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的母亲不需要被歌颂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近些年,大众关于“母亲”“女性成长”的讨论越来越多。职业与家庭的平衡、婚姻关系、育儿焦虑……在“妈妈”的世界里,装满各种关于爱、责任、付出的故事,也装满各种鸡零狗碎与焦虑压力。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女性样态。成为母亲后,生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带来个人社会角色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也因“成为母亲”而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有人说,母亲,一半是无尽包容的海水,一半是极尽疯魔的焰火。海水和火焰可以融合吗?一地鸡毛的现实和被看见被支持的理想可以统一吗?成为母亲和成为自己这两者二元对立吗?‍‍‍‍‍‍‍‍‍‍‍

今天是母亲节,关于“母亲”这个话题,人文幼学也有一些话,想要对亲爱的你说。不是赞颂,而是看见;不是你应该,而是我理解;不是讲道理,而是我们在一起。‍‍‍‍‍‍‍‍‍


最庸常最繁琐


初三八班王南皓最近火了。这个15岁的少年在视频中隔空向离家出走20多天的父亲喊话,希望父亲能够做母亲的容积,这样母亲才能健康快乐。一个快乐的母亲,才能去做孩子的容积,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孩子。母亲快乐,孩子快乐,家庭快乐,社会和谐。人间小清醒,一言道出幸福本质。

王南皓继续对爸爸说,15年来每次吵完架摔门就走的那个人一直都是你,到了第二天顶着哭肿眼睛给我做饭的一直是我妈。原来男人是可以潇洒地什么都不管,但是母亲不行,她们要去忍受生活中最庸常最琐碎的部分。

但是母亲不行,她们要忍受生活中最庸常最琐碎的部分。我想大多数妈妈看到这句话都要泪奔。是啊,谁说不是,谁不是呢。每一个梦里惊坐起给娃盖被子的半夜,每一个争分夺秒犹如打仗的早上,每一次送娃上学的路上,每一个背包打伞的周末……7*24小时是个简单算式,却是妈们必须的打卡与任务量。




妻是累死的


可怜的是母亲们总是孤军作战

我妻之死。一篇最近刷屏朋友圈的万字悼妻长文。准确地说,是作者记录与自己结婚13年妻子从患癌到病逝的全过程。这位丈夫花了2/3的篇幅控诉加拿大医疗制度,剩下1/3则用深情与感激妻子的完美、优秀以及作为三孩母亲对这个五口之家做出的无微不至照顾与奉献。感激涕零之后,文末是呼吁读者给自己的三个孩子“捐本童书钱”。但他显然没有料到,这么一篇感人肺腑的悼文,竟遭全网质疑和讨伐。

可以说几乎是一夜之间,各大自媒体对这篇文章的各类细节描述群起而攻之。文中描述妻子为家庭做的诸多工作:作为职业女性,既要在异国他乡打拼,高强度工作,也要花大量精力在家庭与孩子身上。而丈夫呢,作为硕导的他在加拿大没有工作,不会开车,英语不好,与医生交流的时候甚至要自己13岁的女儿来帮忙翻译。而因为没有驾照,妻子病发时去急诊便不能依赖丈夫,不得不自己打车去医院,独自面对生死。

种种看似是为了歌颂妻子的自陈,却暗藏着“妻子挑起整个家庭重担”的潜台词。一个职场女性,高知妈妈,也许她天生独立而有担当,将自我价值视为最主要的成就感来源,即便疲惫与劳累,也总是会以牺牲自己的精力、时间甚至是健康,继续尽全力做好妻子。

妻之死。妻是累死的。




一种社会悖论


截至2024年5月,由吕乐导演,姚晨、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全球票房累计四千万美元。影片讲述一个保姆偷走女律师的孩子,为了追寻孩子下落,两个生活处境完全不同的女性开始一场命运的博弈。

影片最后,孩子归还,保姆跳海。姚晨扮演的女律师张捷道出自己对女性角色的理解,她说:这个时代对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职业女性,就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母亲;如果你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说生儿育女是女人的本分,这不算一个职业。事实却是,因为努力工作,我才有了选择的权力。因为当妈妈,我才了解生命的意义,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残酷,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

到底是谁制定对女性评判的标准,是谁决定如何才是合格的女性或者母亲呢。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正是女性身上如影随形的枷锁。你是贤妻,所以你要端茶送水照顾丈夫取悦丈夫;你是良母,所以你要洗衣做饭养育孩子奉献家庭。做到了做好了,你是应该的;没做到没做好,就是失德,千夫所指。

可是,你还不仅仅是妻是母。你还是一个现代女性,你在女性应该独立自主的价值观指引下,选择成为更具社会属性的女性。如果说传统性别结构下,尽母职是女性的规定义务,那么当代母亲则多了一层双重角色间奔忙挣扎。辛苦哺育之外,还有高速飞奔,激烈竞争,身心透支。

妇女早就顶起了半边天,可惜社会步履迟缓,并没有因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付出而改变它的评价体系。




应有之义之行‍‍‍‍‍‍‍‍


这届网友不好带,这届网友正在颠覆传统认知。所以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我妻奉献,更看到我妻累死;看到的不仅仅是我妻优秀,更目光如炬地锁死那个缺位的,甩锅的,逃避着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男人。

我们的文化和现实中不乏这样的现象:男人上班下班喝酒聊天麻将通宵达旦,他们的应酬一个不能少。因为是男人,可以有;女人上班下班煮饭带娃,她们的操持一个也不能少。因为是女人,必须有。有职在身,所以不能不在家,不能不管娃。时间被切成无数个碎片,难有一片属于自己。周恩来总理曾写文说,“做母亲的当然要良,做妻子的当然要贤,这犹之做父亲的当然要良,做丈夫的当然要贤,一样成为天经地义不可变易的真理。”

如果做父亲的也贤也良,是不是就可以助力母亲?写下这一句话,我发现作为新时代觉醒之女性的我仍然被捆绑在社会悖论下的女性形象中。助力,这个说法仍是不公允的。怎么能说是助力呢?贤良的父亲角色,不是应有之义与应有之行吗?在新的社会样态中,家庭和养育不是两个人的合作与共赢吗?不是你帮助我,不是男人助力女人,而是我们一起来承担琐碎,面对责任。

如何做一个贤良的男人和父亲?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重点。大家可以去参看1919年鲁迅先生所写的《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大抵是要保存生命延续生命以及发展生命,要明白夫妻是伴侣,也是共同劳动者。

母亲或者未来的母亲们要做的,不管是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都要让那个重要的他参与家庭事务。本着两性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不拘泥于约定俗成的传统,共同为养育担责,为家庭负责。




停止歌颂


除了传统的偏见,作为女性的我们囿于这母亲的头衔与伟大光辉。于是常常累了自己,忘了自己,作茧自缚。当我们齐刷刷讨伐男人,不少父亲也发出哀叹: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不是我不干,是你让我靠边站啊。

付出越多,陷入越深,战斗越多,痛苦越深,最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果仅仅是奉献自己也便罢了,但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家庭,影响着孩子,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说孩子病了孩子抑郁了,实则是孩子背后的那个家庭病了母亲病了。初三八班的王南皓认为,爸爸爱妈妈就能医治妈妈,解决问题。成人的世界里,还需进一步。

妈妈,你要首先爱自己。

一个人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女人,妻子,母亲。每个人都要切记自己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个体的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再去说满足其他社会角色。有人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妈妈做不到的。这样的歌颂母亲,也是在绑架母亲。一个女性因为母爱而美好,因为牺牲而伟大。那么她作为人的欲望呢?她没有爱和被爱的需求吗?她没有自己的爱好吗?她没有除了母亲之外这个角色的其他人生价值吗?如果她看见自己也就看见了他人,认同自己也就认同了她人,愉悦了自己也愉悦了他人,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处理好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她,是温暖而勇敢地立于天地间,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成为另一个生命的容积,另一个世界爱的支撑。

我们这个社会空洞的赞颂太多了,具体适切的看见与支持太少了。妈妈在孩子面前可以是神,可是妈妈在生活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成为人,才能去成就人。38岁的鲁迅做了父亲,着重强调爱自己。他说,凡是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如何做自己爱自己,这个话题果然是于今正烈,在昔亦然。自我牺牲的爱无疑是伟大,但历史和事实证明,那结出的果子多半是负担与悲哀。

学会自爱,才能爱人;成为光明,方能照人。尤是今天的母亲。




文/张小满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何璐琪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当母亲的七宗“最”


“打破围墙”,教育之中应有教育之外


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可以休矣!?


五一节过后,还需要劳动吗?


在“数学单科为王”的背景下,幼小衔接中的数学活动可以怎么设计?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