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流于形式?点赞并收藏PCK视角下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实践路径
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艺术也是他们的另一种语言。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认为美术就是表征,窄化了美术教育的功能;或过分依赖个人的教学经验,难以指导幼儿有效进行美术活动;亦或是片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角色,忽视了教师的应有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相关经验与技巧。学科教学法知识(PCK) 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由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为提升幼儿教师对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的核心经验掌握,促进其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PCK)的提高及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成都市青羊区人文培训学校携手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幼儿园园长专业委员会举办“当艺术遇见儿童,PCK视角下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实践途径培训”活动。
本期,吕耀坚教授从理论到实践,与我们深入探讨pck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现实价值与实践。让我们跟随吕教授的脚步,学习并掌握美术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
吕耀坚
01/
教师的知识需要重组
教师PCK的专业特征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PCK是一种实用性知识,具有帮助教师把学科内容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的特质,其本质是关于教师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懂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到学生的知识。
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下pck的发展轨迹。
在19世纪之前,好老师等同于有足够学科知识,即学科知识=教师知识。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中文的老师,一定能够把孩子的语文教好;学习美术专业的,就能做好美术老师。如果你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园的孩子,你在与孩子进行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交互时,其方式肯定与教中小学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那就是你某类学科好,不一定就能做好一个好老师。就拿学前教育专业来说,他们需要除了要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体课程内容,还要学习幼儿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因此,培养一位好老师,一定不是培养某个专业的领域的人才。
19世纪以来,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是平行的知识。
20世纪以来,我们面临一个困境——教师与非教师人员在教学实践上没有明显区别。
20世纪80年代,教师知识一般包含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情境知识以及关于学生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是这些知识的简单相加,它是整合的。比如,当老师提问蜗牛的身体像什么?有孩子说像冬瓜,老师回应孩子的过程中就包含了学科、教学法、教育情境等知识。
按照发展路径来说,pck可以理解为从学科知识到教学法知识,再到儿童知识的叠加。最后的这个问号,是说我们的教育机制要灵活机动地解决问题。
当下,似乎出现了看重教育专业知识,忽视学科知识的倾向。我们需要警惕!学科是立命之本,它虽然不是教育孩子成长的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必然的依托。我们在做美术教育时,一定不能把目标仅仅局限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上。只有教学知识,没有跟学科结合,没有跟儿童结合,教育一定会出问题,孩子的成长也会受限。我们不能说孩子画的都是好的,做的都是对的。
换而言之,在幼儿园,只有“尊重儿童”这4个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知识结构和老师应有的作用。PCk的意义就在于怎样尊重老师,怎样尊重知识,怎样把知识通过老师的头脑加工以后助推孩子的全面发展。
02/
浸泡在教学活动中
才有捕捉儿童发展的契机
教师知识各构成要素间是具有逻辑层级关系的,在这个模型纵向排序中,学科内容的知识占比最重。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及研究证明,想要做好一位老师,最基础的不是儿童知识,而是学科知识。
比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基础的点、线、面要搞清楚,红色和蓝色黄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要知道。有些不清楚的知识点,要学会借用工具,利用形色APP识别花草树木;买一本色卡或者使用电脑色球辨认颜色。色彩的培养非常重要,可以开展一些户外涂鸦,让孩子放松娱乐,但打色彩水枪的,我不是很提倡。
在编教材的过程当中,我们把小、中、大班中涉及到的美术活动全部列举出来排序,从中发现,美术教学活动类型多样,随着年龄的变化,活动类型呈现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不同活动类型之间的活动次数相差非常大,同一活动类型的次数变化没有规律;在美术教学活动类型的选择上,一定程度上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
虽然我们不能过于追求学科,但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学科知识是基础。幼儿园在做园本课程时,要基于现有的审定教材,把学科逻辑梳理清楚,不要自己生搬硬套。比如说美术活动的活动类型要聚焦,小、中、大班分别使用哪几种材料(起码保证5种类型),而不是多多益善,其他的体验性活动可以在区角中完成。
因此,教师知识要凸显实践性,就需要在静态的横向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纵向、动态的研究。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科知识、儿童知识、教育情境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让自己有机会有条件浸泡在教学活动中。在游戏中观察儿童时,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闭上嘴、管住手、拍好照,这些非教师也可以做到。教师的专业性更应该体现在如何寻找和捕捉促进儿童发展的契机,游戏是相对松散的,但教学当中可以用游戏的精神进行传递。
03/
由技入道
解决教师支持的困境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教师支持面临三大困境,即为什么要教师支持?教师支持要做什么?怎么支持?
所谓师者,道受业解惑也。我们在向孩子传递某种知识或者某种技能时,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在由知识到知识,由技能到技能,而是要让孩子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悟出一些道理。有美术的地方一定会有科学,比如孩子在使用油画棒时总是断掉;水粉涂不出颜色;沥粉画的沥糊应该怎么调.......里面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
有人说,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不能使用范画。其实,示范教学是全球各国(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一致公认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中,教师传递知识的必备策略之一。儿童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的,但间接经验也同样重要。如果所有的知识孩子只能通过自己摸索得来,那是不足以支持其发展的。
做教育的我们,一定要辩证看待观点,不能忽左忽右。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不管黑猫还是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要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可以采用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选择游戏的方式,还可以把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教育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Pck的意义在于让教师先发展起来,将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师知识)进行系统的、有序的、综合性的建构,才可以促进孩子全面有效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才是关键,一位好老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让儿童喜欢你,又要与其保持一米距离。
04/
pck对于幼儿园美术的价值
pck对于幼儿园美术的价值有以下三点。
一是明确回应“教”的问题。这里的核心基础是学科知识,但不能为教学科知识,而学科知识,我们需要学以致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由技入道。
至于什么时候教?这就要基于儿童的能力与需求 。比如说在推进游戏表征的过程中,出现小朋友向老师求救,说他不会画,这时应该怎么办?该出手时就出手,且在出手时把握好分寸。
二是学习和掌握pck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可以很好地提升幼儿园各个场域中师幼互动的质量。我们从研究当中发现,如果用class做架构,教育支持(认识支持)是师幼互动发起的基点。而教育支持更多是与知识技能发生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基于知识技能去发展孩子的智慧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情感支持是伴随教育支持而发生,具有包裹式的特征;而班级组织对于教育支持与情感支持具有时空的规定性,是对教育支持与情感支持效益的有意义保障。
三是可以改进美术领域教研的样态。学科知识是美术领域教研的起点,其中包裹着基于儿童、学科、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怎样通过教研让老师获取pck,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05/
通过教研
激活儿童的经验
我们先来看下基于pck的美术教学研究流程,只有教师会了,才能够引导孩子。先举个例子,大家知道小马过河的传统故事,小马长大了,老妈妈叫他帮忙去驮一袋麦子去磨房。小马很开心,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挡住他的去路。小马有些不知所措。他问老牛河水深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过小腿。小马刚准备过河,小松鼠拦住他,告诉他河水很深。
下面我们再通过大班美术活动《我的某某是个大花脸》来做pck的分析。
基于京剧脸谱的学科知识:有哪些色块,是否对称;有哪些色彩;有哪些额头标识;色块、色彩、标识与身份特征关系。
基于京剧脸谱的儿童知识:色彩知识;标识知识;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
基于京剧脸谱的教学法知识:关于脸谱,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关于联想,怎么引导,引导什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的某某是个大花脸》的活动思考、准备与线索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还进行了说唱脸谱的创编和仿编,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变化很大,能很好地把握京剧的节奏,每天玩得不亦乐乎。
>>> 活动掠影 <<<
主编探园丨怀着一颗谦卑的心走进童年,与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