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天在看,祖宗在回放!江北毛氏族谱颁谱仪式院长致辞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见证江北毛氏族谱西厝干支谱的开花结果。其实我是没有资格发言的,因为我并没有为族谱编修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我可能只能代表我父亲在这边讲几句,因为他先后三轮全程参与了毛氏族谱的编修工作,而且他今天也来到了现场。领导既然安排我发言,那我就简单讲三点: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在族谱编修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样可以成为主题句。我们不妨想想看,折腾这么辛苦,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我们的初衷又是什么?正是因为我们知道初心初衷,才能知难而进,善始善终,终成正果。我自己也在担任国际期刊的执行主编,深知主编之不易,而族谱编修涉及到很多珍贵的孤本史料,还要有人愿意做,有钱足够花,所以特别不容易。
客观地说,其实还要有几位组成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虽然族谱编修成功不是某个人的功劳,但领导集体的作用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当然全体宗亲们的密切配合是绝对的基础,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族谱编修的第一个初心初衷是为了传承和维系我们整个家族的血缘源流。
我曾经跟我们几位宗亲一起代表福清毛氏到浙江江山去认祖。我在全国各地讲学时,不少人会问我跟毛泽东主席有没有关系。我丝毫没有想攀龙附凤的意思,但在浙江江山清漾认祖时,坐在我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就是毛新宇,也就是毛泽东的孙子。他们那一支是清漾毛子产(12世)的次子毛俭的后裔,我们这一支是毛子产的五子毛俨的后裔。
毛俭的后裔24世毛让后来迁到江西吉安,毛泽东嫡先祖毛太华(37世)自吉安避战祸迁往云南澜沧江,也就是今天的永胜,后来从军立功,退役后率子清一、清四迁往韶山。而毛俨的后裔毛璋(36世)童年隨养父赴任安徽庐江,任千户长,定居庐江,毛璋中进士,官至宋吏部佐侍郎,宋末(1276年)隨大臣陆秀夫等护驾入闽,端宗赵昰在福州林浦登基,毛璋授封兴化府太守督导。1279年宋亡,毛璋为逃避元兵围追,在福清沙埔梅塘隐居,后续的神奇历史大家就都知道了。
所以我们的先祖和毛泽东主席的先祖的确是亲兄弟。我是“厚”字辈,比毛泽东小四代,毛泽东是56世,我是60世。这就是族谱的好处,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我们从哪里来,饮水思源,万变不离其宗,然后再来说要到哪里去。
族谱编修的第二个初心初衷是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族谱编修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文化底蕴且是国家推崇的事情。现在各省市都有地方志和姓氏源流编写委员会,说明族谱编修不是什么迷信,而是文化的传承,团结的纽带。
现在疫情让很多人失业了,在这种特殊时期,我觉得精诚团结和雪中送炭尤其重要,不然我们内部如果都像一盘散沙,可持续发展自然就是一句空话。我们江北毛氏西厝干支出了非常多能人才俊,市长、师长、大校、院长、处长、博导、教授、局长、所长、主任、博士、名医、名师一大串,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有,希望大家能借力使力善用资源,也希望大家不要把宗亲们的帮忙当作理所当然。
二、人在做,天在看,祖宗在回放!求同存异,集思广益。思想观念可以千奇百怪,实际行动需要相对统一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这样付出,值得吗?我的想法是:人在做,天在看,祖宗在回放!也许我们的付出并不会马上惠及自身,但一定会惠及我们的家族,惠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整个编修过程中,因宗教信仰、信息不对称、观念不一致导致的各种不同意见比比皆是,我们需要的就是求同存异,坚持集思广益,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思想观念可以千奇百怪,实际行动需要相对统一,这样才能迎来开花结果的今天。这种求同存异集思广益的攻坚思路,在以后的集体大事中依然值得借鉴。那如果真有什么杂音怎么办呢?我认为,让一杯混浊的水变清澈,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搅拌!
三、多把后浪考虑在内,族谱的编修勘误改进,永远在路上
我希望后续参与编修的骨干们能进一步增强读者受众意识,兼顾传承与创新。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族谱最前面加个像字典最前面的那种“凡例”,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检索查询。再比如:手写确实很有古香古色的传承感,但我依然建议以后可以考虑采用电脑版的书法体进行排版,并将定稿制作成pdf版本,这样不仅可以便于快速检索,还可以将文件共享在微信群QQ群中,广泛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各地。
因为我们这个族谱是需要传承更新的,千万不要花了很多人力精力物力,结果后浪们根本不买前浪们辛苦的账,因为后浪们可能看不懂,检索起来又不方便,如果变成前浪的自嗨就不好了。页码索引也还需要进一步勘误修订,所以今天的颁谱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就抛砖引玉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