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从新冠疫情看互联网技术支撑电网高质量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当前分布式能源、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快速发展,“大云物移智链”等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深化,能源消费领域也在加速变革,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能源电力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新业务新业态探索,培育新发展动能。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聚焦能源互联网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商务拓展战略研究,构建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实践路径、设计模型与方法论,研究各类新兴业务商业模式设计与发展路径。本专栏围绕商业模式、新业务发展、消费新模式、典型商业案例等,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重大考验,对电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互联网技术助力电网对内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对外支撑基层防疫和政府决策,打赢抗疫战争。未来,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引领电网创新发展,通过“大云物移智链”等互联网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撑电网向更加绿色、高效、透明的能源配置平台发展。


从新冠疫情看互联网技术支撑电网高质量发展

执笔人:陈昕、陈星彤

(国网能源研究院 能源互联网研究所)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重大考验,对电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疫情中,电网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打响科技战疫,体现了“大国重器”“国家队”的责任担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未来,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引领电网数字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互联网技术助力电网打赢抗疫战争

      电力是经济社会运转的生命线,疫情之下,互联网技术推动电网“对内两提升,对外两支撑”,即对内提升电网运营和客户服务水平,对外支撑基层防疫和政府决策。

     (1)对内提升电网运营和客户服务水平

      一是运用“大云物移智链”技术,出色完成保供电任务。在应急场景的电力供应方面,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供电保障任务中,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无人机、巡检机器人、视频监视、在线监测等技术装备,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确保参加人员“零感染、零疑似”和设备“零缺陷、零故障、零闪动、零跳闸”。在电网调度方面,疫情期间全网最低用电负荷低至4779万千瓦,较去年同期低30%以上,而湖北用电需求激增,导致电网局部电压调整压力加大。依托由大电网外部环境监视预警系统、输电断面动态监控系统、分区备用容量监视系统所构成的华中电网智能精益调度体系,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准确识别及风险预警,确保抗疫期间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是利用“网上国网”平台,开展安全、高效的客户服务。“网上国网”在疫情期间全面推行“不见面办电”,成效突出。以2月10日至16日的数据来看,日均新增用户18.37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101.46万人,相比春节前分别上升38.65%和38.88%。对于个人用户,“网上国网”着力提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使用效率,同时开通了多户缴费、一键报修、电子发票、找桩充电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电力服务,在规避客户外出办电的传染风险的同时,提高供电服务信息处理效率。对于企业用户,实行线上申请“当日受理、次日办结”“先办理、后补材料”,全力支持其尽快复工复产。从除夕至2月23日,国网浙江电力公司已在线上受理用电报装申请35596笔、交费365693笔,生成电子账单2200万张,提供电子发票27976笔,累计减少客户跑腿444.09万次。

     (2)对外支撑基层防疫和政府决策

      一是共享装备和数据资源价值,助力基层疫情防控。国网漳州供电公司以无人机为突破口,服务防疫宣传。利用无人机高覆盖、强隔离的效果,将用于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装上扩音喇叭,在进行线路巡检时,同步宣传防疫知识。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将智能化手段“下沉”至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对超过1000万条电力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研发了“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算法,能够智能识别居民“长期外出”“举家返回”“隔离人员异动”等场景,准确判断居民的流动情况,通过与社区进行排查印证,大大提高了基层防控排查效率;同时,针对居家隔离人员与独居老人研发了“服务特殊群体”算法,每15分钟开展一次“用电体检”,通过计算实时负荷和正常历史数据的偏移率,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并在1分钟内将紧急异常预警推送给社区和医疗人员。

      二是基于电力数据开展复工分析,支撑政府经济决策。经济活动与用电数据具有强相关性,通过监测企业用电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其复工复产状态,为相关经济政策出台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国网浙江、上海、四川、江西等电力公司基于电力大数据分析,先后推出了企业复工电力指数,能够分析研判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复工情况与复工趋势,减少繁琐的逐级上报,解决防疫管控人手不足等问题,为政府分析核实企业复工情况提供数据支撑。

      二、互联网技术引领电网创新发展

      随着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发展升级,“大云物移智链”等互联网技术将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支撑电网向绿色、高效、透明的能源配置平台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技术驱动电网绿色转型,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已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动力,描绘出愈发清晰的转型图景的同时,也将电网推向了能源配置的核心位置。互联网技术将支撑冷热电气等多种能源、源网荷储等各个环节实现互联互通、互补互济,充分适应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推动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化发展。相关技术已在终端综合能源系统中得到了应用,以德国柏林的EUREF Campus园区能源站为例,该示范项目通过物联网连接客户侧源网荷储各环节设备,根据用户负荷、设备状态和能源市场价格变化实时调整系统优化控制方案,取得了较好的运营效果。

      互联网技术驱动电网高效升级,实现服务、运行、经营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服务高效,以互联网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迭代优化服务流程,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助力获得电力水平和整体营商环境提升。二是运行高效,加强电网监测诊断,科学降低线损和事故发生率,提升调控与检修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电能的安全稳定传输。三是经营高效,通过灵活运用各类互联网技术,加强人财物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企业精益管理,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南方电网公司提出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设电网管理、客户服务、调度运行、运营管控等平台,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技术驱动电网更加公开透明,适应内外部管控的变革趋势。一是监管透明,强化投资和成本管控,打通设备采购、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全环节数据,动态开展合规、合理性分析,主动对接监管,支撑政府科学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二是服务透明,依托各类互联网平台加强信息公开,明确服务内容、标准、时限等,完善客户服务监督体系,提升客户认同感和获得感。三是管理透明,以大云物移智链技术驱动企业数字化升级,实现设备、人员、资金等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推动企业内部资源高效配置。美国能源公司LO3 Energy与比特币开发公司Consensus Systems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可交互电网平台TransActiveGrid,能够支撑平台上的每一个绿色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自由、高效、透明地开展绿色能源直接交易。



作者介绍


陈昕,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研究员,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服务、电力改革及监管等研究。承担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课题、国家能源局研究课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重大战略课题多项,参与编写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战略和业务规划,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软科学成果奖等公司和行业奖项十余项。

陈星彤,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研究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新业务新业态商业模式创新与实践”管理创新示范项目,并获得国家电网公司2019年管理创新成果奖、国家电网公司软科学成果奖;参与编写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十四五”科技规划等;多次参加能源转型发展论坛等国内高层次论坛。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简称互联网所)于2015年7月份成立,主要负责能源互联网市场分析及技术经济研究、能源互联网发展政策与战略规划研究、综合能源系统规划运行、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研究、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及市场分析、国际能源政策及战略研究等。互联网所内设国际能源政策研究室、物联网经济研究室、综合能源研究室,共有19名员工,平均年龄34岁,其中博士12人,具有高级职称14人,专业覆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法学、计算机科学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班组”、“国网能源研究院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能源互联网洞悉】美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能源互联网洞悉】电制氢负荷不同接入方式下的运行模拟分析

【能源互联网洞悉】德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能源互联网洞悉】能源互联网发展评估体系研究

【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电网业态创新支撑新基建的发展模式思考

【能源互联网洞悉】数字化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能源互联网洞悉】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体系概述

【综合能源服务智见】综合能源服务——能源产业新时代的战略选择

【能源互联网洞悉】电网在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和重点任务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