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共读记录 | 象群共读圈
3月的第一周,象群共读圈进行了第五本书的共读分享会,总共有7位小姐姐参与其中。
(现场还有3位小宝宝)
上回我们共读的是《最好的告别》,以死亡咖啡馆形式,聊了聊生老病死,提前站在人生终点上,去看我们的现在,去看我们最真实的牵挂和遗憾。在向死而生的姿态里,我们结束了“我和自己”的共读主题单元。
接下来的第五本书《爱弥尔》,便开启了“我和他人”的共读主题,关于我们和孩子(现在的、未来的),关于我们和教育。
这次,没有人看完这本书… 大家对《爱弥尔》的共同印象就是如圈友钒所摘录的卢梭自述:“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用一个公认的词概括就是“太啰嗦”…
总之,卢梭的行文风格成了大家共同吐槽点。大家七嘴八舌地,把阅读时的难受叽里呱啦发泄了一通。一个人吐槽是寂寞,一堆人吐槽是真的爽啊…
抚平槽点的浪花,静下来回味,其实卢梭书里还是有很多闪闪发光的智慧的,如星星般散落书中各处。
在《爱弥尔》这本书里,卢梭从婴儿阶段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在想象中一手带大的爱弥尔成长至20岁。
婴儿时期,如圈友霞提到的,卢梭对当时法国有钱人家的育儿方式进行了大篇幅吐槽,比如让孩子紧裹在襁褓,让保姆代替母亲。圈友霞联想到我们古代帝王家的育儿方式,好像也是这样,虽然家境优渥,但成长于一堆人为的规章制度中。她怀疑,是否就是因为这样违背孩子自然发展的生活方式,帝王家的孩子们长大后都没有了人情味,只知沉浸于冷血的权谋争斗呢?
现在看来,卢梭提倡的不裹襁褓、母乳亲喂、多多运动,已经是众人所接受的育儿常识了,但卢梭老人家竟然能在两百五十年前就有这些见解,这让大家感到既敬佩,又好奇,他老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相较于育儿常识,让人有些出乎意外的,是卢梭对待童话寓言的态度,认为这些给孩子们写的故事,不但起不到教化作用,还有可能带来相反效果。大家都对书中卢梭对具体寓言故事逐句解析的那章印象深刻。比如狐狸的狡猾有可能不会让孩子觉得反感,反而会去模仿它出鬼点子,适得其反。
比起寓言或课本,卢梭更看重的,是在实际生活里的观察和学习。
圈友Jello提到卢梭对爱弥尔的餐桌教育。在一场盛宴中,卢梭引导爱弥尔去关注的,不是这场盛宴的规模或如何讲究,他只问了爱弥尔一个问题,你知道这盘菜经过多少人的手才能来到你面前吗。通过这一个问题,卢梭想引导的,是爱弥尔对眼前事物的本质思考,而不是浮于皮囊表面。
卢梭的教育是基于当下,基于环境,基于孩子的身体感知的,而我们现在的主流教育不是这样的。大家普遍认同我们现在是理念灌输式的教育:在身体和头脑之间,我们更关注孩子的头脑发展;在环境和课本之间,我们更依赖课本的理念指导。
卢梭是当下教育,我们是超前教育。
圈友Jasper提到卢梭对爱弥尔所做的关于天文、地理、物理的启蒙。卢梭不是拿着课本去教理论啊公式啊,而是让爱弥尔实地去观星,或是实地去触摸感受,甚至自己去画地图、去做出器械。而且这些启蒙方法书里做了颇为详细的描述,圈友大安读到这里时,真的有被惊艳到。
圈友大安由此联想到心理学研究的具身认知,即我们的身体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头脑认知发育,物理界的身体和抽象界的头脑,它们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着的。如卢梭所说,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人为栽种的,而是可以体内自发的,当身体是灵活、自由且健康的时候。
当然,现在,我们也重视孩子的身体发展,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圈友霞提到朋友孩子所做的体检,长长一摞单子,各种数据。从怀孕期起,我们就在以各种数据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身体发展,一旦某个小数点出现异常,医生可能就会做各种检查,开各种营养剂,家长们也连带着惴惴不安。
圈友霞感到困惑的是,难道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模版吗?难道孩子的发展不应该是个性而多样的吗?
小时候是体检标准,长大后是分数标准,我们一路在标准中长大,最后获得了什么呢?
圈友钒联想到自己最近的沮丧,三十了,还没有一项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技能。而在问到关于自我能力认知时,在坐大家也都是模棱两可的状态。
我们在最应该去追求自我精彩的年纪,却去追求了大众标准;在最应该释放天性的年纪,却早早学会了压抑自我。而所谓年轻“叛逆”,到底是真的叛逆,还是大人给下的单方定义?所谓中年危机,是真的危机,还是当年未完成的人生课题?
圈友大安说,卢梭所做的努力,就是想要突破这所谓的社会文明,由各种人为标准堆砌起来的社会文明。
圈友Jasper想到了一家位于云南的幼儿园,孩子们每天上午都是在自然户外运动,下午则由自己安排想做的事情。这个幼儿园的园长也读过《爱弥尔》,就是在这位园长的书中,Jasper读到了卢梭的理念,从而对这本书产生了阅读兴趣。
提到我们自己生活里的实践,圈友Jello说,读了《爱弥尔》都觉得自己不配有孩子,想要完全做到,真是太难了……大家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上帝视角的育儿”。
毕竟,爱弥尔是卢梭在头脑里想象出来的孩子。
圈友丹说,她并没有把这本书当作育儿书去读,而是看作当年那个时代的先锋思想读本。与其说育儿,不如说是卢梭做的一场头脑里的“社会学实验”。
圈友大安说,所以她在读的时候,会提醒自己去其臆想,取其精华。也是在卢梭的启发下,她开始了自然游戏小组的召集,让孩子能更多在自然环境里去发展身体和感官,去实践自主意愿,让阅读能真正为生活带来正面影响。
除去卢梭的臆想成分,如圈友丹提出的困惑,卢梭自己并没有亲自养育孩子,但他对孩子天性的描述却是如此准确,他是如何做到对孩子天性如此了解的呢?嗯?
不仅是对孩子天性,卢梭对人性的认知也是颇有深度的。
比如圈友钒提到卢梭关于欲念的陈述。孩子渐渐长大后,需求也慢慢增多,在卢梭看来,有些需求是自然的、本能的,有些需求则是后期产生的欲念。卢梭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欲念超出了能力。这解析对于圈友钒而言,是一个蛮受用的提醒。
圈友Jello提到卢梭对于工作选择的建议。好的工作,不仅能让自己谋生,更重要的是,它不会让你的心灵变形扭曲。唯独这一点,现在有多少人做着的是好工作呢?
能够选择到这样一份好工作的前提是,爱弥尔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判断事物价值,而不是他人或世俗看法。比如圈友大安提到的,在爱弥尔眼里,种地的农民比金银工匠更具地位,那是因为农民更关乎他的实际生存,而金银的装饰相对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但在实际社会中,后者的地位和收入是高于前者的。卢梭认为,这是受到了人们偏见的影响,而他希望他的爱弥尔是永远能认清事物本质,且不受到人为偏见影响的。
这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圈友大安觉得困惑的是,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或对孩子的教育中,哪些是顺其自然本质的,哪些又是我们加入的人为偏见呢?
或者,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卢梭所提倡的自然生活,是什么呢?
除了字面意义上的自然生活,大家所认同的、而且也能够在都市环境里做到的,就是遵从内心去生活了吧。也许无法做到像卢梭一样,天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我们能够尝试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舒服的生活方式,不让心灵扭曲的、尽大可能遵从我们天性的生活方式。
以上记述了大家对《爱弥尔》的讨论,但比起文本本身,大家对卢梭其人倒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比如卢梭怎么对孩子天性如此了解,卢梭怎么什么科目都知道怎么教,卢梭怎么不养自己的孩子,《忏悔录》又是怎么一回事情…
圈友丹提到,随时代不同,我们对卢梭的形象解读也完全不一样了。如圈友霞所说,以前眼中的卢梭完全是课本里的,现在好像完全颠覆了。
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共读中,遇到更多颠覆…
--- 以下是各位圈友的阅读体会记录 ---
圈友seven:
首先,很惭愧时间关系并没有看完整本书,因此仅就前面看到的内容做个感受分享。
我想卢梭对于教育一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才有对于这本书的深刻表达。我个人特别喜欢他所推崇的“自然”教育: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她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记得在研究生阶段,在《发展心理学》也就是《儿童心理学》中,我们常常说最适合2-7岁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而卢梭让爱弥尔从游戏、种植等活动中学习,通过这种学习,让感官体验其中的快乐,而游戏便最好的方法。这个应该是他教育理念最初的来源吧!
在开篇当中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当一个孩子想要得到所看到的东西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的时候,最好还是把她抱到她想要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给他。
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因为未来面对生活的就只有自己,让他在开始形成生活观的时候有正确认知去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而回想我们过往10多年的教育经历,这是不是我们真正最向往的部分呢。而父母可能常常认为学习成绩是前期我们唯一跟孩子相处的链接,从而不断设限,以此来保护孩子,但是结果往往背道而驰。
“自然教育”却让我们保留本质,最自然地感受生活、感受美、感受一切,从而真正感受活着的意义。让在人世间的短短几年,可以更好地活着、体验人生。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可能已经享受不到这种理念下的教育了,但是也许可以从我们的孩子开始,让他们拥有更好的未来和人生。
--- --- ---
圈友钒:
记下体会之时,仍未读完此书,虽然如作者本人所言此书“行文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但仍有只言片语可获启迪。
自然教育虽然迷人,但是教育仍不可无为而治,我不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一些刻意的教导还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人之后,都有太多迷惑会迷失,哪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共读时很多妈妈提出一种“教育的焦虑”,仿佛看了很多道理,依然整不明白教育。
但实际即使我们为人父母,也并非全能,别说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妈妈了,就是你做了两次三次五次十次,你仍然没办法做到尽善尽美。就像神奇的卢梭,掌握这么多理论,却只能在幻想中实践一个爱弥尔。所以relax,做好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啦~
--- --- ---
圈友丹:
阅读《爱弥尔》让我体会到了那句“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不知道是不是版本的原因,我阅读的初步体会是笔触有点散乱,逻辑跳跃,观点的阐释有些随意,也可能是因为年代和文化差异,很难像读一本蒙台梭利一样,能清楚地梳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条理,并上手操作。
但也正是这样的差异,让阅读这本书有了新鲜感和趣味性,而卢梭的传奇经历和哲学式的思考,也让我对这本书很难割舍。于是我重读了第四章,同时认真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结合自身经历,虽仍不能完全理解但总算有了些条理以作记录。
一、欲求、情感和想象力的关系(和另一本书的需求-感受-思维模型有点像)
欲求:自然的欲求是帮助我们实现自由的途径,人类最基本的欲求是洁身自爱。
情感:有了自我认知的基础,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看清自己,关系会产生情感。
想象力:接受自然的教育的人——通过感受唤醒想象力,可以通过意志制约想象力,避免错误的想象力产生罪恶的欲求。
二、情感的培养,围绕爱心、同情心、幸福感和感恩的培养方向和方法
爱心——对比受苦人的际遇和虚伪的幸福假象——共同的苦难让我们看到了彼此天性中共同的部分,并相互依赖。
同情心——使想象力足够活跃到忘记自我,将心中积聚的力量用于关爱他人,而不是产生妒忌贪婪仇恨的欲求。
幸福——源自内心的喜悦和安宁,表象的快乐可能是对欲望、浮躁的掩盖。
感恩——一个人只能服从他的内心,不受他人约束,朋友般的关怀必有回响,但权威的约束和有企图的施恩不能。
三、道德的培养
道德感的建立——了解欲求和偏见的力量,又不受影响,用公正的态度、独立的思维判断他人与自己。不与他人比较,不去成为谁,所期望的是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
摆脱虚荣:所谓虚荣——对别人表示同情时,表现出轻蔑的态度;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幸福时,认为自己比他们更有资格享受这样的幸福。相较其他虚妄的想法,虚荣心很难医治。让孩子知道他和其他人一样是人,一样有自己的缺点,经历危险、忍受耻辱是必要的。
四、基于情感和道德的个人发展
用正确的理念观察命运的变化,不会羡慕那些命运的宠儿(了解人类和真正的幸福)。
对自己感到满意,但又不会觉得自己比他人更聪明(自然的欲求得到满足,摆脱虚荣)。
参与生活,学会如何挣回属于自己的面包,学习与人打交道,正确预测重大事件。
与人为善,保护需要帮助的人(热爱正义),在道德实践中养成坚强勇敢的品格。做任何他觉得有益的事,不做多余的事,不做与自己年龄不符的事。
热爱和平,慈悲心肠会让他收获很多知识,用他的热情使他的觉悟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关心同伴,很快学会如何衡量和分辨他们的行为、爱好和兴趣,能更客观评价什么事情是对人的幸福有益的,什么事情是有害的(就是我们面对选择想要寻求帮助的一类人)。
整理的过程也在想,卢梭的这些观点又有多少偏见的成分呢,理想中的爱弥尔在现实世界里可能存在吗,书中说“不能用自己的威信和经验在思想上取代他的经验和心智的发展“,就是一种不给答案不给方法,通过创造环境和有原则的引导的养育方式,依然很理想啊。饼是画出来了,只有在实践中保持觉察和思考才真正有意义吧。
--- --- ---
圈友Jasper:
啊,这是《爱弥尔》啊!
第二次拿起这本书了,遗憾还是没能看完。不过有的时候又觉得有没有读完不是重点,如果就我所读到的部分,能反复思想并汲取自认为优的那部分来践行,已经很不错了。独自带娃快5年了,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挑战,然后陷入思考,经历了不少矛盾和困惑,也看到了一些变化和成长。
像《爱弥尔》这样的书不少,按着年龄描述各个阶段的孩子会经历和发生的事情,指导父母们该如何应对和处理当下的问题。然而,因为个体环境的差异,我们认知和实践的能力不同,育儿依然还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未知的道路。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讨论和研究的书籍。卢梭的经历和未履行的父亲职责,也许让我们质疑这个人的观点是否可信。但是翻开《爱弥尔》,尤其是对养育过和正在养育孩子的父母亲而言,我们从字里行间所捕捉到的那一条条对教育的剖析和洞察,让我不得不惊叹卢梭真是教育界的先驱,他对孩子的认识和看见以及所给出的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即便是放在今天,我们都远远不能胜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不停回忆起自己教养孩子过程中出现过的类似片段,有的时候欣喜自己的做法和他的观点一致。还有一些时候会惊讶他看问题的角度如此绝对。无论是欣赏的或者质疑的,都吸引我去聆听并思想自己的立场。虽然信息量太大,我还不能好好消化。那么,期待第三次打开这本育儿宝典啦!
--- --- ---
圈友Jello:
没有想到这本书阅读起来需要如此之细细咀嚼,速读在这里是行不通的。
更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今日各种所谓育儿教育脑科学真的是远远逊色于几百年前的卢梭,育儿首要在于育心,而这是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谋划,像卢梭书中写到的如何设计让孩子体会他人的痛苦并且能够加以思考、如何接触到奢华体验时,适时引导不致虚荣等等等等,书中有很多类似的方法论,感觉更合适的读书方法是每个人挑选出自己可以在当下应用的具体做法来每日践行,大家的再汇总一起,应该就能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改变。
--- --- ---
圈友大安:
读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是:困。天呐,卢梭阿伯,你咋这么会说,这么会发散,一不留神,就让我把思绪给丢了,顺带着,也神志不清了。失眠时,可常备《爱弥尔》,一读便见效…
读这本书的第二个感觉是;呀,说得太对了!尤其是关于让孩子去自然中运动和感受,事实接触大于理念灌输这块,简直不能更同意。感觉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就是缺少了感受和做的层面,只知道上课,而不知道生活。这份欠下的,终究要还的…
读这本书的第三个感觉是:卢梭阿伯,你是认真的吗?!虽然说是自然育儿,除了字面意义上的在自然乡村中养育,感觉卢梭一直在人为设计爱弥尔的成长环境,这边剔除掉势利仆人,那边屏蔽掉爱弥尔父母的无用影响。虽一直说要让爱弥尔不为人为偏见所左右,但,难道卢梭自己做的事情就不可能也是一种偏见吗?因而读的时候,也会提醒自己,要去甄别真正对自己现实生活有用的见解。
分享会的时候,书还来不及读完,但我会继续完成这个进度。虽然行文啰嗦,还是有种吸引我读下去的魅力,哪怕读睡着了无数次…
--- --- ---
以上便是象群共读圈关于《爱弥尔》的共读记录,希望能给其他书友带来关于此书的参照~ 一起来谈论我们和教育。
象群共读圈
于杭州
2021.3
-过往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