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电力行业的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和能力的思考

国网能源研究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

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问题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研究分析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和能力,通过协同制造平台整合分散的制造能力,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享,对繁荣和发展经济有重要意义.

关于电力行业的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和能力的思考

执笔人:柳占杰 王智敏

(国网能源研究院 能源数字经济研究所)


      当前,电力行业的设备制造、软件开发、通信技术厂商等以中小型为主。笔者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电力行业发展形势,开展了对电力行业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和能力的思考。

      从宏观层面看,大量中小型电气厂家生存状态与公司发展方式息息相关。笔者有幸经历了电网企业由趸售向直供方式转变,也直接感受到轰轰烈烈的智能电网建设给电力生态圈带来的勃勃生机,以及后续中小型厂家受到的冲击。趸售阶段,县公司掌握项目较大自主权,各类电力厂家如雨后春笋涌现。直供之后,权利逐渐上划、技术门槛提高,中小型厂家大多依托央企国企内部的产业单位生存,受迫转型为“分包供货商”,通过不断发展特色技术或强化成本优势谋求生存空间。从智能电网一二批试点开始,大探索、大投入带来了大机会,一批反应迅速、先行先试的社会厂家逐步发展壮大,也为智能电网建设起到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甚至一些关键技术和重点人才也被央企产业国企的单位借鉴吸收。随着央企国企运营方式变革,中小厂家的生存和利润空间一定程度受到挤压,中小型企业生存压力增大。

      由于除去铁路、工矿、园区等少量电气设备和软件需求外,大多数电气厂家的主要客户是电网企业。因此,电网企业发展是依附其下中小企业的“大势”,如何快速应对电网企业发展变化是中小型企业生存的首要关注点。

      从企业自身看,中小型厂家的数字化转型要量力而行。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策略应有区别。大型企业运营相对稳定,一般形成了成熟合理的业务和流程,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除了关注业务协同、做到整体最优之外,大多是对内实现精准决策、精益管理、精细作业,以及对外拓展市场空间,基本还是“以我为主”;中小微企业往往处于行业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大多承担生产、销售等单一功能,如“代工型”企业需求稳定,比较关注生产流程优化,可优先通过数字化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商贸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取决于合同项目,会更关注订单获取,可重点通过数字化拓展对客户或者“客户的客户”的需求感知和痛点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生存形势普遍严峻,因此数字化发展需要量体裁衣、精准施策。

      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型企业间互通有无和抱团取暖应是当务之急。2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从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模式创新、新科技、产业内协作四方面给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措施建议。数字时代创业者的敏感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毋庸置疑,笔者认为互联网平台服务、线上服务拓展、工业软件应用三个三项建议属于常规举措,但是第四条“支持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以网络化协作弥补单个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足,通过协同制造平台整合分散的制造能力,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享”应是当务之急。中小型企业大多依靠自身所长生存,但是危机往往攻己之短,有效的协作不止能共同抵御疫情寒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外部形势的变化,节约社会资源。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研究院数字经济所专注能源大数据、企业数据管理与数据创新、融媒体与品牌宣传研究,深度支撑政府部门和国网公司决策,高质量完成了三十余项能源数字经济相关重大课题研究任务,配合制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数据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大数据建设方案》等多份文件,出版《国内外能源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能源大数据》《大型企业运营分析体系建设与实践》《电网企业运营分析体系与预警技术》等多部著作,多次获得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多次举办能源数字经济论坛,为众多业界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获得广泛响应。




 往期回顾 


《中国电力》2020年第3期目录

【专家之声】数字经济时代,以区块链为基础构建能源领域的新型生产关系

【专家之声】能源数字经济助推能源经济产生新业态和新模式

【专家之声】疫情对能源数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专家之声】电网“新基建”可以大有作为

【征稿启事】 “柔性直流电网技术、装备与工程”专题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高压电缆及附件关键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 “城镇地区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关键技术”专题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关键技术与装备”专栏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远海风电送出关键技术”专栏征稿启事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