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贾宝玉的住所又叫“Happy Red Court”?|《语言规划学研究》

语言规划学研究 语标 2021-03-18


小编的话痨时间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对这句话都不陌生。来到一座城市,怎能不逛一逛呢!


今天小编看见这篇关于公示语翻译规范的文章时突然眼前一亮——这太贴近生活了,我也见过啊!


眼见为实,小编慷慨一回,朋友圈图片奉上!


这里是北京大观园,87版红楼梦的拍摄地之一↓↓↓





除了这些之外,景区里必不可少的还有什么?还有指示牌呀!


咦,指示牌的翻译好像是直译?还有怡红院的翻译是“Happy Red Court”,听起来怎么也怪怪的呢......


如此看来,公示语翻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需要规则来规范管理的。它到底有多重要?对我们的外语教育政策、国家形象建设等问题有什么启示?


下面知识大餐奉上,为你答疑解惑!



本文原载于《语言规划学研究》2017年第1期



公示语翻译对外语教育和国家形象建设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银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育、公示语翻译、传教士汉学与翻译史、中医翻译与中医文化国际传播。


摘要


基于对社会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的基本认识,公示语翻译不仅仅是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简单地为了给来华外国友人提供各种外语服务。无论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还是教育属性来说,公示语翻译的规范与否,是检验我国英语教学成效的一面镜子,对公示语翻译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提升到它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建设、国家外语能力、国家外语教育规划和外语教育政策等的相关性的高度进行思考。


关键词


公示语翻译  社会语言学  教育语言学  外语教育  国家形象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标记,透视出丰富的社会心理内容,“何人何地何时对何人如何说何种话”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因此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语言使用会产生巨大影响。杨永林(2001)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其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研究关注的是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与此同时,社会语言学与教育语言学密切相关,前者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其研究和关注的范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而后者以语言教育和语言实践作为出发点,更重视语言与教育政策、语言与文化传承、语言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性,也就是语言的教育属性。社会语言学关于语言社会实践的研究为教育语言学研究提供启示,教育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教育实践则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学理依据,如社会语言学中的语言规划就包含了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教育政策。


基于对社会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的上述基本认识,本文认为,公示语翻译不仅仅是城市导向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简单地为了给来华外国友人提供各种外语服务。无论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还是教育属性来说,公示语翻译的规范与否,是检验我国英语教育成效的一面镜子,对公示语翻译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提升到它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外语能力、国家外语教育规划和外语教育政策等的相关性的高度进行思考。正如李宇明(2017)所言,国内日常生活是检验国家外语能力的重要领域。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二五科研规划2015年度科研项目对外传播战略中的外语服务与南京市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B125-152)。


公示语翻译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外语教育规划以及缺少对个人、社会、国家外语需求的关注与分析等原因(胡文仲,2011;戴炜栋,王雪梅,2011;赵蓉晖,2014;蔡基刚,廖雷朝,2014;王银泉,张日培,2016),我国目前的高校外语教育仍存在诸多弊端,其中缺乏特色化英语课程设置、英语教学中语言技能教学与社会行业和专业知识内容严重割裂问题尤为突出。作为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丰富性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理想的高校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尽最大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多样性的保障,并能尊重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基础及学习兴趣的差异,具有一定“伸缩性”,最终产出迎合社会、国家对语言能力需求的教学成果或产品。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长期停留在学习内容不指向某个专业、某个学科、某个职业,使用也没有清晰的专业和职业目标,服务人的普遍交际需求(文秋芳,2014)的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阶段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高校英语教学的内容被大量如综合英语、高级语法、词汇学等英语技能课所占据,对于成功的外语学习而言十分重要的常识类和通识类背景知识课程却难有一席之地,更鲜有与社会各行业密切结合的课程。这种现象在翻译专业的课程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常俊跃(2014)指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偏窄,思辨能力较差,教学效率较低,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难以达到现行大纲规定的‘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语言知识教授本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基础部分,也是从初级学习阶段迈向高级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怪,尤其是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考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反拨作用,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教学活动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考试运转。在应试和考证指挥棒作用下的英语教学模式充斥着重复进行的机械性的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学生几乎都是被动的接受者,语言应用能力极其低下。正如蔡基刚(2003)所言,“问题在于我们现在一些人把语言知识的传授看成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和全部任务,无休止地打基础。或虽然承认英语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但实践上却始终停留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基础阶段”。过多的缺少与专业方向内容结合的语言课程不仅难以使学生接受到如通识类知识的“新鲜血液”,长期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因缺乏与行业专门内容相结合,导致课程内容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机会。以公示语翻译为例,公示语属于应用型文本,长期接受文学翻译训练以及翻译理论学习的英语专业学生面对具有简短、灵活特点的公示语文本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更别说译出高质量的译文了。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的发展,还造成学生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与工作内容实现最短时间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挫折感,“英语学而无用”的想法由此产生。


丁仁仑、戴炜栋(2013)在对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进行反思时指出,大学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归宿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既要满足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因此大学英语乃至大学外语教学不能搞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应该围绕需求来规划,围绕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需求来改革现有教学。笔者认为,在大学外语教育改革中,完全可以采用专用英语教学模式(English for Specifi c Purposes,简称“ESP”),明确英语学习方向,将各个专业领域的内容引介到英语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语言学习选择。事实上,国内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与 ESP 相关的教学改革展开了研究论述,例如蔡基刚(2012)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 ESP 课程模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以及未来的教育改革应重视学生需求、经济全球化需求和教育国际化需求。为此他力主大学英语必须定位在 ESP,细分之下,第一大类是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简称“EAP”),另一类是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简称“EOP”)。


目前有一部分外语类高校已经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采用内容依托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将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与第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成果丰富,成效卓越,这类高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或许也能对我国高校的英语以及翻译教学有所启示。面对我国公示语翻译质量不够理想的情况,而高校外语和翻译教学尚未设置专门的公示语翻译课程,我们完全可以将ESP 教学模式引入到翻译教学中来,即要求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完成基本翻译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翻译水平测试,掌握一定的翻译能力。学校在其高年级阶段选定专业方向,专门开设各类翻译内容课程,其中就包括公示语翻译。对选择公示语翻译方向的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做进一步细分,在了解学生的基本语言学习能力以及翻译能力后,开设一到两个学期公示语翻译的基础课程,让学习者对公示语的文本特点、功能、语言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并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定量的实践翻译机会,如实地考察、分析纠错等。在学生完成指定的校内课程学习后,可以进一步增加其社会实践课程,分批次、分时段、有计划地指派学生到有关公共服务领域单位完成一定数量的实习任务,对某一类领域的公示语英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这类调查研究不仅仅是简单的纠错或是对公示语“翻译正确度”的严控,应该更多是通过具体调查实践关注公示语翻译与其他研究领域结合的相关性与可能性,拓展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外延与纵深。在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后,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侧重翻译实践或跨领域的理论研究类工作,大量的语言实践经验以及通过实践锻炼出的语言使用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在岗位上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翻译教学中采取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保持语言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率,满足个人需求,而且通过开设公示语翻译教学板块以及相关的翻译教学课程能够培养出不同层次的公示语翻译人才,真正实现翻译人员专业化,为优化城市语言环境以及国际化发展排除语言障碍,满足社会与国家的需求。


当然,这样的外语教学改革工作能够得以开展,不仅需要高校、社会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更需要政府、教育决策者不只是提供阶段性的政策保障,而是能够充分意识到以公示语翻译作为英语教学和翻译教学改革突破口的意义。因为公示语翻译和规范使用已经不仅仅是文字转化和文化转换规律的探讨问题,它涉及政府管理、国际标准借鉴、国家标准制定、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硬件环境建设、旅游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系统的规划、信息传播新技术的研发和采用、外籍常住人员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外语服务人才的培训等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2007)。因此,做好公示语翻译不仅需要译者拥有过硬的运用语言技能的能力,还要求译者对以上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其知识的整体性架构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这样的培养要求实际上与内容依托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完全符合。并且,公示语翻译属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翻译训练,相较于其他非应用类翻译活动(如文学翻译)更能够保证学习者获得充足的锻炼机会,真正进入到社会环境中运用所学。因此,采用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在公示语翻译教学中进行积极探索,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的转型与改革,为我国专业公示语翻译、研究人才团队的建设奠定基础,更为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逐步改变外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不够重视、教学内容缺乏特色、专业课程单一、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最终培养出满足个人职业发展需要,满足社会服务需要和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综合性语言人才,真正实现基于需求分析的多元化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


公示语翻译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启示


黄友义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谈到,“外宣(指对外宣传)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


翻译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反映在外宣翻译的效果上”(黄友义,2005)。在高度现代化城市随处可见的公示语翻译也是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精短凝练的文本在为在华友人提供各类服务信息的同时,其英文译文的质量高低亦会被放入到对我国人民人文素养、我国国家外语水平高低的考核之中,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


2011年8月29日,在《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文》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暨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指出,“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外文译写,是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①规定的重要任务,需求迫切,意义重大。首先,做好这项工作是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需求。制定外文译写规范,为社会外文使用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语言服务能力,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其次,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文如何使用、如何译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全球概念、世界精神的理解,展现我们‘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的气度。其三,做好这项工作是传播中国理念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是文化基石,我们既要通过汉语的国际传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可以通过外国语言文字来输出中国概念和中国文化”②。在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国际通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如在旅游场所常见的“非请莫入”“禁止拍照”等,可以参照英语国家普遍采用的“Staff Only”与“No Photography”等。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公示语翻译,此类公示语大多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因素,如何将此类公示语中的中国文化信息以符合公示语文本特点的形式恰当地呈现出来,是一个难题和挑战。如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明孝陵的名称翻译便是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高慈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可以看出,在“明孝陵”的翻译中,难点便在于其中的“孝”字是否应该将其文化背景信息释放出来,让外国游客能够在欣赏到陵墓建筑艺术的美感以外,感受到带有中国色彩的人文历史情怀,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以及对中国形象的认同感。然而,当前“明孝陵”指示牌的英译存在多个版本,如“Xiaoling Tomb”“The Ming Tomb”“Mingxiao Tomb”“Xiaoling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Filial Piety Tomb”, 甚 至 还 出 现 过“Ming Tomb Dynasty”这样的奇葩译文。先不说这些译文存在各种各样的表达问题,就从同一处名称多种译文的情况来说,显然会使外籍游客产生疑惑,以为是多个不同的景区。在这样的极具我国历史、文化代表性的“形象窗口”出现这样的低级翻译错误,何谈给外籍人士留下好印象,彰显我国自古尚孝的优良美德,形象建设恐怕也要因为语言问题大打折扣。


①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②本段文字引自教育部网站,网址:http://old.moe.gov.cn//publicfi les/business/htmlfi les/moe/A19_tt/201108/123818.html。


结语


综上所述,对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应该提升到国家形象建设的高度予以审视,充分凸显和强化外语教育满足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服务的能力,促进国家标准的推广和落实,以更好地处理好这一翻译难题,尤其是应该加大对带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公示语的翻译规范和研究力度,使中国文化借助翻译的平台走出国门,维护好我国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再者,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外交等各项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向外传播我国文化的一次重大机遇。这便要求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对外交流的活动之中,而外语能力是达成一切目标的语言基础。以公示语翻译为代表的外宣翻译活动正是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响应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战略转型号召的重大举措,对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end-



往期回顾

藏文产生及发展——字母、读音、拼写、编码、信息化 (干货!) | 讲座回顾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现状如何?| 赵小兵教授访谈

为什么要有多语种、多方言的“绕岛巡航”宣传片?“精准发力”离不开“语言助力”!

中式英语,你中招了吗?莫方,潘文国老师带你“避雷”!|《语言规划学研究》

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之2018宣言: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

语言智能VS语言教育:相爱? 相杀?| 光明日报

语标陪你走过的2018 | 年度菁华好文总推送

诗情画意里:李宇明教授2018诗作自选集《戊戌浅唱》



本期责编:千语


语标,你的语言风向标

你想要的语言学资讯,我们都有~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送我一个好看,让知识更快发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