的总结与分享,是反映老师捕捉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价值聚焦、对孩子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的一种专业智慧表达的过程,所以这一点也很重要。

谈话准备不需要太过分,太多的谈话准备特别是对于小班孩子制定走一步看一步的计划完全就是把游戏做成了桎梏化的教学模式;总结分享对老师而言倒是开放的,是教师专业创造性发挥最好的环节。我们可以聚焦孩子,可以聚焦材料的功能,可以聚焦问题解决,也可以聚焦同伴关系,这都取决于老师们对于什么角度更加敏感。




幼儿园游戏的课程生态指向的教学体系,实现了“玩中学玩中教”的概念,而最终表达的其实也就是学前教育教学的核心原则:“做中学做中教。”
我们要把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与老师的互动关系看作是对孩子天性更强烈的尊重,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解,对孩子游戏需求的满足。而这不也就可以理解为对于游戏精神的追求吗?
在幼儿园里,游戏精神是贯穿于内外的东西。只有老师们在游戏开展和教学智慧的把握中坚持游戏精神,我们才可以看到幼儿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关联起来的课程生态。


编辑/陈相
图片/温笑寒
设计/陈相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看四川幼教如何从品格课题经验走向品格课程建设


董旭花丨关于自主游戏的12问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逛博物馆”,到“博物馆教育”……


品德启蒙丨幼儿阶段“友善”品格的内涵与养成路径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