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浓浓潮音里的同心守护

陈燕生 谢瑞雁 语保志愿者
2024-07-22

浓浓潮音里的同心守护

——记潮汕童谣MV的拍摄点滴


撰稿人: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庵埠小学  

陈燕生   谢瑞雁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45rx5mku&width=500&height=375&auto=0  

选自林伦伦、林朝虹《精选百首潮汕方言歌谣》

作曲:曾雯

歌谣:选自林伦伦、林朝虹《精选百首潮汕方言歌谣》

策划:郑育斌

导演:陈燕生

演唱指导:郑映珊、陈添意

演唱:潮安区庵埠小学小百灵合唱队

摄影:美拍小鱼杨欣、郑良弼

灯光:邱心源

剪辑:林雁


潮汕童谣

 




童谣里的珍贵回忆

    “年年冬节边,家家户户在舂米……”古老而温馨的童谣,唱出几辈人相似的回忆,回忆里熟悉的味道,在某个晌午安静的日光中,在某个打盹的梦境里,悄悄向我们走来:阿公阿嬷,兄弟姐妹,舂米,挲圆……带着几分淡淡的昏黄,宁静又温暖,让我们这些潮汕人眷恋不已。



    怀抱着这份对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简单又真挚的情感,许多东西孕育而生。2017年3月28日,由陈平原、林伦伦、黄挺教授主编的《潮汕文化读本》出版,第一册中便收录了20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潮汕童谣。面对着这些朗朗上口的、有些生疏却又那么亲切的童谣,我们既欢喜又激动。是啊,这些就是深藏于我们骨子里那份熟悉的味道,是世世代代的潮汕人共同的回忆,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萦的回忆!

陈平原、林伦伦、黄挺教授主编《潮汕文化读本》


(目前已刊小学、初中4本)



MV点子的提出

    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们也唱响这些美丽的童谣,将这些美丽的乡土情愫传承下去,就成了我们这些老师的重要责任。在林伦伦教授、林朝虹教授的指导和敦促下,潮州市《潮汕文化读本》的课程实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读本》实验学校之一的庵埠小学,除了不断开拓更好的课程形式,我们又想到了用MV的形式更直接更清晰表现童谣里蕴藏的意韵。构思刚提出,老师们兴奋不已,是啊,童谣是有声音的,它所携带的回忆是有画面的,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当然是极好的。大家诚意满满,跃跃欲试,画面构思的点子一个接一个,如源头活水一般汩汩而出。

多方慷慨无私的相助

    可是,一群每天在课堂上讲课的教师们,如何进行MV的制作?器材、演员哪里找?童谣怎么唱?脚本谁来写?制作所需的经费从何而来?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就如一盆盆冷水,把我们满腔的热情泼了个干净。就在大家自嘲想法太天真的时候,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的曾雯老师为这首童谣谱上了曲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的曲调,使童谣演绎更加生动。这给我们打上了一针兴奋剂。音乐老师们马上对学校小百灵合唱队进行指导,孩子们用清脆、甜美的童音,唱出了《年年冬节边》的喜悦和幸福。眼看着我们的想法迈出第一步,大家抖擞精神,开始为目标一步步努力。




小百灵训练中

    很快,脚本在多才多艺的陈副校长的努力下被创造出来了。接下来怎么走?没有经费,没有器材,这些都是大问题。仅凭着一股热情,大家却依然动力十足。先是郑映珊老师找来了家乡东凤鲲江网络摄影爱好者社团。在了解了童谣拍摄的想法后,社团的郑良弼先生立刻表示支持。接着他又将远在中山的立楷叔拉进微信群。立楷叔远在中山,素未谋面,听闻我们要拍摄潮汕童谣MV,提想法、助谋划,仿若邻居阿叔一般亲切。映珊老师的爷爷——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是鲲江村的知名文人,对家乡的文化深有研究。老人一生牵挂着家乡文化的传播,一听说拍潮汕童谣MV,乐坏了,一个劲儿为我们出谋献策,拍摄前的某天深夜十一点多还打来电话,声声叮咛,殷殷期望,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励。没有经费,我们付不起酬劳,买不起设备,却获得了这些诚意拳拳的人儿相助。大家认真制作童谣MV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了。 

    但是,MV的制作远比我们想的困难。毕竟只是业余的摄影爱好者,鲲江网络社团的成员们跟我们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完整的视频制作经验的缺乏,使得我们的工作又陷入困境。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热心的林朝虹老师、曾雯老师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希望。经过多方联系,潮州师范学院的林雁老师、邱心源老师加入到了我们的拍摄和剪辑行列中。这样实力雄厚的队伍让我们又惊又喜,除了感激,我们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拍摄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进行着,类似的体验如潮水般涌动,一次一次温柔地冲刷着我们的心。开拍前,大家发现拍摄的器材还是缺,陈副校长又向自己的老同学——庵埠小鱼摄影工作室的摄影师杨欣先生求助。杨先生被大家的慈心善意所感动,一句 “家己人,免客气”,便爽快地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就这样,拼拼凑凑的团队正式成立了。

    这个“家己人”拼凑起来的团队,工作起来却毫不含糊。为了尽快完成拍摄任务,潮师林雁老师推迟了陪妻子孕检的时间。后来,妻子单独去医院完成了孕检。4月19日拍摄结束,林老师回到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连喝口水、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就马不停蹄开始了剪辑。两三个日日夜夜,林老师废寝忘食,将上百个镜头剪辑在3分07秒钟里。面对林老师的这一切付出,我们既愧且敬。连续一个多星期,小鱼摄影师推掉手头的生意和一堆的工作,陪我们风雨同行。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他又自掏腰包购买了航拍设备。我们惭愧至极,他却大手一挥,笑笑地用一句“以后用得着”,让我们不必介怀。几天的拍摄,他把自己极珍爱的摄影设备毫不吝啬地都搬出来,一次次地选景、选角度,卧拍、跪拍、爬上梯子拍,辛苦不言而喻。没有半分酬劳,却忙得专注专业,忙得满腔热情,忙的不亦乐乎。让我们这些策划的人,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底,感动在怀里。



摄影师们正在辛勤工作中

朴实可爱的村民

    拍摄的过程是充满温暖与感动的,敬业的摄影师,认真可爱的孩子们,除此之外,还有这些天来让我们所有人念念不忘、感动满怀的村民们。我们的取景选择在潮安区东凤镇的鲲江村,这个美丽古朴的村落,有着一群同样朴实可爱的村民。得知我们要来拍摄,村中老人组的负责人明叔一大早就等候着我们;几位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老者,凭着多年的村居生活经验,不停为我们推荐场景,又不顾我们劝阻、不辞劳苦地为我们引路。他们说,趁现在走得动,就得为家乡尽绵薄之力。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村民们都热情招呼,沏茶相邀。在药店大叔家,我们发现了一口老式的大灶台,欣喜地跟大叔说好要借用。怕影响大叔药店的生意,我们盘算着等开拍前来收拾。选景点回来,路过大叔家门口,他立刻把我们请进门,一看,灶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布置一新;明经第的大婶听说我们找舂米的石臼,在家门口翘首等了许久。我们刚到路口就听她高声招呼,让我们进屋看看她家的石臼是否合适。发现石臼老化,舂米的木桩腐烂,大家讨论着找块铁皮来给包上就好了。大婶一听马上转身离开了,我们正纳闷。不一会儿,就见她满头大汗捧着一个包裹跑来,原来她找这东西去了。打开层层包裹,一个有年头的纯手工铜锅露出来。不顾我们的劝阻,大婶利索地剪掉铜锅的手柄,套到石臼木桩上。此情此景,在场的陈副校长眼眶一下就红了。

    拍摄时,村委会主任带头来慰问我们;中午,他们用乡村待客的最高礼仪设宴款待我们。还有多少村民热情款款地向我们邀宴、慰问。一声声的感谢,怎能说尽我们心里的感激与感动?



村民们设宴款待,老少同乐


收获满怀

    拍摄工作完成后的第3天,林雁老师熬夜工作到凌晨两点多,把整个童谣MV完整剪辑出来。这生动活泼的一幕幕,对于专业的人士来说,也许实在不算什么,可对我们这些整日身处课堂的老师们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想起整个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路奔走忙碌,更一路收获满怀。除了感激、感动,我们还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是什么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计酬劳,不辞劳苦地奔波与投入?除了潮汕人特有的热心、热情,我想,是那份深深镌刻在每个潮汕人骨子里的家乡情怀,是那份深深镌刻在骨髓深处的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眷恋!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让我们一路绝处逢生,处处柳暗花明,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我们这个制作团队真正的力量!家乡水,我们一口一口喝;家乡话,我们一句一句讲,正是这份认同、这份眷恋,让我们自觉承担起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正是这份心里上的自觉,让我们大家一起为了守护传统文化不懈地努力!一句“家己人”,包含着潮汕人共有的回忆,包含着潮汕人特有的情怀;一句“家己人”多少话儿尽在不言中!制作童谣MV,其目的是守护传承潮汕方言文化,而这个制作的过程,却让我更贴近了潮汕大地的怀抱,更倾听到了故乡母亲强劲有力、生生不息的脉动!




MV取景地东凤鲲江村是一个美丽古朴的村庄


一生有你


感恩



本文为语保志愿者推文创作大赛参赛作品

—语宝—

—语保志愿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保志愿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