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式英语,你中招了吗?莫方,潘文国老师带你“避雷”!|《语言规划学研究》

语言规划学研究 语标 2021-03-18


你知道chinglish吗?

——语标小百科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是一种洋泾浜语言。

中式英语的影响可不一般,“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20%,超过其他任何来源。

不过,除了正式录入英语词汇的中式英语之外,还有一些词儿也令“歪果仁”哭笑不得。什么?你不太相信?中式英语的创造力可是无穷的!前方chinglish高能来袭,接招吧!


现在“加油”都这么说了?



嗨,咱俩谁跟谁呀!




这可怎么吃......



小编在找了一些中式英语的例子之后不禁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总会在翻译时犯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好在遇到了潘老师这篇文章,你的疑问都能得到解答!


点都点开了,下滑看完再走呀!


本文原载于《语言规划学研究》2017年第1期



学鲜活外语 避中式表达


作者简介


潘文国,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汉语语言学、汉英对比与翻译。


摘要


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学习外语是在已经形成的语言世界观的基础上,学会另一种认知世界和进行表述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认知和表述方式必然会被带进新的方式里去。这是产生“中式英语”的根本原因。“中式英语”有多种表现,本文举了在认知上的“所指不同”“构成不同”和“敏感不同”三个方面,以及在表述上的“搭配不同”“名动倾向不同”“主语有生无生不同”和“视角不同”等四个方面的例子,以提醒读者学会地道英语,避免中式表达。


关键词


语言世界观 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



公示语是错误和不规范英语的重灾区,其原因在于“学了”外语和“学会”外语是两回事。


学习外语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弄懂外国人如何使用外语,一个是学会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只有前一项,那就只是“学了”外语,只有兼有了后一项,那才叫真正“学会”了外语。前者主要是“听”和“读”,后者包括“说”“写”和“译”。“学”外语接触的都是正确的外语,教室里、课本上、图书出版物里,给我们的都是正确的外语。而到了需要自己用外语表达的时候,不管是跟外国人面对面交流,还是做口译、笔译等其他需要“创造性”地使用外语的场合,才能检验你是否真正“学会”了外语。公共场所外语使用和公示语翻译正是最好的试金石。“学到用时方知少”,许多“学”外语的人到了这个时候才发现原先“学”的外语不够用。于是一说就错、一写就错、一译就错的情况就出现了。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输入与输出的不成比例。听和读属于“输入”,再怎么出色的教材、再怎么负责的老师、再怎么用功的学生,所能学到的外语都是有限的。而需要运用的外语,即“输出”用的外语,那简直是无限的。这种输入、输出的严重不对等就逼得使用者必须根据学得的有限外语,结合实际需要的语境做出调整。这一调整,问题就来了:明明以前学的是正确的外语,但一改头换面由我们说出来、写出来,就成了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表达。以学英语为例,大家学的都是正确的、规范的、标准的英语,但一到使用,“各国英语”就出来了,有韩国的 Koglish、日本的 Japlish、德国的Denglish、新加坡的 Singlish、法国的 Frenglish、印度的 Hinglish,当然也有大名鼎鼎的中式英语 Chinglish。这个共同性的现象,一说明英语在全世界的普及;二说明随便哪国人,在学英语的时候都会带有自己国家语言的风格。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那就涉及第二个原因:语言的本质和学习外语的本质。语言是什么?习惯的回答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但这是片面的,甚至不准确的。因为工具具有客观性,比如一把斧子、一支铅笔,就放在那里,谁拿来都能用。而语言却不是,对本民族的人也许还有点像,人人都能拿来;而不同的民族拿过来,几乎都不能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说,永远做不到像本民族的人那样得心应手。从实践出发,我们修改了语言的定义,认为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潘文国,2001),它是跟使用的“人”有关的“方式”,不是无关的“工具”;是“过程”,在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学习者不断适应,做出调整。在这种认识下,学习外语是怎么一回事呢?徳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告诉我们,“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Humboldt,1836)。因此,“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已经形成的世界观里获得了一个新的立足点。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的,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总体认知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和表述方式。只是因为人们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甚至语言观(Sprachansicht),多多少少地带进新语言,新的立足点就难以纯净地且完全地得到体现”(同上)。洪堡特的话说明了三点。第一,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即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这是各民族不同的。第二,学外语意味着在自己的世界观之外,增添了一个看世界的新的立足点。第三,由于人们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及语言观带进来,因此新的立足点不可能做到纯净和彻底。这就把学习外语的本质和必然的局限都说清楚了。之所以会产生“各国英文”,是因为使用不同语言的各个国家(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语言社团)在学习外语时天然地会把自己的世界观、语言观带入新语言,就会产生既不同于外语(因为母语化了),又不同于母语(因为外语化了)的第三种状况,语言学上叫洋泾浜语,习惯上我们就说“X 式英语”。


被人们带进英语公示语的“汉语世界观”有哪些表现呢?所谓语言世界观,无非是“认知世界”和“进行表述”两个方面。我们各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所谓“认知世界”就是通过语言认识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这主要是通过命名实现的,命名实际上是对世界的划分。语言哲学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实体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个棱镜折射后的世界。这就是语言“世界观”的基本含义。客观世界是同一个,但在不同语言的人,甚至同一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看来,它们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一种从外国来的食物,刚引进到中国的时候,人们叫它“洋薯”,因为觉得它是从外国来的,但跟本地的食物“薯”有点像。到了现代,人们更习惯把它叫作“土豆”,因为它是从“土”中挖出来的,样子像某种“豆”。而法国人叫它 pomme de terre(“土苹果”),虽然同意它是土里来的,但样子不像“豆”而像“苹果”。英国人见到这种食物也不知道是什么,大约也懒得想什么比喻,听到美洲土著人叫它 potato,也就叫potato,也不知道这几个音是什么意思。认知世界的结果往往用词语来表示,由于认知不同,不同的语言间几乎没有完全对等的词。初学外语的人往往以为一本词典在手,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词典上的释义只能做个参考,真到用时需要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稍有不慎,便易犯错。下面这些是造成“中式英语”的原因:


(1)所指不同。例如“安全”一词,英语至少有两个词与之对应,safety 和 security。细细体会,两者似乎有公私之分,safety 指涉及个人的安全,而security 指涉及公共的安全。因此同样在公共场合,提醒你注意个人安全用 safety,如 safety device、safety measure、safety belt 等,而涉及公众的用 security,如public security、security check。 又 如“问 题”,说 汉语的人用这个词时含义很广,疑难复杂的事情都可叫“问题”。而说英语的人却分得很清:疑难求答的是question,复杂求解的是 problem,而需要关注的事儿,却叫 issue。当然,也有汉语分得很细而英语只有一个词的情况,例如园林,中国传统的“园”(拙政园)、“林”(狮子林)、“苑”(上林苑)等,英文似只能用一个garden 去对译。园林中的“楼台亭榭”“厅堂室阁”等英语也难以找到匹配的词,只能据情选用。


(2)构成不同。对于同一个对象,有的语言认为是一个概念,用一个词表示就可以了;有的却认为是一个合成概念,须用两个或更多的词表达。比如一种在一般场合随便吃点塞饱肚子的东西,英语认为是一个对象,用一个词就够了,叫它snack,中国人却认为不行,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首先它跟其他塞饱肚子的进食过程一样,相当于“吃饭”“进餐”;其次它又不太正式,规模较小,吃完也不要太多时间。两个概念合起来,就叫作“小吃”或“快餐”,认为这才符合事实。如果按照汉语的语言观去翻译,就会译出small food 这样的译文来。又如“猪肉、羊肉、牛肉”,英语认为它们各自都只有一个概念,而汉语却认为是“猪、羊、牛”与“肉”的合成,各是两个概念。这是“猪肉”被译成 pig meat 等错误的由来。


(3)敏感不同。英语等印欧语言是语法敏感的语言,汉语是语义敏感的语言。见到一个字,汉语关注的是它的意义,同一个字,字形没变,但意义不同,便可赋予各种功能。例如“人”,在“好人、坏人”中是名词,在“人模狗样”中是形容词,在“人其人”中,前一个是动词,在“有人来了”时按印欧语法又像代词。而英语关心的是词的语法属性,在词义不变的情况下,语法属性变了,词形就得变,因此任何场合下词性的问题都含糊不得。比如“饮用水”只能说drinking water,不能说 drink water;“账单缴费”只能说 bill payment,不能说 bill pay。实际上,汉语的字可以孤立存在,而英语的词在词典之外是没法单独存在的,一出来必带标记。如你指着一个东西问:“这是什么?”回答必定是 a book、apples,而不可能是孤零零一个 book 或 apple。问“走、跑怎么说?”回答也必是 to walk、to run,也不会单单说 walk 或 run。入句之后再根据情况做出变化,名词必考虑“数”的因素,动词必考虑“时、体、态”等的因素。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语法的敏感度,否则很容易犯错。


所谓“表述”,就是组织概念,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和过程。语言间这方面的差异可能更大。如果“认知”更多涉及词汇问题,“表述”就更多涉及语法以及语用等问题,实际是整个语言的组织法。中英文的语言世界观,亦即表述过程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很不相同。这里略举几个例子。


(1)注意搭配。从概念到词已经体现出了不同语言的世界观,让不同的词语配搭,更是不同语言有不同的习惯。有时有关词语在不同语言里似乎是对应的,但什么词与什么词搭配仍有其不同习惯。就好像中国人说“穿衣戴帽”非常自然,但由于英语“穿”“戴”都用 put on、wear,说英语的人学汉语,有时就会说出“穿帽子”这种让中国人忍俊不禁的笑话。其实中国人学外语也会有同样的问题。比如同样是订购东西,中国人用一个“订”字就够了,“订车票、订房间、订座”等都是“订”。英语可麻烦了。“订票”是book a ticket,“订 座” 是book/reserve a seat,“订 房 间”是reserve a room,“订货”是order goods,“订报纸”是subscribe a newspaper。这些都不容混淆,如把“订房间”说成 order a room 就错了。公示语翻译中最多的错误之一就是按照汉语的词语搭配习惯,从词典里找出对应的英语词硬凑在一起。


(2)爱用名词。前面说到英语是语法敏感性语言,词类中区别最大的是名词与动词。名词受时间的约束小,表达的是相对静止的空间和状态;动词受时间的约束大,一出现就牵涉到与时间相关的时、体、态等各种形态变化。而人们日常的表述并不需要时时强调时间的因素,因而出现了似乎二律背反的情况:明明印欧语诸语言都是以动词为中心建立语法体系的语言,而英语在实际表达时却倾向于多使用名词;而有着注重“正名”传统的汉语,由于无须受各种形态的束缚,使用起来又可以体现动态和灵气,动词却更受到人们的青睐。结果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汉语中爱用动词和主谓形式表示的意思,英语却常用名词来表示。其频繁程度甚至出乎人们的意料。例如最日常的用语,“早安、晚安、谢谢、热烈欢迎、生日快乐、圣诞快乐”这些语句,汉语都用动词,而英语都用名词:Good morning、Good night、Thanks、A warm welcome、Happy birthday、Merry Christmas。公示语里也是如此。“油漆未干、非请勿入、此路不通、游客止步、禁止拍照、保持安静、请勿吸烟、禁止左转、禁止停车、小心滑倒、当心落水”等,汉语都是动词,相应的英文却是:Wet paint、No admittance、Not a through road、Staff only、No photography、Silence、No smoking、No left turn、No parking、CAUTION/Wet floor、DANGER/Deep water 等等。动词名译几乎是公示语翻译的武功秘籍。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这类场合不需要强调时间性,用静态的名词时效反而更长。


(3)无生主语。上面说到英语和汉语的语法里有些相似的概念,但实际用法并不相似。主语就是一个。有生无生只是其中的一项差别。汉语的语言心理认为只有“有生”之物才能做出动作,因此凡主语必用有生名词(还有表示时地的词,也许中国人认为它们也“有生”),否则会觉得很不自然。而英语从造句出发,放在主语位置上的只是特别提出来请你关注的事物,而不管其有生无生。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无生的更多,也许这样可以避开行为主体,显得叙述更“客观”。比如“禁止吸烟”,汉语认为是“我们”不准你在此吸烟,显示了“我们”的权威性,而英语说的 Smoking is not allowed here 却强调 smoking 这一行为的不被允许,避开了谁负责任的问题(按英语心理,如果说 We do not allow you to smoke,则“we”就必须承担责任,在真有人吸烟时就有责任采取必要措施)。其他例子如:“请勿将期刊带出室外”,英文是 Periodicals are for library use only 等等。改变思维习惯,用非生主语也是学会地道英语的诀窍之一。


(4)转换视角。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常有人说外语的语法精密,是有道理的。汉语比较“诗性”,对艺术性考虑较多,喜欢对仗,喜欢押韵,有时喜欢美丽而空洞的字眼,这在公益广告语中常可见到。比如一个希望人们不要去踩踏草地的公益广告,就好像作文比赛似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小草青青,足下留情”“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芳草青青,踏之何忍”“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青青的草,怕你的脚”“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少一个脚印,多一份绿色”“人间知音难觅,校园芳草难培”。有人担心难以译成外语,其实从英语视角来看,这不就是一个叫人不要踩踏草地的告知嘛,何必这样弯弯绕!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统一译成 Keep off the grass,就是这个原因。男厕所里人们津津乐道的“来也匆匆,去也冲冲”之类也是如此,其实只是在说 Flush after use。英语像是法律语言,在用字行文之间常透露出责任意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以前在公交车上常见的一句告示“头手勿伸窗外”,细想起来有点好笑,好像“头”和“手”会自己伸出窗外似的,英文译成 Please leave your head and arms inside the window,就把主体(“你”)的责任说清了。又比如车站码头常见的“请照看好你的小孩”“请保管好你自己的物品”,细读下来,好像在指责别人没有照看好小孩、没有保管好物品似的,英语说成 Please do not leave your children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unattended 就客观得多。再比如动物园里的一条告示“小心动物伤人”,中文无论怎么看都没有错,但如逐字译成英文:Beware of animal attack 或者Beware of attacking animals,就好像在暗示动物具有攻击性,要人避开。这对于动物园的主人来说是不利的。其实告示的意思只是提醒人们动物可能伤人,并不是已经在伤人或必然会伤人,因此正确的译法是:CAUTION/Animals may attack。


学习外语是一个世界观碰撞的过程,是跳出自己的世界观进入另一种世界观,最后在两者之间达到游刃有余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语言和进行语言比较的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的最好手段是翻译。翻译有两个方向,从外到中和从中到外。从外到中的翻译,由于我们的精力主要放在破解原文的结构以理解原文的意义上,加上由外到中的翻译是从有形态到无形态这样一个在形式上做减法的过程,两种语言世界观的碰撞还不怎么激烈,就如同光学听、读一样,学习外语的效果还不大容易检验出来。由中到外就不一样了,两种世界观、语言观会激烈地碰撞,对是否真正学会外语的考验也更大。而由于各种原因,学外语的人实际从事中译外的机会并不多。公示语的翻译看来是个好机遇,一则时代需要,二则量大,三则具体到每条又往往比较简短,四是看起来简单,容易着手。一些相关单位也觉得简单,轻易放手。结果大潮一来,泥沙俱下,公示语的乱译、错译简直泛滥成灾,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才有了今天《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这件事反过来对我们的外语教学也是个促进,要努力学习外语,更要努力“学会”外语,学会真正地道的表达,克服由语言世界观带来的“中文腔”,把中国的外语教学和应用推上一个新台阶。


不过在努力学习规范英语、防止中式表达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另一个方面。本文开头提到的“各国英语”,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并不完全是因为人们学习英语不到位而产生的,也有些是出于实际的需要。葛传椝先生(1980)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概念,它指的是已经进入英语共同语的一些源自中国的事物的表达法,是对于英语的必要丰富和补充,跟因为学习英语不到位而产生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不同的。在中国英语草创的初级阶段,音译是个重要手段,《规范》中也选用了部分这样的词语,如 Jiaozi、Weiqi 等,但由于汉英的语音系统格格不入,加上汉语拼音由于历史原因所选用的某些字母很难融入英语的发音系统,音译是不得已的最后手段。成功的“中国英语”应该像 paper tiger 那样,既利用英语的资源又符合汉语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循着这个思路去进行更多的创造。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很广,是另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大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end-


语标陪你走过的2018 | 年度菁华好文总推送

诗情画意里:李宇明教授2018诗作自选集《戊戌浅唱》

语言智能与社会发展论坛之2018宣言: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协同发展

语言智能VS语言教育:相爱? 相杀?| 光明日报

李宇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火速围观!世界语言生活来啦!赵蓉晖老师讲座回顾

冯志伟老师解密城市路名翻译之玄机!另附上期“大猪蹄子”拼写解答!|《语言规划学研究》

黄德宽: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光明日报

这么美的文字不能不认识!(干货 ! )彝文专家讲彝文 | 讲座回顾

本期责编:千语


界世的你当不

只作你的肩膀

你的语言风向标

语言|规范|标准|

空·


新年新气象,从好看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