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启蒙丨幼儿阶段“责任”品格的内涵与养成路径
责任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包括孩子,亦是如此。别看他们小,其实在一日生活中,他们能感受到周围人的责任,也能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比如子一小朋友说:“爸爸的责任是上班。”豌豆小朋友说:“医生的责任是照顾病人。”葫芦小朋友说:“我的责任是好好吃饭。”正是因为这些感受、体验与参与,孩子们才逐渐成长为能为自己生活负责的人。
如何定义责任品格?我们认为:责任包含着人们应尽的义务;责任意味着当主体没有尽到“应尽之责”时,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过失及相应的结果;责任也是人所具有的值得信赖的品质。而培养责任品格的奥秘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的参与和体验中感受、理解责任。因为,责任是一个“行动的活动”,是一个实践的活动,而不是理论沉思。对于责任心的培养应该遵循从行为到品格的实践路径。
01/
责任的含义
结合已有研究对责任含义的解读和阐释,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三点基本共识:1.责任包含着人们应尽的义务;2.责任意味着当主体没有尽到“应尽之责”时需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过失及相应的结果;3.人所具有的值得信赖的品质。
02/
责任的类型
(一)中国传统责任伦理思想对责任类型的划分
中国传统责任伦理基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固有社会结构,由内向外,从自我责任扩展到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天下的责任,建构起中国社会特有的责任伦理体系。
首先,在个人层面,传统伦理强调了个体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即外在的身体上要“贵生”,而内在的精神上则应内省慎独。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荀子·王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生不可不惜” (《颜氏家训·养生》)。个体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儒家的责任伦理从来没有停留在身体外在的维度。儒家要求个体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富有内省和慎独的自觉,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其次,在家庭层面,表现为孝悌为本、兄友弟恭的家庭责任伦理。在传统社会,个体的责任从来都是关乎家庭和家族的。“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规定了父子、夫妻、兄弟等主要家庭成员的责任。
再次,在社会层面,注重尚义轻利、由己及人的社会责任伦理。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以家庭和公共利益为导向的,而风俗、传统和礼仪则作为维持这些关系和随之而来的义务的外在约束力量。“义”作为普遍的社会规范,以理性要求的形式出现在社会关系中,其在社会关系的协调中彰显的是责任。在“利”与“义”的协调统一中,责任必须先行,也就是说“利”要服从于“义”。
1.对自己的责任。关心自己的健康;在认识自己独一无二价值的基础上能满意地接受、悦纳自己;能利用一切条件和各种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尊、自爱、自主、自控。
2.对家庭的责任。尊重、体贴、帮助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热爱家庭,努力创造家庭的和谐气氛,履行和担负起家庭的各种责任。
3.对他人的责任。接受和信任他人,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同情心;尊重他人人格、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尊重并愿意考虑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平等待人,有事大家商量;同学朋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温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关怀残疾人;信守承诺。
6.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对人类社会有深切的了解;利用一切机会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尊重和欣赏别国文化,努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
7.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对科学技术征服自然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行反省,确立人和大自然互相依存,谁也不主宰谁的观念;关爱动植物,关心其他生命物种,减少环境污染,理智利用能源。
结合以上研究,我们从幼儿责任品格培养的角度,将幼儿责任品格的责任范围做如下划分(见下图):
从这两个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是责任的生发点。责任范围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层次越来越高。
这种扩大,并不呈现年龄发展的先后次序性,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网络的逐渐复杂,责任意识的逐渐明晰而扩大;这种层次并不是层次越高就越高级,相反,越是底层的责任所关涉的对象就越多。
03/
责任心的发展阶段
(一)儿童的责任心发展研究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责任心分为客观责任心和主观责任心的观点,儿童的责任认知是从他律发展到自律的一个认知过程。其后柯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健敏对学前儿童的研究支持了陈会昌的观点,他指出儿童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从依从阶段到认同阶段,最后达到信奉阶段的过程。小班幼儿的责任心表现为服从教师、家长的要求;中班幼儿则逐渐认同教师、家长对他们的责任要求,他们开始理解责任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大班部分幼儿的责任心可达到信奉水平,即他们开始从内心认同责任行为,此时责任心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 责任品格培养的阶段目标
庞丽娟提出幼儿阶段有六种责任心:任务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承诺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过失责任心,可以作为开展活动、划分内容的基本线索。
04/
责任心的培养
(一)责任心培养的理论依据
在理论依据上,我们遵循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道德性品格培养的方法论的论述。《尼各马可伦理学》里提到,“我们所有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也就是说不可以由道德改变。例如,石头的本性是向下落,它不可能通过训练、教育、培养形成上升的习惯,即使把它向上抛千万次,它依然会落下。“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习惯而完善”。
自然赋予我们的只是潜能,是接受德性的能力。自然赋予我们的是一种接受德性的潜能,但是潜能的发挥、德性的形成不是出于自然,而是需要养成的。比如,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
责任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做出了责任行为,从而产生了个体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形成是一个责任认识、责任体验、责任践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那么基于前文提到的幼儿责任心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出具体的责任心的培养方法及策略。
△ 幼儿责任品格培养目标、策略
对话丨重构个体生命经验,做有传承有创新有儿童的传统节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