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语言学

其他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征集论文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定于2024年11月15日至18日(15日报到,16-17日会议,18日离会)在广西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和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广西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广西大学文学院承办,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惠赐大作。凡有意参加研讨会的学者请提交论文提要,会议筹备组汇集提要后,将组织专家匿名评审以确定与会资格。论文提要截止日期:2024年6月1日。会议邀请函寄出日期:2024年7月1日之后。论文提要要求:(1)正文5号宋体,文题3号宋体加粗,篇幅以一页为限;(2)提要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不署名,以便匿名评审;另一份请写上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和电子邮箱,以便装订成册;两份文档请分别以“论文题目+匿名”和“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命名;(3)请以word格式提交,若有特殊字体或特殊符号,请同时惠赐PDF文档。会务组联系方式:联系人:覃凤余(13132900679)
1月9日 上午 9:49
其他

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

征集论文中国语言学会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定于2024年9月21日至22日在长春召开。本届年会将就语言学研究各领域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凡有意与会的会员,请于2024年5月1日前将论文提要电子版发送至年会专用邮箱。论文提要经评审,录用者将于6月底收到与会通知。论文提要要求:(1)正文5号宋体字,题目3号宋体,字数以1500字为限。(2)提要一式两份,其中一份不署名,以便匿名审阅;另一份请写明作者姓名、单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信息,以备编辑会议手册。联
1月8日 上午 9:27
其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混淆是非、歪曲事实,对《新华字典》的攻击该停了!

近日,某网民发视频称起诉《新华字典》引发关注。该网民在视频中称《新华字典》中释义“玩弄女性”“腰里别着一支手枪”“孩子小成了累赘”涉嫌违反出版管理条例。该网民还表示《新华字典》12版中,没有“倭寇”一词,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法律专家和语言学专家。他们认为,有网民起诉《新华字典》这一行为,本身可能是出于对出版物内容的关注与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但其判断是非专业的、不客观的,其观点可能混淆了是非、歪曲了事实。其一,网民指出“第12版《新华字典》第511页,对‘倭’字的解释只有一个‘古代称日本’,将倭寇的历史罪恶就一笔勾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37条,‘存在宣扬美化否认侵略战争行为的和屠杀惨案的内容’”,这可以说完全是牵强附会。法律规定,违反法律的前提是“存在”违法行为,《新华字典》对“倭”仅作解释,没有更多描述,更遑论“存在”的前提。对于违反这条规定的论断,是典型的“莫须有”罪名。此前6月,网传新版《新华字典》中将“倭寇”一词删除,专业媒体已就此情况作出调查,事实如下:一是汉语工具书有字典和词典之区分,《新华字典》作为小型字典,重在收字,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所有版本中,在“倭”字下都未曾收录“倭寇”这一词语,因此所谓“新版删除”该词不属实。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作为中型词典,各个版本里均一直收录有“倭寇”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内文“倭寇”一词的解释为:14~16世纪屡次骚扰抢劫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抗日战争时期也称日本侵略者为倭寇。《新华字典》1957年版内文“倭”字《新华字典》第12版内文“倭”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内文“倭寇”一词其二,“玩”字列有“玩弄”一词,早在1951年,《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关于强奸罪及量刑问题的意见》中就曾使用“玩弄女性”这个词。在《新华字典》中,对“玩”字一个释义是“不严肃对待;戏弄”,这恰恰说明,在《新华字典》的表述里,“玩弄女性”这种社会现象是要坚决反对的,从这个意义看,“玩弄”是贬义词、负面词。褒义词与贬义词,正面词语与负面词语都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三,“累”字列有“累赘”一词,意思为“负担”,举例为“孩子小,成了累赘”。查阅报刊语料,这样的用例表述不在少数。养育小孩,是成年人的责任,“孩子小”,大人需要去照料、培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负担”。因此,国家才一再为生养孩子出台各种照顾和鼓励政策。其四,“别”字的一个释义是“绷住或卡住”,其后有一用例为“腰里别着一支手枪”。影视剧、文学作品中“别枪”的场景很常见,“别枪”的人可能是正面人物,如警察、解放军,也可能是反面人物,如强盗、土匪。这里只是根据语言事实举例。其五,“玩弄”“累赘”“别枪”等词语,属于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负面词语、消极词语和中性词语。《新华字典》收录负面词语、消极词语是无法避免的,是符合辞书编纂规范的。编纂字典词典,必须全面客观反映语言现象。负面词语、消极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通用型字典词典都不能回避,必须收录,如“抢劫”“诈骗”“偷盗”“贪污”“腐败”等词语,收入字典词典,是希望使用者懂得这些负面词语的意思,并不代表编写者认可或提倡词语所表示的内容。如“抢劫”这个词,收录目的不是教唆抢劫,而是告诉读者“抢劫”这个词的涵义和使用语境。“别枪”“玩弄女性”“成了累赘”的举例,属高频用词、典型搭配,均有语料库支撑,所以被收录到《新华字典》中。此事的发酵更显现出目前存在的某种互联网乱象。很多自媒体账号为了追求流量,对事实根本不加核实,放任助长放大了谣言传播。同时,这也反映出平台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传播不实消息和流言谣传的,对以无端攻击民族品牌产品方式恶意蹭流量的,应该建立甄别和管理机制,而不是放任自流,甚至跟着上热度。《新华字典》第12版封面《新华字典》经过国家级权威机构的质量检查,是合格图书,曾获多项国家级奖项,更是优秀图书。《新华字典》(第12版)内容科学严谨,释义、例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精神,符合国家相关管理条例和规定的要求。《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从第1版到现在的第12版,历时70多年,是新中国的文化品牌。《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提升的体现,其编纂出版和修订,得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一大批语言文化名家全力投入和悉心审改,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更是新中国文化教育的基石。《新华字典》有一个“大学者编小字典”的优秀传统。70年来,一批又一批新中国文化建设者们以崇高的精神品格编纂、修订和出版《新华字典》,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丁声树、陈原、王力、吕叔湘、周祖谟、曹先擢等,都先后参与过这本小字典的编纂修订。《人民日报》、中新社等国家级媒体都曾对《新华字典》的贡献做过专题报道。《新华字典》1957年新1版封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华字典》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民族文化品牌。本文转载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公众号>>>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30届年会第一号通告

审核结果通知时间:2024年2月29日左右注意:非会员必须在论文摘要录用通知发出后30天内加入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否则在此次年会上宣读论文的资格将被取消。三、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奖项01青年学者奖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二)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三近代音研究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讣告】沉痛悼念侯精一先生

沉痛悼念侯精一先生讣
2023年8月22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一)

通过对《诗经》用韵四等七类相押的统计分析,重新审视了上古主元音分布、介音分类及音读等问题,并印证了前贤关于历时音变规律的若干主张。魏鸿钧《〈诗经〉用韵的数理统计分析》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语音学研究综述(三)

2021)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调韵律库INTO-CASS,包含中国主要方言和民族语言,可用于中国方言和民族语言的语调韵律研究。受新冠疫情影响,声学数据的采集变得异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e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语音学研究综述(二)

Interspeech2021)对比了高水平与低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基频曲线。指出与英语母语者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相比,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基频有更多的波动,基频顶点间隔的标准差更小(smaller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语音学研究综述(一)

ISCSLP2021)利用超声成像技术探究了汉语普通话/ɹ/音在不同音节位置的发音姿态,发现普通话/ɹ/音与英语/ɹ/音一样有多种截然不同的发音姿态,但这些不同发音姿态的声学结果几乎一致。Ying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综述(三)

班氏功臣——颜师古〈汉书注〉对训诂学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23年8月9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综述(二)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二
2023年8月8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词汇研究综述(一)

根据对汉代字形、汉代字词关系等方面的新认识,重新审视并讨论了《淮南子》书中的若干校释问题,强调要有汉语史的眼光,要重视文本产生时代的语言特色。2.
2023年8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综述(三)

],唐舒航的《融媒体时代数字化词典编纂出版的现状及其问题》[《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综述(一)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一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综述(三)

Contact(《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语法演变研究》)(The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综述(二)

OV语言影响特征,这一格式用前置介词对译梵文受益格标记;又因为OV语序的语言存在动后限制,因此汉语对译受益格标记的成分使用了前置介词的形式,这明显是受带格标记和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历史语法研究(一)

2021年度,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成果,下面按历史分期从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三个时段加以综述,同时对研究成果比较集中的语法化研究、语言接触研究两个专题进行专门介绍,共分为五个部分。一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二)

功能-认知取向的研究成果在汉语句法语义学科中,广义的功能-认知取向的研究一向成果丰硕、深入人心。我们按视角不同分别综述他们各自的成果。(一)
2023年7月3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综述(一)

编者按:本文是《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中“学科综述”的第一篇。张伯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个必将载入史册的重要年份。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如期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这意味着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又迈上了一个台阶,“文化自信”已成为人们的历史自觉。2021年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讲,正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5·17讲话”发表五周年,经过五年的蓬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2021年对于语言学和句法语义学科来说,更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年份,因为上一年底刚刚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的新征程新任务跨过年后正式开启;而同一时段又适逢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的百年诞辰,面对这位在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领域做出杰出引领贡献的先辈,已经具备文化自信觉悟的句法语义学者,直视汉语本身的特色,反思过去、正视现实、面向未来,一边纪念,一边在新的一年中做了大量研究。因此2021年句法语义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值得认真梳理。下面我们按照成果的研究取向分别加以综述。总的来讲,除了传统语法、功能-认知取向和形式取向的研究成果,注重双方对话的研究从新世纪初开始就一直持续进行,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汉语自身特点、力图建立符合汉语特点语法体系的研究成果,在这一年中如雨后春笋地多了起来。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出版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张伯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第十五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第十五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拟于2023年10月20日—23日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和湖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是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欢迎学者就文字、语音(音韵)、词汇(训诂)、语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会议不收取会务费,交通和住宿费用自理。有意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请提交论文提要(A4纸一页以内)两份,一份写明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电子邮箱等信息,另一份不署名。论文提要请于2023年8月20日前发往本次会议专用邮箱:guhanyu20@163.com。论文提要经学术委员会审阅后,主办方将于2023年9月10日前向录用论文的作者发出正式邀请函。会后,主办方将遴选部分论文提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主办的《上古汉语研究》发表。会议筹备组联系人:蒋志远jzywws@163.com徐朝红xuzhaohongcs@163.com第十五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筹备组2023年6月6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中国语文》2023年第3期目录

《中国语文》2023年第3期于5月10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通知(2号)

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内语音学及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PCC2023)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承办,将于2023年7月7日-7月1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本次会议将邀请部分知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大会报告,并组织一些学术专场,集中呈现中国语音学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一
2023年5月6日
其他

《中国语文》2023年第2期目录

《中国语文》2023年第2期于3月10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1期目录

《当代语言学》第25卷2023年第1期于2月15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3月8日
其他

《方言》2023年第1期目录

《方言》2023年第1期于2月24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3月7日
其他

《方言》2022年分类目录

《方言》2022年分类目录>>>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3月6日
其他

沈家煊研究员的著作《名词和动词》参加首次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

2023年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了首次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出席会议并致辞,科研局局长崔建民主持会议,重大成果的主要作者、各研究所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的设立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宣传、推介优秀成果,使社会各界更加及时地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科研成果的决策支持、学术促进、知识普及、国际传播作用。发布会自2023年3月开始设立,每月定期面向社会发布中国社科院近期产生的聚焦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学术发展前沿和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科研成果。首次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对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进行发布。这些获奖成果代表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文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原所长沈家煊研究员的著作《名词和动词》作为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的3项成果之一,参加了此次发布会。《名词和动词》,沈家煊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6月出版。半步跨十载,一抛一捡间。《名词和动词》不仅揭示汉语“名动包含”的词类关系,为语法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而且从语言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的范畴观,为广义语法理论建设打下了扎根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名词和动词》有机整合了作者2007至2016年间数十篇论文,剪裁打磨,数易其稿而成。这远不止是一本讨论词类问题的专著,而是中国语言学家在探索汉语本质的道路上筚路蓝缕一百多年后——用沈家煊先生的原话来讲——在前人基础上“接着向前跨出”的“半步”。这看似轻巧的“半步”,饱含着十年磨一剑,斩断“印欧语眼光”羁绊的努力与辛苦。继承吕叔湘“大破特破”“一抛一捡”的精神,抛弃传统的“名词”“动词”观念,用朴素的眼光看汉语,多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让事实说话,既将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生成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熔于一炉,也参照多门学科的他山之石,再重新捡起名词和动词这一对最基本的语法范畴,论证了相对印欧语是“名动分立”关系,以动词为中心,汉语是“名动包含”关系,以名词为本,动词属于名词,名词包含动词。“名动包含”理论简雅自洽,道出了汉语本来事实,启发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言语工程、认知科学都有借鉴意义,受到国际语言学界顶级专家的关注和赞赏。《名词和动词》即将推出英语、日语、韩语译本。沈家煊先生在发布会上介绍《名词和动词》的主要内容沈家煊先生在发布会上介绍《名词和动词》的主要内容
2023年3月3日
其他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〇二二年第二辑(总第十八辑)目录

《历史语言学研究》二〇二二年第二辑(总第十八辑)于2022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中国语文》2022年总目录

《中国语文》2022年总目录>>>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中国语文》2023年第1期目录

《中国语文》2023年第1期于1月10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3年2月2日
其他

沉痛悼念郭锡良先生

沉痛悼念郭锡良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郭锡良先生因病于2022年12月30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郭锡良先生1930年9月22日出生于湖南衡山,自幼受到传统的启蒙教育。1950年考入湖南大学,后转入武汉大学,1954年毕业保送至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语言学研究生,师从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教书育人、著书治学上得到了大师的耳提面命。1958年毕业留校,1986年评为教授,19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77年至1993年任古代汉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4年至1999年担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郭锡良先生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中国训诂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兼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音韵学会顾问、《语言学论丛》编委、《中国语言学》辑刊主编等。郭锡良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史教学研究,其研究领域包括汉语语音史、语法史、词汇史、古音学、文字学、文学语言史、训诂学、词典学、方言学等。他先后参与或主持编写三部《古代汉语》教材,著有《汉字知识》《汉字古音手册》《汉字古音表稿》《汉语史论集》《汉语研究存稿》等著作十多种,《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论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的体系》《殷商时代音系初探》《西周金文音系初探》《汉语历代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百余篇。郭锡良先生八十年代的学术活动主要致力于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九十年代以后的学术重点转向先秦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2000年退休后他的主要学术兴趣转向上古音研究,增订《汉字古音手册》,并以八十八岁高龄出版了《汉字古音表稿》,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郭锡良先生在北大中文系任教四十余载,开设文字学、汉语史、古代汉语、古音研究、语法修辞逻辑、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说文解字》研读、《马氏文通》研读等,在教学方面精益求精,培养了大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人才。郭锡良先生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学术界享有盛誉。郭锡良先生的逝世是汉语史学界、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郭锡良先生!郭锡良先生千古!本刊转载郭锡良先生刊登在1998年第6期《中国语文》上的文章《再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以表达我们对郭锡良先生的深切悼念。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摘要】史文磊:从出土文献看上古汉语{娶}的及物性与综合性

在上古汉语里,{娶}是一个特点鲜明的动词。语义上,“娶”的行为涉及娶者与被娶者,按说句法上应该实现为高及物性动词(Hopper和Thompson,1980)。但传世文献显示,上古“娶”的不及物动词特征更为突出,例如《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本文针对以往提出的上古{娶}是准他动词、综合性动词等观点(李佐丰2004:103–104;胡敕瑞2005;蒋绍愚2021),结合出土文献重新加以探讨。1.传世文献中的“娶”与“取(取妻)”“娶/取(取妻)”的对象可以分为N1和N2两类。N1(N范畴)的语义是范畴性语义,即相对于跟它搭配的{娶}的语义而言,相对概括、没有区别作用的语义,如“妻”“女”“妇”。N2(N区别)的语义属于区别性语义,即相对于跟它搭配的{娶}的语义而言,相对具体、承担区别作用的语义(参看史文磊2021:18–19),如“东郭姜”“贾人子”。另再分出N3(N所自),代表广义的处所,即“娶”之所自或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左传》作为代表,对传世上古文献中“娶/取(取妻)”的使用特点作了分析,归纳如下:第一,“娶”不带对象宾语的例子,即作不及物或综合性动词的例子,尽管占80%(32/40)之多,但主要见于“娶于N3所自”格式(及其变式“娶焉”)(31例)。第二,“取”和“娶”差异显著。“娶”有大量作不及物动词的例子,但“取”却表现出典型的及物动词特征。以往所言{娶}这个词具有准他动词或综合性的特征,其实只适用于“娶”,对“取”并不适用。2.出土文献中的“娶”“娶”字《说文》已收:“娶,取妇也。”不过,从出土文献看,“娶妻”之“娶”出现甚晚,西汉末年始见。武威汉简《服传》甲、乙本各一见,如下:(1)父必三年然后(娶),达子之志也。(武威汉简《甲本服传》简13)(2)父必三年然后(娶),达子之志也。(武威汉简《乙本服传》简8)这两个本子明显带有西汉末新莽时期(公元9–23年)的特征。居延新简的用例如下:(3)毋(娶)过令者敢言之。(居延新简 EPF22:826)(4)案部吏卒毋(娵)过令者敢言之。(居延新简 EPT4:45A)(5)石至庶民(娵)□。(居延新简 EPT10:43)例(3)写作“娶”,(4)(5)写作“娵”。这3例与(6)中的相应文字构成异文,属于一份文书的不同版本,而且后者内容是完整的。(6)●甲渠言部吏毋过令者。(居延新简 EPF22:44)建武四年五月辛巳朔戊子,甲渠塞尉放行候事敢言之,诏书曰:吏三百石、庶民(/聚/娶)毋过万五千,关内侯以下至宗室及列侯子(/聚/娶)各如令。犯者没入所赍奴婢财物县官有无(居延新简EPF22:45A)四时言●谨案部吏毋(㷅/聚/娶)过令者敢言之。(居延新简EPF22:690)分析可知,这份文书的发布时间是东汉初,反映的是西汉末开始推行的制度。汉代碑刻文献中,“娶”字最早见于东汉的《孟孝琚碑》(公元156年前后所刻):(7)闵其敦仁,为问蜀郡何彦珍女,(娶)□□□(而先殒)。(《孟孝琚碑》)本节得到两点认识:第一,“娶”这个字是西汉末才开始行用起来的,此前记录{娶}时是不用“娶”的。第二,“娶”字甫一行用,后面就是不带直接宾语的。3.出土文献中的“取(取妻)”调查汉代及以前的出土文献发现,在记录{娶}时,西汉末期以前一直是“取”字一统天下,并不用“娶”。分析如下:第一,战国到秦汉的出土文献中,“取(取妻)”带直接宾语包括以下四类格式:取N1范畴、取N2区别、取N1范畴(于)N3所自、取N2区别(以)为N1范畴。四类格式的例数占总数的95%强(249/262)。据此可知,这期间“取(取妻)”表现出强烈的带对象宾语的倾向。“取N1范畴”类用例甚多,占总数的84%(219/262)。也就是说,即便是像“妻”“女”“妇”这类范畴性语义的对象也不能省略,而一定要通过直接宾语表达出来。“取N2区别”,9例。例如:(8)王或(取)孚(褒)人之女。(清华简二《系年》简5)“取N1范畴(于)N3所自”之N3所自代表“取”之所自或所在,7例。例如:(9)(蔡)哀侯取妻于陈,赛(息)侯亦取妻于陈。(清华简二《系年》简23)“取N2区别(以)为N1范畴”,14例。例如:(10)城父蘩阳士五(伍)枯取贾人子为妻。(里耶秦简 8-466)第二,“取(取妻)”后不带对象宾语(N1范畴或N2区别)的用例仅占总数的5%(13/262)。可分两种情况,都不改变“取(取妻)”的及物性。1)“取(以)为N1范畴”,“取”后省略N2区别,但N2区别一定是前文出现过的信息,属于承前省略。例如:(11)阑曰:来送南而取为妻,非来诱也。(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简20)2)“取”发生名词化,转指娶妻之人,或用于“所取”等结构。例如:(12)取人妻及亡人以为妻、及为亡人妻,取及所取,为谋(媒)者,智(知)其请(情),皆黥以为城旦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简168)综上,从出土文献来看,西汉末期以前,“取(取妻)”后一直是倾向于带对象宾语的,是典型的及物动词。4.总结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第一,结合出土文献的考察,深化了对上古汉语动词{娶}的及物性与综合性的认识。结合出土文献来看,在殷商至西汉末很长一段时期里,{娶}只写作“取”,且一直是典型的及物动词,并非准他动词或综合性动词;写作“娶”则是晚至西汉末才开始出现的,并且一出现就作不及物动词。因此,《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这种格式,极有可能是西汉末期以后不断“当代化”的结果,其中的“娶”很可能是后人改动使然。我们在利用《左传》《论语》等传世文献语料时,需作审慎处理。第二,区分了N范畴和N区别这两类名词性成分。这一区分不仅有助于准确揭示{娶}的及物性与综合性之间的关联,对于准确刻画以往所说的对象自足动词,也是至关重要的。上古汉语有一批“对象自足”的综合性动词,其实质跟“娶”相似,都是将属于范畴义的动作对象综合到动词的词汇语义之中,如“盥、沬、聚、牧、沐、洗、引”等。其所表示的意义,汉代以后逐渐倾向于通过动宾结构表达,如“洗手、洗面/脸、聚众、牧牛/羊/马、洗头/沐发、洗足/脚、开弓”(王力,1941;蒋绍愚,1989;杨荣祥,2005)。第三,从及物性的角度辨析了“娶”和“取(取妻)”的字际关系,强调在考察以往所说的孳乳字、古今字等字际关系时,不应只是关注基本词义,还应将词的语法等层面信息纳入考察视野。在《经典释文》中,“娶/取(取妻)”大多专门出注,标为去声,以与读上声“取得”义的“取”相区别(孙玉文,2015)。这一区别何时产生?值得未来进一步探讨。主要参考文献胡敕瑞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征稿通知

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征稿通知语音学学术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内语音学及相关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第十五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PCC2023)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承办,将于2023年7月7日-7月1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本次会议将邀请一些知名专家作大会主旨发言,并将组织一些学术专场,集中呈现语音学界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会议论文请按照《中国语音学报》的论文模板编排相应格式。会务组将邀请同行专家对全部投稿论文进行评审。征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领域:1.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第五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文》编辑部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2023年4月8日至9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互动语言学是国际语言学界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次会议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互动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2)互动语言学视角的汉语研究;3)互动语言学视角的语言对比研究;4)多模态与言语交际。会后,与会论文将经过遴选后编入“中国语文丛书”《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五辑)。有意参加学术讨论会的学者请提交论文摘要以备匿名评审。摘要需两份,其中一份不署名,另一份包含作者信息(姓名、单位、信箱)。摘要正文5号字宋体,题目3号字宋体;篇幅以A4纸一页为限。会议论文摘要请寄至电子邮箱:zgyw605@cass.org.cn。论文摘要截止日期: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日程

茶歇10:20-12:10,第四时段:小组发言14:00—16:05,第五时段:大会报告地点:报告厅主持人:崔山佳(每人报告20分钟,讨论5分钟)14:00--14:25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研创计划丨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综述

2022年10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创计划项目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支持的“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的30位青年学子参与。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两百名师生线上参会。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科大文学院语言学系2021级博士生张涛同学主持,他首先对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和各地学子表示热烈欢迎。并隆重介绍了莅临本次会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张伯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主任赵长才研究员,以及三位点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唐正大研究员、夏俐萍研究员和肖晓晖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院长张伯江研究员致开幕辞张伯江研究员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张老师表达了对论坛举办的大力支持和诚挚祝贺,他认为本论坛的举办,为全国高校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了一个进行深入学术交流,互相启迪、共同研讨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张伯江老师向来宾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和语言学系的历史沿革,并分享了他做研究的几点心得体会,与青年学子共勉。张老师鼓励同学们要活跃思想、大胆创新,不要陈陈相因,在做微观研究的同时,也要做宏观的思考,敢于做有突破性、前瞻性的研究。要注重基础训练,譬如做现代汉语语法要熟悉朱德熙先生的结构分析方法,做历史语言学则要熟悉断代词汇语法的横向体系,而做方言学首先要具备方言音韵方面的基本功。张老师特别强调了多读经典的重要性。不论是西方的语法化、类型学等理论的代表性论著,还是国内语言学前辈大家的经典著作,都要重点精读、勤加研习、学深学透,厚植自身学术功底。只有知道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才能明白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主会场报告开幕式后,论坛进入主会场发言阶段,六场汇报议题多样、内容丰富。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 29 届年会(IACL-29)第一号通告

位)可获得旅费补助,并受邀参加当年会议宣读论文,按固定程序参加决赛(若经过评审委员会审议,无符合条件的论文,则是届年会没有受邀入选者)。决赛获胜者将在年会晚宴上获颁得奖证书和奖金(美金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中国语文》纪念创刊七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介绍

《中国语文》纪念创刊七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中国语文》1952年7月创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历史最长的专业学术刊物之一。2022年迎来了创刊七十周年。为此,《中国语文》以多种方式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编辑“《中国语文》创刊七十周年纪念专刊”2022年第4期、第5期《中国语文》为“创刊七十周年纪念专刊”,集中刊发了语言学研究各领域高质量论文20多篇。其中包括与《中国语文》多年相伴的著名语言学家的新作,也有活跃在语言研究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的代表性作品,内容涉及现代汉语句法和语义、汉语历史语法词汇学、汉语方言研究、词典学和词汇学研究、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语言接触研究等等。同时推出“学术体系与学科建设”专栏、“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专栏、“意识形态与语言理论”专栏。编辑出版“《中国语文》创刊七十周年纪念文丛”编辑部策划出版五卷本“《中国语文》创刊七十周年纪念文丛”,对创刊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纪念文丛”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语文》七十年文选(共三卷),精选创刊至今《中国语文》发表的代表性论文88篇,反映七十年间中国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2)《中国语文》历史回望(一卷),邀请《中国语文》的编者、编委、老作者撰写回忆文章,收录《中国语文》第一代编辑和编辑部老领导的采访录音整理,节选记载《中国语文》成长历程的图片、工作书信等珍贵史料。(3)《中国语文》七十年总目索引(一卷),并配有电子检索。“《中国语文》创刊七十周年纪念专刊(上)”目录江蓝生:中性词语义正向偏移的类型和动因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学术报告预告】马秋武:什么是语调的语法研究?

14:30-16:00腾讯会议:862-443-006(观众)扫码参会讲座嘉宾:马秋武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辞书研究》2022年第5期目录

明代官方为培养波斯语翻译人才而编纂的波斯汉辞书——《回回馆译语》《回回馆杂字》,从其诞生起就形成了多个版本。在不同版本中存在两组特殊的字母变体,即字母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学术报告预告】王韫佳:普通话阳平散议

10:00-11:30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大会议室(或线上)腾讯会议:804-438-109(观众)扫描二维码进入腾讯会议讲座嘉宾:王韫佳
2022年9月6日
其他

《当代语言学》2022年第4期目录

《当代语言学》第24卷2022年第4期于8月15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学术报告预告】王茂林:广州粤语与和平客家话语句音高下倾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学系列学术讲座之一讲座题目:广州粤语与和平客家话语句音高下倾研究讲座嘉宾:王茂林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学术报告预告】陈前瑞:“来着”时体与语气意义的源流——兼论满语时体形式的示证含义

目:“来着”时体与语气意义的源流——兼论满语时体形式的示证含义主讲人:陈前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时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研创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线上论坛征文启事

研创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线上论坛征文启事“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创计划项目资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研处支持,并由“2022年社科大语言学青年学子学术论坛”组委会承办,拟定于2022年10月下旬线上举行。本次论坛旨在促进高校语言学青年学子的交流与研讨,诚邀语言学相关专业优秀研究生携文与会,共同研讨。兹将具体事宜奉告如下:一、会议主题汉语语言现象分析与当代语言学理论二、会议议题征文议题仅供参考,具体题目自拟,与论坛主题相关即可。汉语语法学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文字音韵训诂其他相关问题研究三、来稿须知征文对象:国内各高校、科研机构硕博研究生。语言:中文、英文。字数要求:正文(不包括摘要、附录及参考文献)6000-12000字。格式要求:参照《中国语文》杂志投稿格式体例(见附件一)。首页脚注务必写明作者个人信息:姓名、学校、学院、专业、学历层次(博士生、硕士生)等。投稿方式:文件发送至论坛邮箱Lucass2022@163.com,邮件主题为“姓名+院校+论文题目”。(1)论文全文请以Word文档的方式发送,文件命名为“姓名+院校+论文题目”。(2)另请填写参会回执(见附件二),文件命名为“姓名+院校+参会回执”,一并发送至上述邮箱。论文要求:应做到行文流畅,语言规范,结构完整,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言之有理,论证紧密,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或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投稿论文须遵循学术原创性要求,严禁抄袭剽窃等任何学术不端行为。论文正文重复率应低于15%,作者应对所提交的论文负法律责任。征文(投稿)截止日期:
2022年7月17日
其他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年会”会议通知

“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年会”会议通知“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年会”定于2022年11月18日至20日在西南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主办,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承办。诚邀相关学者参会。因为疫情的原因,本次会议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为疫情的原因,本次会议两度延期,我们谨此表达歉意。会务组联系人及电话:毛志萍:13399815353“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第二届年会”会务组2022年7月2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网信室编辑今日语言学
2022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