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国内外权威机构及专家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预判

国网能源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用电量具有及时、准确、全面等特点,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长期以来,供需所充分发挥用电量的优势,从电力视角看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形成了独特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本专栏将围绕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电力与经济关系、透过电力看经济等内容,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考与读者分享交流。

文章导读2019年12月份以来,全国范围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短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冲击。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散,全球经济、金融乃至政治格局都受到了明显影响。国网能源院在今年4月初梳理了部分国内外权威机构和专家关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判断,尽管时间已过去两月有余,但仍不失为对疫情进行全面分析和充分认识的有效途径。观点主要分三类:乐观者认为我国经济短期内受冲击较大,但疫后反弹是大概率事件,我国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应对下行风险,经济仍可达到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谨慎者认为目前形势较为复杂,全球经济格局可能面临重塑,进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悲观者认为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将不逊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中国可能面临2%左右的低速增长。有三条基本共识:一是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二是疫情影响仍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需要持续跟踪观察;三是今年后续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国际供应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国内外权威机构及专家关于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预判

执笔人:吴姗姗、王向、陈挺

国网能源院

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

      

1

刘鹤: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化是危机面前将要应对的三大挑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12年主编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中的观点,对此次疫情应对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指出,决策者在危机爆发后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此次疫情快速蔓延后,各国民众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逐渐凸显,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祭出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来应对疫情考验无疑使本就严峻的形势雪上加霜。该研究在最后的政策思考中强调,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近期,业内多家机构对上述观点进行重温,认为该研究对当前应对和战胜疫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林毅夫:中国能达到3%~4%的经济增长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3月初,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判断疫情下中国经济增速仍将增长5%~6%。4月初,林毅夫将其预测下调至3%~4%,认为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除了同时冲击我国的需求和供给,还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疫情、封城管控措施以及国外市场的萎缩,中小企业面临倒闭风险;二是我国城市失业率上升幅度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农村地区可能会更糟,这将导致许多农村家庭和低收入人群遭受重创。他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在3%~4%,其中,一季度增速在-6%~-10%,二季度约为1%,下半年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速反弹至10%左右。他表示,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以及政府的执行能力是有可能使全年达到5%或更高的经济增速,但考虑到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全球金融经济的不确定性,勉强达到更高增速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3

基辛格:对疫情改变全球秩序表示担忧,呼吁全球合作抵抗疫情及对经济的冲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4月3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文章,表示新冠疫情的流行规模是空前的,其传播是指数级的,美国的确诊病例数每五天就翻一番。他认为相较于疫情对人类健康的攻击而言,由它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的影响可能更大、时间更长,目前新冠病毒大流行已经引发了“逆全球化”的现象,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仅仅通过一国的努力战胜这种病毒。因此,他呼吁通过全球合作共同抵抗疫情及对经济的冲击,并努力维持这种合作的全球秩序。

4

郑永年:此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逆全球化、民粹主义高涨以及国际秩序剧变三个方面。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在4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化在促进资源和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配置和梯次分工的作用在疫情期间被破坏,从而使人们对全球化产生了怀疑。他认为疫后全球将呈现“有限的全球化”状态,各个国家会重新争取对本国经济主权的掌握,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重要的、与安全民生相关的产业放回本国或同阵营国家。由于政治权利、贫困和人民不能像资本、知识一样在全球流动,疫情期间种族主义抬头,各国主权意识日益强化,疫情过后将会迎来民粹主义高涨的动荡时代。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已经摇摇欲坠,而疫情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逆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未来全球格局可能是围绕中美两国而形成的“一个世界、两个市场”“一个世界、两个体制”。

5

刘元春:今年GDP增速目标仍可设在5%~5.5%,亟需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测算了3种情形下的季度GDP增速后认为,可以将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目标设定在5%~5.5%。他从1-2月经济数据可能存在统计和口径上的系统偏差、各国对冲政策考虑不足、国民经济循环复苏速度被低估等方面对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预测结果进行评价,认为中国不可能实现“双倍增”目标的论断是不科学的。在一季度GDP增速-5%,二季度外部冲击导致GDP增速下滑2个百分点,全年目标5.5%的基础上测算,当前需要规划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方案涉及金额将达到5.2万亿元。

6

黄奇帆:此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带来巨大冲击,应思考全球制造业格局重构方案。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4月初就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发表了观点,认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其影响不仅可能全面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超过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主要原因是传统水平分工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抗风险能力弱。他指出,预防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产业链断裂风险的最合理方法是形成地域聚集的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他认为,产业链集群所带来的产业垂直整合更有利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其整合过程也是价值链重塑的过程,因此有利于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7

中金公司: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6%,出口为主要拖累因素。

      近期,新冠疫情迅速在全球扩散升级、并已出现向金融市场“传染”的迹象。鉴于此,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将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预测从此前的6.1%下调至2.6%。短期内,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2020年出口增速可能大幅下跌至-18%左右,是拖累今年后三个季度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预计三季度外需开始逐渐回升,四季度明显加速。随着基数走低、环比企稳,预计2021年中国实际GDP增速有望回升至9.0%。

8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大幅放缓,中国GDP增速下调至2.3%。

      3月30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报告称,2020年新冠疫情将导致东亚太平洋地区国家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根据“基线”预测,该地区2020年的经济增长将从2019年的5.8%放缓至2.1%。在新冠病毒的不利影响波及至2021年这一更糟糕的情景下,该地区的经济将下降0.5%,将是该地区自1997年至1998年亚洲货币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在基准情形下,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3%。当前,世界银行尚未完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预测。

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经济危机匹敌1933年大萧条,前景不确定性巨大。

      4月9日,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发表下周春季会议启动之前的开幕演讲。她表示,疫情已经蔓延到全球几乎每个角落,导致企业倒闭和数以百万计的失业。在疫情加剧前的1月,2020年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期为3.3%,预计全球经济将进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下滑,增长率将低于金融危机后2009年负增长0.1%的水平。如果大流行在下半年消失,逐步取消遏制措施并重新开放经济,2021年经济将部分恢复,但前景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10

彭博:今年中国GDP增速为1.4%,为当前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的最低预测。

      3月18日,三位彭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和他们之前预测的相差较多。根据彭博预测模型,他们认为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将出现20%的同比下降。但考虑到3月中国复工复产情况,三位经济学家暂时将中国第一季度GDP预测调至同比下降11%。彭博社称,中国在第二季度将受到全球需求疲软、供应链断裂和市场动荡的拖累,从而使第二季度经济快速反弹面临挑战。中国二季度GDP增速将为3.7%,三季度将恢复到6%,年底时成长速度将超过6%。这使得中国全年经济增速为1.4%,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11

摩根士丹利:这次危机会减缓产业链搬离中国。

      原因如下:第一,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易被疫情、汇率、债务三杀成多米诺骨牌,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第二,中国在复工中展现出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多数跨国企业认为,疫情将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重视数字基建,即云服务、IoT、远程等。中国正在数字基建上加速,未来的商业基础设施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表  部分权威机构、学者对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判断

      注:括号内数字表示该机构/学者较上次预测的下调幅度



专家介绍


吴姗姗,博士,高级经济师,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分析预测、电力市场分析预测、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等委托的数十项科研课题,曾多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咨询优秀成果奖和国网能源研究院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发展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王向,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形势跟踪、电力市场分析预测、重点行业形势及能效、能源电力景气预测预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能源局能源战略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发展规划/科技项目/战略课题等研究;编写出版《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节能节电报告》等著作;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创新奖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软科学奖/优秀调研成果奖等多项。

陈挺,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国网能源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能源财税政策等,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科和社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和管理咨询项目,在《财政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余部,现为多个核心刊物匿名审稿人,曾获(国研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多次获得中国电力联合会管理创新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软科学成果奖。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简称供需所)是一个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研究所,前身是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1999年成立),2006年更名为电力供需与节能研究所,2009年更名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主要负责宏观经济、能源电力供需、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替代、电力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供需所内设宏观经济研究室、电力供需研究室、节能与营销政策研究室,专业覆盖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经济等。共有24名员工,平均年龄33岁,其中博士18人,具有高级职称18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国家电力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7月供需讲堂—国网能源院供需所精彩分享

【宏观经济分析预测】复工复产迹象明显,二季度将持续向好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新能源与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分析软件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全球风光发电基地资源特性及开发潜力评估系统

【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补贴结算政策调整对新能源消纳影响分析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挖掘数据“宝藏”-从数据看国际能源电力发展

【软件与数据库基础】新能源电力系统分析平台

【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关于“十四五”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实施的思考

【能源转型与信息追踪】我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探索历程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