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的悲欢在画里,亦在联里 ——艺术家林凡专访

傅海青 对古联今 2023-04-08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11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林凡



林凡 1931年生,字翊宇,又名涤盦,湖南益阳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 ,人民大学林凡工作室硕士班导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创始人,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东方艺术讲座特聘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毕生从事书画创作和艺术设计,诗文书画兼工,是当代公认的三绝艺术家。从艺70余年,出版有《林凡艺术》《林凡集林》三卷十本等个人作品集30余种,发表艺术论文百余篇。《罗浮溪》为深圳五洲宾馆收藏悬挂,《春喧》悬挂于为天安门迎宾厅,《乾坤万里醉寒香》悬挂于为国防部大楼,《柳荫》悬挂于为国务院总理办公厅,其他数十件作品为国内外艺术馆及收藏家收藏。作品《李白月下独酌》被杨利伟带上太空,成为唯一遨游太空的艺术品。

何人得领高华 ——林凡楹联艺术探微


林凡先生向《对联》杂志主编傅海青赠送墨宝




人生的悲欢在画里,亦在联里

——艺术家林凡专访

□ 本刊记者 傅海青



五十年前花著壁;三千劫后月如钩。
俯览洪荒,一声太息;评弹列宿,万点萤光。
玉蕊宜春,无花有此清格;素心似我,何人得领高华。
万朵轻红,济济一池,伊谁说话;满池寒绿,泠泠贯耳,似我弹琴。……

捧读《林凡联集》,沉浸在唯美的世界,完全会被他丰盈的内心、细腻的笔触所感动,他奇思妙想,时而“神游万仞,心骛八极”,时而低眉浅笑,纤毫毕现。这些对联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色彩流动,焦点变换,虚实相生,让人尽享两行文字千姿百态的美。

他联中有画,画中有联,生活中有真情,有至美。

 

庚子处暑前,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记者拜访了林凡老先生。

林老先生和夫人竹心女士住在太原汾河岸边一处公寓内。

此时,夏日的燥热尚未褪去,曲径回廊间,树影婆娑,蝉歌如雨。

林老刚刚午休起来,燕居之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带着湖南口音的他热情地和我们聊天,夫人竹心建议到楼下工作室畅谈,“那里凉快。”

一下楼,撞进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绿荫十里,凉意顿生。“这是老先生刚刚画的。”蓊郁的树色下仿佛能听到流水潺潺。呼吸着林间的新鲜空气,听林老将他的艺术人生娓娓道来。


对联是幼年最痛的记忆



林凡先生的家乡在洞庭湖南岸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益阳,他生于硕德家族,长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颖悟,打下了十分坚实的旧学功底。

“我的曾祖父那辈儿从福建莆田迁到湖南益阳,由于是外乡人,曾祖父担心我们家被人欺负,就想培养一个儿子写禀帖,我祖父林文凤先生天资很好,在曾祖父的培养下,考取了秀才,后来在曾国荃帐下当了幕僚,半辈子戎马生涯,跟随湘军部队一直打仗到山海关。回到家乡后,被推举为当地教育局长兼公安局长,祖父特别重视子女教育,父亲林伯陶也热衷教育事业,创办了当地有名的信义中学。”

林凡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严格教育,识字读书,通背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国学经典,说起“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林老摇头晃脑,那六千言典故纷呈,押韵合辙的优美词句脱口而出,幼年的朗朗吟声犹在耳畔。

湖南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婚丧嫁娶、乔迁祝寿、上梁建房等都要写对联。林凡祖父家里很穷,姑妈出嫁的时候,陪嫁的“挑担子”不够沉,祖父想了个办法,用布条子将朱熹的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书写出来用竹竿挑着,作为姑妈的陪嫁。姑父家非常看重这份文化陪嫁,特意将对联刻在侧门上。幼年林凡到姑妈家走亲戚,看到在门上的对联,心里非常高兴。后来再去姑妈家时,看到刻对联的门不在了,着急地问:“这门和对联哪里去了?”姑妈哭了起来:“卖了,刚刚拉走。”林凡撒腿就跑,去追赶那辆拉着对联门的平板车,益阳城里的青石板路凹凸不平,平板车轱辘作响,伴着嘎吱声,林凡一口气追出好几里路,一直追到买家的大门外,看着刻在门上的对联被抬进去,只觉得钻心地痛,这件事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林凡少年时就读的信义中学,是父亲借助挪威教会的支持创办的名牌中学,聘请的老师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教学从不拿课本,讲得却非常深刻,林凡特别好学。“老师们厚爱我,我的国文、史地都非常好。”



父亲39岁那年去世了,林凡更加发奋读书。贪婪地从祖父和父亲的藏书中搜扒出那些极具代表人文思想、家国情怀的书,去阅读、去研习。像《世说新语》《聊斋》《楚辞》《三国》,甚至《文心雕龙》《诗品》《水经注》等无所不窥,驳杂而又奇特。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林凡掏弄出自己的思想脉络,他喜欢王维、陶渊明、苏辛,对姜夔作品尤为偏爱。一方面读书,一方面写字、画画。17岁的林凡高中毕业弃笔从戎,因其出众的文字功夫和书画才华,24岁即擢升到北京任专业美编。



撰写对联是在最艰难的岁月中寻找乐趣







林凡认为,对联是“两行诗”,它的最高境界是在联文中意盈看诗意。对联虽然简单,但要有文采,有情调。“对联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林老一共写了2000多副对联,其中《林凡联集》一书记录了400多副。他写过最大的对联有六米多长;最小的对联约一公分多,可以挂在姑娘的耳朵上当耳坠。因了心中的这份诗意,在最艰难的岁月,他也能活出乐趣。1958年,林凡因一句寻常言语而被打成右派,从此谪居山西,一去京华二十载。直到劫波度尽的1978年才返回北京。在山西,让他记忆最深的是写对联换肉过大年的事。上世界60年代,三年大饥荒时期,过年连一两肉都没有,妻子说:林凡你是男子汉,总得搞点肉回来过年吧。林凡想到有个朋友的妻子在太原有名的“六味斋”掌刀,就过去找她赊肉。一进门,对方从柜顶上拿下一刀红纸,说:“林凡你来得正好,先把春联写了,赊肉的事好说。”由于没有带小本子,林凡只能凭记忆现场创作,从上午九点写到晚上九点,居然写了近百副春联。写完后对方爽快地送了半扇猪肉,约40斤。林凡高兴坏了,用自行车驮着猪肉往家赶,刚走到太原柳巷南口,就被红卫兵拦住,“干什么的?”林凡惊出一身冷汗,正好有一位过路人认识林凡,帮他解了围:“他可是有名望的人呢。”40斤肉被红卫兵割去了一半,虽然横遭打劫,林凡还是心花怒放,能写字换肉吃,实在是件好事。他推着自行车加快回家的脚步,整个人都化在夜色里,沉沉的天地间好像只有美和飘忽的诗意。 


对联是每一段岁月的补色


人生每一段至情岁月,林凡都用对联来书写。林凡先生原配安安是桂系名将何宣的女儿,参军后参与援建新疆,后为总政歌舞团著名舞蹈演员,曾带着女儿跟随林凡先生到山西,共度那段艰难的放逐生活。安安去世后,林凡先生有《安安安息》挽联二副,其一为:
三生慧业早修成,故此手鼓音停,霓裳舞歇;八千风雨夜已静,可堪燕南春杳,山右花残。
由于存在着极强的“山西情结”,暮年的林凡与山西女诗人竹心喜结连理,“我特别感谢我的爱人竹心,她把我照顾得很好。”林老看着竹心深情地说,眼波流转间,情意浓浓。竹心照料林先生起居之余,两人时常以共同的爱好——“对对联儿”来消磨静好的光阴。竹心出句“未能红透难为紫”,林凡先生对之以“已是圆通自在真”。林凡先生出句“何来雅兴,醉后万般皆可可”,竹心对之以“我有童心,眼中千壑尽平平”。12月8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林凡先生特为竹心撰了二联:
风雨歌吹,日日寻诗成大雅;青红眉目,人人羡我作神仙。
屐响诗廊,声声清警,只为三生同梦寐;酒传旅舶,滴滴圆融,可堪百劫转醍醐。


书房的纸镇,大大小小都刻有对联,竖起来摆放,像一根根楹柱。林老抚摸着纸镇上的联语,非常陶醉:多美啊。对联不仅仅挂在门柱子的两边,笔筒、砚台以及耳环、灯笼、衣服饰品上都可以写对联啊。
“老爷子特别喜欢对联,要把筷子上、枕头上都镌刻对联呢。”竹心开心地说着,并展示了林老写在耳环上的对联:
非礼勿听;唯君可亲。


竹心沏茶,请大家品尝,白雾升腾,清香四溢,和着满室的翰墨书香,诗情画意,让人陶醉。一杯浓郁芳香的茶总有变淡的时候,而情感质地相同的人进入一种心灵深戏时,会氤氲出奇香。

 




扩大对联适用性




林凡先生说:对联的实用性很强,但要扩大它的适用性,让它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将对联横着写,挂到沙发后,装饰现代人的客厅。我进行了多次尝试,效果还是很好的。

翻阅对联杂志,林老说:杂志办得很好,希望进一步拓展市场,未来充满希望。

 


艺术的贯通传递着对生命的热爱



艺术是相通的,林凡在诗联书画之间跳跃,没有壁垒。

竹心提醒林凡:“老爷子,谈谈诗联书画之间的关系吧。”林老露出孩童般的无奈:这个不好说啊。

画是对联的形象化,联是画作精神的提示语,艺术之间的关系微妙玄通,深不可语。

林凡的画,工笔不见堆砌、繁复;写意不见恣肆、荒率。他的作品取材独创、立意独创、情调和风格也很独创。其笔下的山石、溪流、梅花抑或枯藤,从纸上氤氲而生,盈于画端,有一种浓郁的苍凉之美。中国绘画中,前人经常袭用的“套路”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林凡也按传统套路画,但他的画更有意境,且都要配上自己撰写的联语。



画梅花,梅花的孤傲用对联来表现。


我欲清吟,赞罗浮梦好;

心惟淡泊,携琴鹤归来。


夜月深沉,可成无色界;

好花清净,应作如是闻。


诗人漂泊,玉萼凋残,梅花三弄每横塞;

古木舒空,幽花孤寂,美人一去几斜阳。


诗人漂泊,梅萼凋残,暗香犹在西泠侧;

斜月玲珑,溪声的溜,踪影横陈南浦舟。

……


画竹子,竹的清凉幽静用联来表达:


销魂溪竹青连梦;

浸骨山泉碧到眉。


看古韵翠竹苍松,好悬一月;

邀挚友山谈海侃,大倾三瓢。


新竹濛濛,交交雨后鸣黄鸟;

落花簌簌,囔囔醉里唱山歌。


小风微雨野塘边,几度江南曲;

密竹疏蝉孤艇上,一枕晚凉天。

……


画荷花,荷花的高洁超凡用联语描写:


池上芙蕖香正好;

梦中风雨绿相濡。


粉萼不摇,蜻蜓立定;

棹歌乍歇,白鹭飞来。


乳鸭鸣黄,是绿风掠过;

萍花飘白,又翠鸟飞回。


翠羽当风,何花有此清格;

素心似我,此时无限幽怀。

……




品读这些联语,只觉得字词的组合怎么可以这么美,咂摸在齿间的节奏和韵律都是余味无穷的。

看林凡的画,有一种细腻的、沁人心脾的美。“小格局、低角度、窄视野”,所谓“林凡三律”是林凡画作的特点。他不想“黄河呀、长江啊!”那么呐喊,而是低吟浅唱地,用另一种表现手法启示它的高大和雄强。

“我有一个十多本的册页——《山草萧萧》。在这些画册里,我用新草、枯草、水浸泡过的草,挺而坚劲的草等等,来表述人生的各种节候,环境变化对艺术的种种影响和启示。

我有一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题为《流光》。我是换一种视觉角度来体现“流失的光阴”。我是用倒过来的画面,以下为上,以上为下,全俯视的角度来完成这幅画的。画上还有半个太阳的光影,还有堵塞在溪角的花瓣。这《流光》就有了流失的光阴,那种真切的感觉了。在《流光》中所隐约呈现出的淡淡的哀愁,都会给人以较强的震撼。我每次创作,思考得比较入微。我尽量提醒自己,要勇敢得像战士一样,又缜密得像学者一样。”


作品欣赏















为山西文保事业奉献才华


林凡在艺术创作上不重复古人,更不重复自己,而在复制经典壁画时则一丝不苟,不擅自发挥。


林凡在山西工作期间,曾为永乐宫、佛光寺、应县木塔修补和复制过大型壁画。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冬天大殿里阴冷潮湿,不能点灯,只能用手电照明,搭起巨大的脚手架,爬到架子上一点一点地画。线条虚灵,笔墨流畅,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控制和偶然之间,专注于每一个细节,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峨冠博带,衣袂飘飞,庄严相好的仙佛从笔下绘出,耳畔仿佛有妙音回响。




为中国工笔画开辟新天地


回到北京后,林凡受命参与组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为解放军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建了中国工笔画协会,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工笔画创作艰辛,制作周期长,工笔画家不能拿自己的作品,去换取生活资料。林凡通过画年画、临摹壁画、画日历画,不知不觉也成了工笔画家了。于是,下定决心为工笔画家呼吁。1978年11月,在烟台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笔画家聚会。到会的八十多人,在会上居然有二三十人痛哭流涕,表示一定搞好团结,发展工笔画。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工笔画学会终于成立,林凡担任第一任会长。




用林体书法和作家们交朋友


林凡的书法辨识度很高,被人称为“林体书法”,简约中含苍劲,如枯藤挂壁,灵动里存朴拙,似龙跃于天。“林体书法”是怎样炼成的?林凡笑着说“是文革时受群众委托抄写大字报练出的功夫”。当时每天抄大字报,满墙都是林凡对林凡,容易挨骂,“我想改个方式吧。”抄甲派的大字报横着写,抄乙派的大字报竖着写。几年坚持下来,“林体”确有自己的面目了。

“我喜欢开张、雄健、优容自如、朴拙古雅。”林凡说书法是对联的载体,联人一定要会写书法。他让竹心练书法,希望竹心从大篆入手,篆书自李斯新风以来,把南北全国各地的比较自由的书风统一成带有刻板意味的“小篆”。不如直接从毛公鼎、散氏盘这些带原创风味的字体入手更好。林凡说“好花多在野”,原创的艺术总是最容易被自己吸收。在林凡指导下,竹心的书法进步很快。

中国作家协会每年开会都要请林凡,他的任务是写春联,然后让作家们抓阄,这个环节是会议最开心的时刻,抓到的作家欢呼雀跃,抓不到的作家寄希望于来年,纷纷给林凡送上真诚满满的祝福,林凡加入作协,就是这样和作家们交朋友的。








林凡承袭传统,敢于创新,作画以书法的笔法入画,在绘画中发挥“线”的作用,使画中的线保持挺秀、劲拔的风味,这是从书法中秉承篆籀笔意得来的效果。2020年林凡90初度,他正在筹备从艺70年书画展,很多联墨作品在装裱上别出新裁,打破了对联一贯的对称定式,上下联整张装裱,上下错位,形成了一种参差错落的美。


他联画梅兰竹菊,松石枯木,光阴流水,联画生命中每一种律动。

在海南看到那些榕树,回环反复、盤根错节,穿插缠绕,十分入画,一棵树居然铺展到占地十亩,让人叹观不止!他铺展开画纸,在一张十几米的画案上,伏案疾书,完成了一幅巨大的《生命的步伐》,植物根系在挣扎中瞬间迸发的力量凝固成永恒,让人感动于大地的孕育和生命的顽强。正是缘于对生命博大的爱,对艺术执著的追求,人生中吃过的苦,最后都变成了甜。


 

经典重读|艺术家必须是思想家



图片视频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打开喜马拉雅 听对哥谈联

喜马拉雅 搜索:对哥谈联

点击订阅关注哦




《对联》杂志微博

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

投稿:13269221296(微信同号)

征订:15735155820(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订阅《对联》杂志

邮局微信订阅

客户端中华联墨

对联杂志官微

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36年我们这样走过 ——《对联》的峥嵘岁月

2021年《对联》杂志征订开始啦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

第二届“瓯海杯”中国当代对联文化奖 推荐及评奖工作实施细则

对课 是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 ——对话文化大家楼宇烈先生

看,龚鹏程这样为对联点穴

甲骨文集联书法 引导国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著名学者朱彦民先生专访

未名湖畔可犁云 ——专访著名楹联家、北京大学教授谷向阳先生

发现《对联》之美 ——王永江先生做客对联杂志社小记

两行文字 品读中华 ——《对联》杂志35年峥嵘岁月速写

“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

《对联》:百万联友的心灵家园

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 ——专访《对联》创刊人、第一任主编郭华荣先生

名人联话|我来添尔一峰青——话说一代文宗傅山及其对联

“对联学”:曾经的关注与当下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