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内耗自己,不如钝感一点丨心灵建设特辑③
不知道大家身边是否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的大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因为别人无意的一句话或一整个小动作就内耗自己;在团体中的发生意外时会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事实上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忍不住胡思乱想,过渡解读自己的周围的人事物的......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是过度敏感了。
有时,一个人需要“钝”一点儿。这里的“钝”不是“迟钝”,而是一种延迟伤害的技巧,以及面对沉浮世事的智慧。“钝感力”这个词出自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它是迅速忘却不快之事的能力;是接受失败继续挑战的能力;是坦然面对流言的能力;是对嫉妒和嘲讽心怀感激的能力;钝感力,是对表扬甘之如饴,但不得寸进尺的能力......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一点“钝感”,继“扫除力”“复原力”之后,本期,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钝感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学会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力量,以保护我们的内心平静,从而更加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用担心,其实你并不孤独。根据数据统计,大约有 20% 的人有着对情绪与环境感受的高度敏感性。
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拥有这种特质,意味着你善于观察、认真负责、深思熟虑。在人际交往中也更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能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地点,为他人的心灵提供慰藉。敏感是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是共情力、想象力、感受力,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很珍贵。敏感能让我们对他人保持同理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但是,敏感也是把双刃剑,让你在拥有丰富感知力的同时,也更容易被情绪与外在因素所入侵,陷入自我否定、精神内耗的沼泽地。尤其是遭遇人际冲突、批评、拒绝或失败等关于自我的负面事件时。
钝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不让自己受伤害。钝感不是敏感的反义词,它们是掌握情绪的不同方式。敏感与钝感,两者之间的相融需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学会在两者之间切换,既不错失生活中细微的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摒弃掉不必要的外在声音,活出自己的人生。
研究人员发现,当与另一个在同样压力和相似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相比时,一个敏感的人更有可能出现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
所以,有时候一个人“钝”一点儿,反而会更幸福。学会适当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钝感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抉择、怀疑、挑战、逆境、压力和挫折时迅速恢复并保持积极心态,用更加心智化的方式去适应当下的环境。
学会正确地使用钝感力,其实是一种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与手段。
02
钝感力让我们
减少内耗,关注自我
03
如何培养钝感力?
牢牢把握“五大铁律”
1.理性思考,学会合理归因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倾向照顾他人感受、但也会因此感到身心俱疲的人,那么适当懂得将聚光灯和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将会是改善你多愁善感的好方式。
多关注自己的感受与体验,适当满足自己内心中的需求。时不时要学会拒绝“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么做可能会让 ta 不开心”等想法,去想“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是我,我自己该怎么做”,这样你才不会因旁人的反应而总是耿耿于怀。
面对芸芸众生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在这方面人们的感觉各不相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只有拥有这种钝感力的人,才能不被情绪所绑架。
参考资料:
心理科普/钝感力——终结内耗的利器
渡边淳一《钝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