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科圆桌 | 以语言工作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语标 2023-07-17

【社科圆桌】以语言工作拓宽共同富裕之路


2022年01月30日 16: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马云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语言文字事业贡献了力量,取得了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近年来,推普脱贫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效果显著,语言扶贫战略的实施取得良好成效。语言扶贫的过程是如何开展的?在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继续迈进的道路上,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能做些什么?专家学者给出了他们的解答。

  罗骥,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语言战略研究》副主编、云南省语言学会会长

  杜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王辉,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教授、院长

  王春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云飞

  中国社会科学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如何从中国发展实践看待“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实现?

  罗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在推进富国大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是我们的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不平衡问题,不同地区、人群、个体还存在程度不同的贫富差距,努力从整体上消除这种差距,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杜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取得一个个胜利,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2020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农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生存问题,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做到了脱真贫、真脱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必须面对任何国家与社会都存在的相对贫困,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如果说,语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它应有的助力作用,那么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语言文字工作仍然大有可为。

  王辉:百年波澜壮阔,百年辉煌荣光。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影响,我国沉着应对,积极应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全社会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王春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而且在富裕的顺序上有先后,是分阶段逐步实现的动态发展进程。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的富裕。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继续迈进。在脱贫攻坚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语言学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罗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乡村在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公共设施等与城市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就语言学助力乡村发展而言,在脱贫攻坚阶段,以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导的语言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认为,在乡村振兴阶段,在进一步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造就一大批双语人才是实现乡村,尤其是方言地区和民族地区乡村共同富裕的一个可行路径。双语人才是指既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能使用家乡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而以前者为主、超过一般水平的人员。以上思路主要基于下列依据:第一,双语人才更易于本身致富;第二,双语人才更易于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第三,双语人才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第四,双语人才有利于乡村治理;第五,双语人才有利于乡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第六,乡村具备造就大批双语人才的有利条件。

  杜敏:语言学界充分认识到语言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断激发事业动能,精准服务国家战略。所以,无论是从语言理论的研究上,还是语言使用和工作的实践中,语言学界一直在积极行动,努力为治国理政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并挖掘语言的价值与功能。尤其是深入研究了语言社会化理论,认识到语言学习是一个人充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终生事业,是促进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把语言工作与国家战略有机对接。语言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传播和文化获得上的功能,使人们清晰认识到,语言工作可以和国家战略有效衔接并产生很好的效果,语言扶贫战略的实施就是很好的例证。再次,在实践中,多举措大力推广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全国各地,从政府到学校,从城市到乡村,尤其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二是举办多种形式普通话培训班,“送教下乡”“送培下乡”,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支教、助教活动,阻断因语言不通而带来的贫困以及返贫问题。三是编写推普脱贫教材,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打造多种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APP,激励更多民众学习讲普通话、写通用文字的愿望和热情。推普脱贫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效果特别明显。

  王辉: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语言研究和应用在实现脱贫攻坚和迈向共同富裕之路上已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推普工作助力扶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对提升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年以来,“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语言产业助推经济增长。语言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我国语言产业已初具规模,业态丰富,语言翻译、语言培训、语言能力测试、语音识别等产业发展迅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语言文化传承促进精神富裕。中华传统语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精神价值。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对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对涵养当代国人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四是应急语言服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如疫情防控外语通、手语翻译APP产品等在解决医患沟通、提供防疫信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急语言服务主要是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特定对象(如不会说普通话者、听障人士、外籍人士等)提供的语言支持。因此,也彰显了国家在危机治理中的公平原则。

  王春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语言文字事业为国家扶贫减贫事业和共同富裕实践贡献了力量。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五、行业扶贫(二十三)”中提到“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扶贫政策中首次出现语言文字的措施表述。在此之前,语言文字事业助力扶贫减贫和共同富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普通话推广、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扫盲事业、制定各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开启了中国扶贫减贫事业的新征程。新阶段语言文字助力脱贫攻坚有以下特点:党的坚强领导和高层重视,政策上的扶持和方略上的精准,五级联动工作模式和投入的加大,与其他扶贫措施相配合、相协调,方式多样并确保质量,深入调研和因地施策,学术研究和广泛研讨提供理论支撑。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进入了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语言文字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任务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网:现在和未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有哪些语言服务项目值得我们关注?

  罗骥:目前在乡村活跃着不少双语人才,他们中的一些已成为乡村建设发展的代表人物,堪称新时代的“乡贤”。但是他们往往是由于自身的因素自然形成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长期以来,我们在乡村双语人才培养上也做了一些工作,但主要限于某些特定的人群、特定的需要(如民族地区的基层司法干部)和民族地区某些特定的乡村学校,没有从乡村全社会治理的视域和乡村发展的高度来成系统大力推进,工作的范围、成效和影响有限。我们认为,在乡村发展的新时期,有必要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和方法,有意识地造就一大批双语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共同富裕,并就此提出以下初步建议:第一,将培养乡村双语人才写入各类语言规划和综合性发展规划中;第二,将培养乡村双语人才工作列入乡村各级政府的工作计划以及考核体系中;第三,将培养乡村双语人才作为推行国家通用语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第四,研制乡村双语人才培训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第五,树立宣传优秀双语人才典型。我们相信,造就更多的乡村双语人才,必将推动乡村振兴、乡村共同富裕的事业更好更快向前发展。

  杜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语言的作用尤为凸显。由于乡村振兴是以工哺农、城乡融合、数字赋能,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生活方式,大量的电商、金融企业、房地产业等进入乡村,使农民语言使用环境发生巨变,对农民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农村语言能力提升的第一要务。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的地区,仍然有一些人尚未通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他们又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能成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多语多言人,以便快速融入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来,使自己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这恰恰也是我们实施共同富裕的良好契机,也是帮助村民达成目标的重要方式。语言工作者,在持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要与农村的新兴业态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提升语言交际、语言传播、语言管理、语言服务等不同方面的语言能力。如帮助农民提升语言能力,做好农村的产品线上直播、农村电商的往来经营,等等。此外,语言作为一种资源和文化的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语言资源。

  王辉:一是高质量推普服务。做好精准推普、职业技能培训+推普、普通话培训资源开发应用等语言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语言沟通障碍,提升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以高质量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二是智能翻译。基于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像识别等技术的智能翻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翻译、机器人客服、自动导航等新业态将推动数字化语言服务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三是智慧语言学习。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慧语言学习模式为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及高端定制学习提供了便利。智慧语言学习平台、智慧教室的建设将极大促进在线语言教育产业的发展。四是语言文字博物馆建设。语言文字博物馆可以面向社会公众展示语言文字历史、语言文化、语言多样性等内容,增强语言文字魅力,扩大传统语言文化对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

  王春辉:一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和提升。2020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仍然需要加大普及力度。而对于已经掌握普通话的居民,则需要满足他们水平提升(尤其是书面语能力)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建构主体多元的语言服务体系。主体就是普通话,多元则包括各类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手语盲文等。语言助力共同富裕,需要各类语言资源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谐共生、协力而为。三是充分挖掘语言的经济价值。通过学习通用语言提升工作机会;将方言或民族语言资源转化为旅游、影视等经济资源;通过多语能力开拓线上经济模式等。四是重视语言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精神富裕。通过语言文字本身以及语言文字艺术作品,来助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五是发挥语言科技作用,分享数字经济时代的语言红利。重视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越来越深入的影响,深刻认知数字社会的本质,利用数字科技和语言科技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不断适应世界、影响世界,营造自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是当前和今后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如何从语言入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杜敏:语言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其传播信息与思想的符号属性,传承与建构文化的社会功能,促使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用语言来动员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而且要发挥语言的传播功能、介质功能,使语言成为承载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第一,中国的发展需要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展示。第二,中国所要建构的话语体系,涉及不同群体、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呈现出内容的复杂性、方式的多样性。一方面,话语建构既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源于实践的话语体系,展现能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想法、有益方案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融通古今中外,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其感召力进而产生话语上的影响力,努力形成一些适应当下需求的新的共同价值,以跨越文化沟壑、价值观的差异,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等理念;再者,要注重了解和把握国际话语的新动向,做出中国视角下的价值判断,同时要在中国立场下建构适合国际传播的国家话语视野、话语体系。第三,在话语体系传播时,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受众的多样性、接受心理的复杂性、接受文化上的差异性。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注重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平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化解不必要的冲突,以对方最易接受、最愿意接受的话语方式将中国话语的信息内容传播出去。第四,在中国话语的传播渠道上,要注重与所在国家和地区有关渠道的结合与合作,发挥当地人员的价值与作用。上述情况对从事国际语言教学与国际语言传播的学者、专家和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面对和必须完成好的学术使命。

  王辉:一是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中文在“一带一路”沿线、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传播,构建有效的中文国际传播体系,增强国际中文教育在各区域国别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加强中外合作,共同推动中文的本土化发展。二是扩大国际话语传播。扩大国际话语传播有助于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外语能力,培养高端话语传播人才,是扩大国际话语传播的重要基础。要增强国际话语传播中的议题设置能力,提升国际传播引领力。还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做好精准话语传播。三是做好全球语言服务。全球语言服务能力是国家进行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撑。为全球性语言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应急语言服务,为国际组织、国际会议提供多语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全方位语言支持,一方面会彰显语言的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会营造中国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环境。

  王春辉:一是树立自信心,当代中国亟需树立起新的自信,“四个自信”亟需转化为心态和行动。二是增强主动性,基于中国和世界实践,构建中国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三是打造精实力,就是高精尖上的创新、创造的精细化、精准化、精致化的能力。四是深入最前线,“脚上沾泥,身上落灰”,以一线调研为基础,才能发现真问题、提出真对策、做出真决策。五是注重本地化,用当地人听得懂、愿意看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当地人用母语、用本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事情背后的共性和共情,挖掘本地人的同理心。六是提升语言力,全世界语言有七千种左右,大语种20个左右,国家或地方的官方语言大概有200种左右,目前来看中国的国家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这种语言格局的要求。七是用好新科技,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数字空间越来越重要,打造中国话语新基建将成为未来工作的重要一环。

往期推荐

教育部 | 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

北语入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语言服务)公示名单

除了“大虫”“山神爷”,你还能说出几个老虎的名字?

本期责编:饺子君

语标

你的语言风向标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