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语音学研究综述(三)
购书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
四 语音学发展历史、语音学研究方法及书评
(一)语音学发展历史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中国学者也在国内外书籍和期刊上发表了一些学科综述和书评,回顾并总结中国语音学百年成就。Li Aijun(李爱军)、Ge Chunyu(葛淳宇)的“Studies in Chinese Phonetics” [ Ye Z. (Ed.)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Singapore: Palgrave Macmillan ] 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语音研究的百年历史,介绍中国现代语音学开创学者如刘半农、赵元任、罗常培、吴宗济、林焘等,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领军人物和重要成果。陈桦和史宝辉编著的《语音学与音系学新发展研究》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梳理了20和21世纪语音学和音系学发展情况,介绍了语音学、音系学以及语音教学的理论发展、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
(二)语音学研究方法
语料库的建设与标注对语音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李爱军专著《汉语口语语篇库:建构与标注》基于语音学和其他语言学研究成果,整合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标注规范,建立了汉语口语语篇的多层级标注规范。对实际言语交际产生的口语语篇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描述和表示,并介绍了语音识别语料库RASC863和口语语篇库Discourse-CASS。Li Aijun(李爱军)、Xiong Ziyu(熊子瑜)的“INTO-CASS: A corpus for the study of intonation and prosody in Chinese dialects and ethnic languages”(O-COCOSDA 2021)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调韵律库INTO-CASS,包含中国主要方言和民族语言,可用于中国方言和民族语言的语调韵律研究。
受新冠疫情影响,声学数据的采集变得异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e Chunyu(葛淳宇)、Xiong Yixuan(熊昳暄)、Mok Pik Ki Peggy(莫碧琪)的“How reliable are phonetic data collected remotely? Comparison of recording devices and environments on acoustic measurements”(Proceedings of Interspeech 2021)探讨了使用不同方式远程收集声学数据的可行性。将七种不同线上方式收集到的声学数据(包括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进行对比,发现线上收集数据的基频和第一共振峰比较可靠,但第二和第三共振峰、频谱特征、发声态声学参数(如H1*-H2*)等差异较大。结果支持线上远程收集的数据对于韵律研究是可行的,但对于音段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可靠。
2021年学界几大顶级国际语音学期刊所反映出的一大发展趋势主要在于数据分析方法的迅猛升级。随着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在语音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学界普遍意识到采用正确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语音学研究的重要性,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本身也几乎成为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标配”。而且自2018年语音学领域的顶级期刊Journal of Phonetics的特辑“Emerging Data Analysis in Phonetic Sciences”出版以来,譬如“广义加性模型(GAMM)” “贝叶斯分析”等复杂统计模型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应用。以Journal of Phonetics为例,2021年刊发了多篇应用GAMM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文章,例如Sun Yan(孙彦)、Shih Chilin(石基琳)的“Boundary-conditioned anticipatory tonal coarticulation in Standard Mandarin”(第84期)以及Liu Zirui、Xu Yi(许毅)、Hsieh Feng-fan (谢丰帆)的“Coarticulation as synchronised CV co-onset – Parallel evidence from articulation and acoustics”(第90期)。Márton Sóskuthy在“Evaluating generalised additive mixed modelling strategies for dynamic speech analysis”(第84期)专文讨论了使用GAMM进行分析的若干方法论问题。此外, Stefon Flego、Jon Forrest的“Leveraging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anticipatory vowel-to-vowel coarticulation in linguistic prediction: A statistical modeling approach” (第88期)是一篇采用贝叶斯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文章。虽然Journal of Phonetics主编Taehong Cho(曹泰洪)教授撰文声明,该刊并不强制作者在文章中使用复杂的统计模型,但可以看出,未来的语音学界将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统计方法,语音学界正迈向新的数据分析时代,用更符合数据特点的复杂统计模型替代传统统计方法将会成为主流。
方言数据计算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熊子瑜的《基于汉语方言字音系统实验研究工具的合肥话与北京话声母系统对比分析》(《中国语音学报》第15辑)通过对比分析合肥话与北京话的声母系统数据,展示了“汉语方言字音系统实验研究工具”在处理、分析和对比方言调查字表数据方面所具备的一系列功能:(1)可用来整理方言字音系统数据;(2)可用来分析两个方言点之间字音系统的数据差异;(3)可用来分析方言的古今字音对应关系,得到“今音合流系数、古音分化系数和古音独立性系数”等一系列数据指标,这些数据可用于跨点比较和统计分析;(4)可借助weka程序分析各方言的字音推导规则,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致考察方言字音的古音来源及其分类条件的异同。颜为之、王明文、徐凡、但扬杰、罗健的《基于语谱图的江西境内赣方言自动分区研究》(《中文信息学报》第35期)探讨了如何有效利用语音本身特征进行方言的自动分区,并以江西境内赣方言为例进行探讨,提出基于CNN的自编码降维语谱图的深度学习特征提取模型,对降维后的语音特征分别采用k均值算法聚类、高斯混合聚类和层次聚类对方言自动分区。吴波的《汉语方言元音性别变异的计算分析》(《当代语言学》第2期)从声学角度对性别的生理差异与社会变异进行了量化分析,探索社会变异的计算方法。该文以南京话、 合肥话和南通话为例,发现女性整体上有更强的社会变异性,反映在女性声学空间的面积更大、叠置率更小,女性的前元音更趋前,后元音更趋后,空间边缘性更突出。凌锋的《基于修正标准分规整法的温州话阴声韵动态特征研究》(《语言学论丛》第63辑)基于Z-Score发展了一种新的跨元音系统比较元音的规整法,并利用这个方法测量温州话阴声韵中元音的动态特征。该研究发现,典型单元音首尾音质距离小于1Bark,双元音首尾距离则大于2Bark;温州青年人口音重的一些单元音已经发展成双元音。贝先明的《几种基频归一方法的比较》(《实验语言学》第 10卷第2号),对比了基于基频赫兹数据的T值法(T值法)、基于基频对数数据的T值法(LT值法)、基于基频半音数据的T值法(ST值法)、基于基频赫兹数据的Z值法(Z值法)、基于基频对数数据的Z值法(LZ值法)、基于基频半音数据的Z值法(SZ值法)。研究结果指出,在最终五度值的结果上,基频标度因素(赫兹值还是赫兹对数值)的影响大于归一化系列因素(T值系列还是Z值系列)的影响。
冉启斌、梁煜珠、吴丹丽的《基于词汇声学距离的语言计算分类方法探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报告了依据词汇声学距离对语言进行计算分类的一系列实践和基本结论。实验结果显示,使用200个以上的对应词语录音,在具有良好音质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声学距离计算能够很好地进行体现语言共时声学差异的分类,为语言的纯客观分类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书评
Zhu Jiaqiang(朱加强)、Chen Xiaoxiang(陈晓湘)、Chen Fei(陈飞)的“Book review: Speech Perception, 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Chinese Languages.”(Frontiers in Psychology第12期)介绍及评价了由Liu Huei-Mei , Tsao Feng-Ming和Li Ping(李平)编撰的Speech Perception, Production and Acquisition: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in Chinese Languages一书(《言语感知、产出和获得:跨学科视角下的汉语研究》,2020年Springer Nature 出版社),该书收录了近期关于汉语的语音学的一些跨学科研究。
此外,还有两篇与儿童语言获得有关的书评。Zhang Xiaoling(张小玲)、Chen Xiaoxiang(陈晓湘)、Chen Fei(陈飞)的“Book review: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How Children Use Their Environment to Learn”(Frontiers in Psychology第12期)述评了Caroline F. Rowland、Anna L. Theakston、Ben Ambridge、Katherine E. Twomey编著的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How Children Use Their Environment to Learn (《儿童语言获得新观点:儿童如何利用环境学习》,John Benjamins 出版社2020年出版)。此书涉及儿童在不同阶段与环境的交互及其对语言获得的影响,以及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语言获得的差异。王蕾的《〈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第二版)述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介绍了Matthew Saxton 撰写的Child Language: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SAGE出版社2017年出版),该书探讨了儿童掌握母语的本质和机制以及讨论了一些儿童掌握母语的具体方面,包括儿童掌握母语的关键期假说、儿向语是否能促进婴幼儿掌握母语、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的语音感知、婴幼儿大脑词库的建立。
周晓宇、周立和曹文的《〈语言问题〉勘误与补遗》(《语言学论丛》第64辑)通过对赵元任先生1959“语言问题”系列讲座原始录音的重新查验与转写,发现已出版的《语言问题》一书中,存在几处与原讲不符的记录,还有11讲、数十处出现观点遗漏。这些遗漏的内容里不乏重要、有启示、有价值的观点和说法。
学术活动
2020年底到2021年初
“第8期汉语方言语音记录与分析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举办。该研修班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与Praat软件开发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David Weenink(魏宁克)教授共同举办。本次研修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相关讲座,二是由David Weenink教授主讲利用Praat分析汉语语音的系列讲座。
2021年1月24至26日
“第十二届中文口语语言处理国际会议”(ISCSLP 2021)由国际著名学术协会ISCA的中文学术小组SIG-CSLP主办,为全球针对中文语言处理技术所举办的大型国际研讨会。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原因,ISCSLP2021在线上举行。日本奈良科学技术学院Satoshi Nakamura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清芳教授和帝国理工学院Björn W. Schuller教授发表主旨演讲,分别介绍机器言语链(Machine Speech Chain)、汉语语言产生过程的行为实验和脑实验,以及言语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
2021年7月9日至11日
“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兼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春波,主任医师范青,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丁红卫教授、李菲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张扬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刘畅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彭刚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秦鹏民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陈霏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蒋晓鸣教授,湖南大学陈飞教授,索诺瓦集团中国区创新中心总监管晶晶博士等专家作主旨发言。来自国内外80余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2021年7月18日至20日
“第十四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PCC 2021)在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市如期举行。会议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承办,由兰州大学文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城市学院西北方言研究中心/甘肃方言研究所协办。本次会议以“语音,信息与认知”为主题,主要面向全国语音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涵盖历史比较语音学、生理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心理语音学、病理语音学、司法语音学、言语工程、音系学、口传文化、民族语言与语音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吸引了280余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
2021年8月7至8日
“声调语调问题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举办。该会议将声调语调问题放在丰富复杂的语言和社会需求这一背景之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努力解决语音学研究所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会议一共安排了20多个场次的报告发言,大致可分为声调语调基础理论研究、声调语调类型学研究、声调语调分析方法研究、声调语调教学研究、声调语调障碍与康复研究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应用并举、科研服务社会”的研究导向。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就声调语调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另有两百余人在线观看了会议直播。
2021年8月21日至24日
复旦大学开设暑期“言语听觉科学”课程,讲授言语发声、言语听觉的解剖生理知识,语音声学特点以及汉语语音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讲解言语发声障碍、构音障碍、言语听觉障碍的原理以及言语发声、构音、言语听觉障碍的评估、训练。该课程知识面跨越文、理、工及医多个领域,课程内容涉及语音学、声学、解剖学及临床医学等知识,是中文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言语通讯工程、听力科学、病理语言学等专业的跨学科基础课程。此课程教员由跨学科专家教授组成,既有中文系语音学专业的教授,也有言语病理学家和临床主任医生。
2021年10月15至18日
“第十六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 2021)在江苏徐州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以及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联合协办,江苏师范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承办。由江苏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海天瑞声公司联合举办的阿尔茨海默综合症(Alzheimer’s Disease,AD)识别竞赛,超过40多支队伍参赛。
2021年12月6至9日
“第一届国际声调与语调会议”(TA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ne and Intonation)由国际言语通讯协会ISCA与国际语音协会IPA联合主办,会议于南丹麦大学圆满召开。南京师范大学顾文涛教授担任会议发起人与常任委员会主席。
本篇完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语音学研究综述(一)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综述(三)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综述(二)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综述(一)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综述(三)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综述(二)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综述(一)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综述(三)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综述(二)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一)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三)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二)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一)《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出版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
今日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长按指纹,识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