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其内耗自己,不如钝感一点丨心灵建设特辑③

人文幼学 人文幼学
2024-08-24


不知道大家身边是否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的大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因为别人无意的一句话或一整个小动作就内耗自己;在团体中的发生意外时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事实上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忍不住胡思乱想,过渡解读自己的周围的人事物的......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是过度敏感了。

有时,一个人需要“钝”一点儿。这里的“钝”不是“迟钝”,而是一种延迟伤害的技巧,以及面对沉浮世事的智慧。“钝感力”这个词出自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它是迅速忘却不快之事的能力;是接受失败继续挑战的能力;是坦然面对流言的能力;是对嫉妒和嘲讽心怀感激的能力;钝感力,是对表扬甘之如饴,但不得寸进尺的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一点“钝感”,继“扫除力”“复原力”之后,本期,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钝感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学会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力量,以保护我们的内心平静,从而更加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01
敏感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钝”一点儿,反而会更幸福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用担心,其实你并不孤独。根据数据统计,大约有 20% 的人有着对情绪与环境感受的高度敏感性。

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拥有这种特质,意味着你善于观察、认真负责、深思熟虑。在人际交往中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能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为他人的心灵提供慰藉。敏感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是共情力、想象力、感受力,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很珍贵。敏感能让我们对他人保持同理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但是,敏感也是把双刃剑,让你在拥有丰富感知力的同时,也更容易被情绪与外在因素所入侵,陷入自我否定、精神内耗的沼泽地。尤其是遭遇人际冲突、批评、拒绝或失败等关于自我的负面事件时。

钝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不让自己受伤害。钝感不是敏感的反义词,它们是掌握情绪的不同方式。敏感与钝感,两者之间的相融需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学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既不错失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摒弃掉不必要的外在声音,活出自己的人生。

研究人员发现,当与另一个在同样压力和相似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相比时,一个敏感的人更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

所以,有时候一个人“钝”一点儿,反而会更幸福。学会适当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钝感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抉择、怀疑、挑战、逆境、压力和挫折时迅速恢复并保持积极心态,用更加心智化的方式去适应当下的环境。

学会正确地使用钝感力,其实是一种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与手段。




02

钝感力让我们

减少内耗,关注自我


钝感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恰是一种自我保护力,不仅会减少烦恼、避免受伤,而且会带来成功。大凡成功人士,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曾坦露:“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正是他的迟钝摆脱了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钝感力能让我们减少内耗,减少外界的干扰和纷争,专注自我,让人际关系变得融洽,让我们变得收获幸福,更加优秀。
渡边淳一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成就不小的作家,就在于他身上有一种迟钝的东西。他这个人身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于一些来自于他人的负面的情绪、语言等,有一种天然的屏蔽能力。在长期的这种生活当中,他形成了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来自于外界的不好的刺激,他要不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不就把那些负面的东西解读为正面的东西。因此,他始终是乐呵呵的,别人都无法伤害他。
尼采曾写道:“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尽量从善意的角度去诠释语言,保持比对方迟钝的感觉。这是社交的诀窍,也是对人的怜悯。这一生,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无法体会到生活无处不在的精彩。敏感,又不多愁善感;细腻,又不自寻烦恼
学会放下敏感自卑,对外在事物的感受“迟钝”一些,不要让别人的一言一行,左右自己的心境。多一份钝感,少一份在意,心简单了,人就活得轻松自在了。



03

如何培养钝感力?

牢牢把握“五大铁律”


1.理性思考,学会合理归因

理性的思考对于高敏感性的人来说,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心中的焦虑和不安感。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会合理地归因。

比如当身边的同事在窃窃私语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他们一定是在说自己坏话,长期下来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会在不经意间给自己增添过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这时就需要通过寻找证据并加以评估可能性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归因习惯。

或许,我们可以在纸上写下这群同事可能在讨论的事物,寻找相应的证据,并给予每个可能性主观的百分比评测,从而在减少每次内归因所带来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自己建立外归因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2.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

不要过度去解读别人的行为。其实还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外界对我们的关注度,在生活中,我们并没有那么多观众,我们的生活细节也不会无限地放大,我们也永远做不到被所有人理解,但懂你的人自然会相信你。学会与很多声音共处并且学会不被左右,尊重所有声音,并且只成为自己。”

所以,就做你自己吧,没有很好也没关系!

3.拉长时间和空间限度,打开格局

我们可以拉长时间限度:想象一下一年之后,或是三个月后,这件事对自己还会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我们还可以拉开空间限度:想象一下这件事是不是已经严重到足以扰乱整个生活和工作状态。

当这样考虑过后,就会释然很多,觉得这件事也不过如此,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内耗。

4.降低期待,接纳自己

任何时候不忘提升自我,每件事情全力以赴,然后以平常心对待。允许成为自己原本的样子,接纳别人原本的状态。对任何事情不要有依赖心理,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在做任何事之前把期待值降到最低,所有的回报便都是礼物。

5.多随性些,把聚光灯放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倾向照顾他人感受、但也会因此感到身心俱疲的人,那么适当懂得将聚光灯和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将会是改善你多愁善感的好方式。

多关注自己的感受与体验,适当满足自己内心中的需求。时不时要学会拒绝“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么做可能会让 ta 不开心”等想法,去想“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是我,我自己该怎么做”,这样你才不会因旁人的反应而总是耿耿于怀。






面对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在这方面人们的感觉各不相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只有拥有这种钝感力的人,才能不被情绪所绑架。


对很多事情不要过于敏感,不要着急去做判断,你钝一点儿,你慢一点,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钝感力不仅限于精神方面,在身体方面也同样如此,要想不因些许感冒或伤痛等就败下阵来,就顿感一点儿,对那些凡事看得过重的自寻烦恼的时刻宣告终结。




参考资料:

心理科普/钝感力——终结内耗的利器

渡边淳一《钝感力》





编辑/陈梓汇
图片/人文幼学
设计/陈相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太累太多负能量了?手把手教你复原回来丨心灵建设特辑②


清洁身心的“扫除力”,是让你闪亮的魔法丨心灵建设特辑①


在精神花园里,构建一方属于自我的天地


废旧玩具大变身!孩子们在“玩具再生博物馆”玩太嗨


放假了,孩子们都去哪儿了?




我就知道你“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幼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