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年龄”这个敏感的话题,有人会焦虑逃避,有人会茫然无助;有人致力于灾后重建,也有人专注于寻找自我。人们往往害怕长大、害怕变老,但其实也往往忽视了伴随不同年龄段的价值与美好。从前会对经历的一切抱怨愤懑的自己,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能够接纳社会、人类和自我的复杂性。
华德福教育创始人、人智学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认为,人类的成长以7年为一个阶段;埃里克森也将21岁-60岁划分为不同的成年期并对应不同的任务。为了让自己在生活、在职场中更加游刃有余,通过自身对应的年龄段定位不同的现状和烦恼,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得到更多的自我认同、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非常有必要。
本期我们就来观察21-56岁的五个年龄阶段,看看是否20岁就一定会比40岁更加快乐,我们又怎样在自我认同中把握不同年龄的机遇。
21-28岁,在连接中避免孤独
这个阶段告别了18岁正式进入成人时期,开始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建立人生、通过人际关系获得经验、通过社会型群体的连系保持感性与奋斗的动力。21岁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抗拒和恐慌,到28岁则会面临“青年危机”,发现理想与现实差别太大,害怕自己孤身一人前途茫茫。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建立同一感才有可能形成亲密感。一旦人们确立同一感,他们就会寻求与他人亲密的关系,而且情愿做出这些关系所需要的牺牲和妥协。而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感的人,往往离群索居,害怕与他人过于亲密,不愿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情感,从而个体就会产生孤独感。28-35岁,确立人生的方向
28岁过后,是意识的创造性进程最为活跃的阶段。事实上,大脑的联结中心会在35岁左右到达效率顶峰。这个年龄大多数人已经累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社会经验及人际关系体验。这个年龄段对于世界观的探索关系到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人生,并找到方向。这个时期,很容易对自己褒贬不一,也到了考虑工作与家庭平衡、如何妥当选择、人际关系维持的阶段。我们开始对自己打分,开始决定什么是真实的自己,什么又是外界影响打磨出来的自己。35-42岁,活得更符合真正的想法
人生的第35年到第42年,人们会感觉自己进入了新的折返点,也感受到身体机能的变化,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新的不安。“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这样真的有价值吗?”“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们会提出许多追寻人生意义的想法,意识到人生必须过得更符合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开始寻找全新的价值,并根据不同情况面临重大的变化。42岁,是小时候真正“认可”的大人。荣格认为这个阶段,虽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生也逐渐失去兴趣,但却是自我改变的最优催化剂。我们应该更多地向内看,接纳来自潜意识的讯息,使之整合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达到所谓的个性化,让生命更加完整。42-49岁,半生不一定是顶峰
再过七年,来到百年半生的时间节点,人们会在半生的经验中消化、汲取与动荡。前半生的渴望和冲劲会在这个时间的压力下大声疾呼着想要去得到进展和突破,许多人会颓丧着以为半生即顶峰、往后的日子都是下坡。在这个阶段,有人会改变自己的职业、居住环境、甚至伴侣和家庭,放下过去一成不变的社会身份,建立新的个性准备取悦自己而非他人,面临时间和年龄的逼迫急于表达真正的自我。49-56岁,倾听本我的心声
第五个阶段及以后,身体与状态不如年轻力盛,人们的精力从对外界的探寻逐渐转向内部,同样需要新的方式和自己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适应自己变化的身体,在回顾中梳理混乱的人生线索。如果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寻找对自我的认同和定义,没能实现过去渴望的价值,人们只会在迷茫和无力中感到痛苦。身体衰老的年龄需要崭新适宜的生活节奏,学会倾听本我的心声。
02
在每一岁的成长中
建立自我认同
正如杨绛所说:“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都会遇到辗转反侧的困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每一岁中不断成长,收获对自我的认同。有着又想挣钱又想读书的矛盾。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地出身社会踏入职场,也因此带来左右不定的尴尬局面,和父母的交流总是有着羞耻的压力。其实这个矛盾的出现就是人们在逐步承担责任的过程,从家庭的付出养育到独立工作养家糊口,一步步迈向的就是成长。总觉得时间不够,不想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交替中稀里糊涂过了一辈子。又怕时间够了自己会白白浪费掉。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很多爱好,也去过很多国家,喜欢摄影,也参加过支教,考上过编制教师。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优秀,有时候又害怕别人的评价,越来越不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每天都在“我很好”和“我不好”之间反复思考,累。什么才算成熟?总有人说你都奔三了一点都不成熟,还喜欢抓娃娃、看动漫、在朋友圈什么都发,说你没城府、很容易被人看透。成熟难道就是天天一言不发憋着装深沉吗?在离婚的边缘,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切会发生在我身上。陆陆续续崩溃一个多月,内心世界破碎又再次重建,终于接受一切的发生。 从前在家全职带娃八年,如今看着8岁的儿子,我想未来的日子可能要一个人踏上未知的人生旅程了。要让生活稳定、情绪稳定,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要安抚好自己不断学习成长,疗愈原生家庭的痛,掌控自己的人生;要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要扎根积累,若干年后还要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追求卓越;要重新学习积极建立人际关系,拓展结识新的朋友,构建人际支撑系统;还有最重要的第一位,就是让自己舒服。好像对自己的现状挺满意,但总有大大小小的鸡毛蒜皮,比如去外地上大学不省心的孩子。退休之后,终于可以告别曾经带来伤痛的家庭和令人头大的工作环境,但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只是变得没那么在意了,过于纠结一个答案和结果只会让人越来越疲惫。每天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偶尔给儿子打个电话,准备一个惬意的晚餐,享福最重要。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主角呢?可能是小学第一次没有考到满分的时候,也可能是中学的时候竞赛失败带来的清醒,也可能是在职场上面临现实的打击。人生仿佛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社会与现实带来的糟糕境遇中,让我们不断填充对世界的认识。
03
和无法挽回的年龄与过去和解
前段时间,作家余秀华、直播答疑心理咨询师完颜慧德、自驾游阿姨苏敏、乳腺癌晚期患者邓静共同参与了一档节目的录制。节目里她们和苏敏一起开车去按摩,帮助邓静实现“飞天”的梦想,最后四个人还化好妆穿上漂亮的裙子手拉手奔向翻涌的海浪。一生中会有年纪、环境和思想带来的桎梏和压抑,让人越来越漫无目的地走在人生这片旷野上。但四位女性的思想、交流和故事好像告诉我们,和过去和解是活得通透的最佳选择,人生这条路只会越走越通畅。人们在资历尚且刚踏入社会的时候,总是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变故和未知而感到焦虑。虽然身边的人都说你还年轻、有着许多的可能,但可能终究是可能,不稳定同样会给人们带来未知的恐惧,从而在还没有做出选择的时候先在脑子里模拟各种各样的后果:如果这辈子都没结婚怎么办?如果没人养老怎么办?如果60岁还没成家立业怎么办?然而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表明,当人们从中年走向老年,我们会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变老的过程,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会变得更高。也就是说年龄变化带来的恐惧其实源自想象。人们在生活中的经历和磨练会变得越来越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年轻的自己相比,我们不会再囿于子虚乌有的困境,开始做情绪的主人,会发现过去的挫折对现在并没有持续性的影响。肯定会有人在疲惫、满身班味的时候说过,“要是能回到小时候一样快乐就好了。”但是殊不知并不只有小时候的我们能轻松地快乐,到了中老年快乐也可以变成Easy模式。不同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人类对于生活的态度会随着年纪的增长变得越来越乐观,也更容易忘记烦恼和悲伤。其中一项研究还发现,相比年轻人总是在深夜emo回想过去难堪痛苦的经历,有着一定社会资历和生活经验的人们往往会更加容易回顾过去快乐、兴奋与充满成就感的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衰退是既定的事实。但是如果人们通过自我认同,选择性地遗忘无关紧要、负面消极、没有价值的回忆,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就像清理病毒,人们会轻松地扫除不好的过去,复原重新的自己,在钝感中更加简单地收获快乐。年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刚刚踏入职场的新员工,总是会在别人的认可或者质疑中给自己下定义,仿佛别人的鼓励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别人的否定就会对自我产生影响。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从而让我们把自我的建立与别人的评价而挂钩。来自康奈尔大学的Karl Pillemer认为相比年轻人,年长者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如曾经历战争、疾病和其他的种种人生剧变,在这些经验的积淀下,年长者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曾经历过什么,岁月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完善,知道自己渴望什么、害怕什么、需要什么,无论好坏都对自己的存在有着必要性的认可,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的想法并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随着年龄成长的过程。当我们走在人生这条路上,终于翻到“我是谁”的答案,仿佛对于世界其他的探索也就有了新的思路。
虽然身体和大脑越来越跟不上年纪的变化,但是充实的经验和复杂的过去会让我们开始学着和解,接受生活的无奈。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是无能为力的被动,因为我们可以顺其自然的同时也能够做到坚持自我,这种真正的选择权才是与年龄和解的最佳答案。
高度的自我认同,会让自己稳住人生前进的脚跟,不会再轻易被外人外事外物所影响。小学的你盼望着上大学,大学的你盼望着上班,上班的你盼望着退休。年龄焦虑的背后还有着自我认同带来的幸福和美好,因为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成长”。
参考资料:
鲁道夫·斯坦纳:人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