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
兔年春晚舞台上,小品《坑》获得众多观众好评,这其中,少不了谐音梗的功劳。小品中,由于沈腾饰演的干部不作为不填坑,马丽“出溜”摔进了坑里。沈腾对此敷衍回应道:“我向‘出溜’道歉。”马丽吐槽道:“向‘醋溜’道歉,我还向红烧道歉呢!”在此处,谐音带来的幽默效果不言而喻。
谐音是产生幽默效果的常用修辞手法,在语言类节目中广泛运用,形成谐音梗。那么,谐音修辞是如何制造笑点的?一起来看——
近年来语言类节目热播,其中的一些“梗”因为富有创意、朗朗上口的特性而广为流传,尤其是里面的谐音梗,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对象。许多网络流行语也是基于谐音梗而产生的。谐音修辞的运用,丰富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活力。本文就从语音隐喻的角度来谈谈谐音幽默是如何产生的。隐喻是人类利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认知语言学家往往将隐喻简要概述为:用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隐喻意义是经过跨概念域映射后的映合结果。在这个例子中,“时间”是概念域A,也是比喻中的本体;“金钱”是概念域 B,也是喻体。对概念域 A的理解是基于对概念域 B的理解之上,概念域 B的部分特征经过认知推理被作用到概念域 A上,使概念域 A获得了概念域 B的某些相关特征。两者的映射过程有选择性和互动性,从而使语句生成了隐喻义。也就是说,喻体概念域 B“金钱”的许多特征被映射到本体概念域 A“时间”上,如可以花费、浪费、投入、分配等,但也有一些特征没有映射到“时间”上,如被制造、流通等。语音隐喻这一概念由伊凡·福纳吉(Ivan Fonagy)首次提出,是指用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谐音其实是语音隐喻的一种,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利用“原应叹息”的谐音起名字,这个名字组合隐喻了人物的悲惨命运,可谓用心良苦,只有深入琢磨,才能理解其中奥妙。喜剧演员常常利用的谐音梗则是利用语音隐喻制造幽默效果的一种喜剧手段。我们先来看看幽默是如何产生的。格雷格·迪安《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对笑话的结构进行了概括,将笑话的结构阐述为两部分:铺垫和笑点。他认为每一个笑话都有两条故事线。笑话的铺垫部分在我们的头脑中创造“故事1”,让我们产生预期,之后的笑点用合乎情理而超出预期的“故事2”制造意外。概括来说就是:铺垫制造预期,笑点揭示意外。两个故事之间需要一个连接,这个连接可以是词、短语、句子,也可以是音节,这个连接称为连接点,是笑话结构的中心。我是一个资深北漂,当然我的北漂跟很多北漂不太一样,因为我是被迫北漂,我不是主动去的,是因为我当年保送北大了。
“我是一个资深北漂,当然我的北漂跟很多北漂不太一样,因为我是被迫北漂”是铺垫,让听者产生预期;“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被迫去北京打拼”是“故事1”,是以铺垫为基础,由听者想象出来的、符合预期的具体情境;“保送北大”是“故事2”,与铺垫相匹配,但又打破预期。“故事1”和“故事2”的连接点是“被迫北漂”。“故事1”“故事2”及其连接点共同构成笑点,形成幽默效果。汉语用数量有限的音节表达众多意义,势必会造成音节与意义之间一对多的对应关系,这在语言结构方面给谐音梗的出现提供了机会。谐音梗具有表里两层意思,本来毫无关联的意义借用声音相同、相近的条件而被联系起来,其间的联想关系出人意料,由此产生巧妙的表达效果。谐音梗就是通过语音隐喻的方式,以同一个语音形式为连接点,由一个概念域激活另一个概念域,打破人们对原语境下的概念域的理解。谐音梗可大致分为同音和近音两大类型。同音谐音梗指利用两个语音相同的语言成分产生谐音,从而制造幽默,如“虽然我没有你的女儿红(有名声、有地位),但是我喝过女儿红(一种酒)”。它又可以分为同音同形异义和同音异形异义。近音谐音梗指利用两个语音相近的语言成分产生谐音,从而制造幽默,如“我(名叫超仔)就重新开始跑步,咬着牙在街上跑,真是整条街最慢的仔。周围的人看着,心想:这个仔怎么这么慢?他会不会是超载?”这里的谐音幽默来自“超载(仔)”。笔者以同音谐音梗为例,从语音隐喻角度讨论其幽默效果的产生机制。请看下面的例子:呼兰勉强把帽子戴进去了,我和程璐怎么勉强都戴不进去,我俩的脑袋实在是太大了。我、呼兰、程璐,上海滩三巨头。
利用笑话结构来分析这个谐音梗,其铺垫部分是“呼兰勉强把帽子戴进去了,我和程璐怎么勉强都戴不进去”,“故事1”是“我、呼兰、程璐的脑袋都特别大”,是三巨头(巨大的头),这里以“巨头”为连接点,形成了“故事2”,即“我、呼兰、程璐是经济、政治界等领域中势力很大的人物”。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这句话是以“巨头”这个语音形式为桥梁,用一个象征单位“巨头”(巨大的脑袋)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巨头”(经济、政治界等领域中势力很大的人物)。不难发现,这个谐音梗的幽默效果是通过“巨头”这一音节形式实现的。它将喻体概念域 B“巨大的脑袋”与本体概念域 A“经济、政治界等领域中势力很大的人物”连接起来,由概念域 B来喻说激活概念域 A,打破先前的铺垫而成的“故事1”(我、呼兰、程璐脑袋很大),激活“故事2”(我、呼兰、程璐是经济、政治界等领域中势力很大的人物),从而产生幽默效果。综上所述,语音梗产生幽默效果的机制是以语音隐喻为基础,以音节为连接点,从本体概念域激发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喻体概念域,完成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在完成映射的同时,打破前面的铺垫所形成的“故事1”,形成“故事2”。在喜剧表演中,演员就是通过连接点的提示,促使观众预设出“故事1”,随后通过连接点的同音词或近音词重新构建“故事2”,以此打破预期,制造幽默效果。(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12月22日文章《语音隐喻:谐音幽默产生机制》;作者:曲阜师范大学/高子淇;图片来自千库网)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晋力;校对:贺庆)
语标
Yubiao_BLCU
扫码关注我们
本期责编: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