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稿推荐】单葆国 等. 能源高质量发展下中国电力供需格局演变趋势

中国电力 中国电力 2023-12-18


能源高质量发展下中国电力供需格局演变趋势


单葆国  冀星沛  姚力  马捷  吴陈锐  段金辉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引用本文

 Cited

单葆国, 冀星沛, 姚力, 等. 能源高质量发展下中国电力供需格局演变趋势[J]. 中国电力, 2021, 54(11): 1-9, 18.

SHAN Baoguo, JI Xingpei, YAO Li, et al. Evolving tendency of electric supply and demand patter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high-quality energy development[J]. Electric Power, 2021, 54(11): 1-9, 18.


1.

研究背景

      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加快能源转型,我国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能源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将对我国电力供需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分析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趋势,研判我国中长期电力供需格局的演变特点,对于合理制定能源电力发展规划、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特征,明确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什么;其次,研判了能源高质量发展下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能源高质量发展下电力行业如何变化;最后,研究了我国中长期电力供需格局的演变特点,深入剖析电力供需格局“如何变”。上述研究可为能源电力行业及相关部门编制规划提供参考。


3.

论文重点内容

3.1  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能源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特征,同时应具备能源工业“安全、高效、融合”的行业发展特征。

图1  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3.2  能源高质量发展下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能源高质量发展,电力行业将在电力供应、电力需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呈现能源供应清洁化、资源配置分散化、终端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行业发展数字化、系统调节多元化、电力交易市场化、能源系统融合化等八大趋势。 

图2  能源高质量发展下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3.3  我国中长期电力供需格局演变特点

(1)我国电力需求的增长动力、地区布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预计2050年中国电力需求将较当前水平翻一番。其中,2025、2035、205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将分别达到9.8万亿、12.9万亿、14.8万亿kW·h,较2020年分别增长0.3、0.7、1.0倍。交通和建筑领域将取代工业成为拉动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2050年,工业、建筑、交通部门电气化水平分别为59.1%、71.6%、37.8%,2020—2050年,工业、建筑、交通部门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9%、47.8%、29.9%。预计“十四五”后,西部将取代东部成为拉动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我国用电格局将逐步呈现东、西部“双中心”的特点。东部地区用电将于2035年前后率先达到饱和,用电比重持续下降,预计2050年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用电量占全国的用电比重分别为37.2%、35.8%、19.7%、7.3%,较2020年分别变化-10.0、8.0、1.2、0.8个百分点。(2)我国电力供应格局将向清洁低碳和“集中+分布”转变。预计2050年中国电源装机、发电规模较当前分别增长约两倍、一倍。预计2025、2035、2050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31.0亿、45.3亿、68.7亿kW,较2020年分别增长0.4、1.1、2.1倍。其中,分布式电源装机分别达到1.8亿、4.1亿、8.0亿kW。同期,中国总发电量分别达到9.8万亿、13.0万亿、15.1万亿kW·h,较2020年分别增长0.3、0.7、1.0倍。煤电装机容量将在2025年前后达峰,太阳能、风电将分别取代火电、水电成为前两大电源。预计2025、2035、2050年我国煤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13.4亿、12.3亿、5.0亿kW;同期,新能源装机将分别达到9.9亿、20.2亿、42.2亿kW。煤电发电量将于2025年前后出现拐点,新能源将分别在2035、2045年前后成为发电增量主体、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预计2025、2035、2050年,煤电发电量分别为5.6万亿、5.5万亿、1.3万亿kW·h。2020—2035、2035—2050年,新能源新增发电量分别为2.6万亿、4.3万亿kW·h,对发电量增长的贡献达到49.0%和206.5%。(3)跨区输电规模将在2030年前后饱和,受端自给率明显提升。跨区输电饱和规模约为4亿千瓦。预计2030年,东北+华北送出规模约为1.2亿kW,西北送出规模约为1.3亿kW,西南送出规模约为1.1亿kW,三峡+皖电送出规模约为0.4亿kW。东中部地区将实现高比例电力自给。预计2025、2035、2050年东部地区电量自给率分别为69.3%、76.8%、78.9%。同期,中部地区电量自给率将分别达到98.6%、100.6%、101.4%。(4)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逐步建成,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将有机融合。市场形态方面,中长期与现货市场相结合、批发和零售侧同步发展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将逐步建成;电价机制方面,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持续完善,电价体系逐渐理顺,交叉补贴程度逐步降低,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加快构建;“电-碳”市场融合方面,预计2025年前后,全部电力企业将参与到碳市场交易中,碳价与电价有望实现协同联动。(5)电力系统将升级为具有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灵活柔性等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电源形态将由大机组、高容量、集中式常规能源电源向海量小机组、低容量、集中与分布并举的新能源电源演变;电网形态将呈现大电网与微电网并存的新格局;电力负荷将呈现构成多元、形态多变、 “源-荷”界限模糊、柔性互动等特征;电力系统将升级为具有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灵活柔性、开放共享等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


4.

政策建议

      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中长期电力供需格局将发生一些重大变化,为加快推动形成电力供需新格局,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实现各能源品种规划的有效衔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合理制定各能源品种的发展规划,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尽快取得原创性突破。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前沿,在“卡脖子”、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能源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持续提高能源企业研发动力和能力。(3)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的辅助服务市场,形成责权利对等的新能源消纳成本分担与疏导机制。(4)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治理能力,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将电力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电力供需预测预警机制,强化电力应急能力建设,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的协同响应,共同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作者介绍

第一作者:单葆国(1971—),男,硕士,国网能源院副总经理(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从事宏观经济运行、能源电力供需分析、节能及电力需求侧管理研究,

E-mail:shanbaoguo@sgeri.sgcc.com.cn;


第二作者:冀星沛(1988—),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供需分析预测、需求侧管理、能源经济研究等研究,

E-mail:jixingpei@sgeri.com.cn;



第三作者:姚力(1991—),男,博士,从事负荷预测、需求响应研究,

E-mail:yaoli3021@sina.com;


第四作者:马捷(1992—),男,博士,从事电能替代、节能技术研究,

E-mail:majiesxyq@163.com;


第五作者:吴陈锐(1988-),男,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E-mail:wuchenrui@sgeri.sgcc.com.cn;


第六作者:段金辉(1990—),女,博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力需求预测、需求响应研究,

E-mail:duanjinhui@sgeri.sgcc.com.cn。



团队介绍


国网能源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简称供需所)是一个具有优良历史传统的研究所,前身是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1999年成立),2006年更名为电力供需与节能研究所,2009年更名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主要负责宏观经济、能源电力供需、电力需求侧管理、电能替代、电力营销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供需所内设宏观经济研究室、电力供需研究室、节能与营销政策研究室,专业覆盖宏观经济、能源经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经济等。曾获得“国家电力公司先进集体”、“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国网能源院先进集体”以及“课题攻关党员创新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中国电力》2021年第11期目录

【专稿推荐】谭显东, 刘俊, 徐志成, 等. “双碳”目标下“十四五”电力供需形势

【专稿推荐】朱法华, 许月阳, 孙尊强, 等. 中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的实践与启示

【专稿推荐】张运洲, 张宁, 代红才, 等. 中国电力系统低碳发展分析模型构建与转型路径比较

【专稿推荐】张运洲, 代红才, 吴潇雨, 等.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

【专稿推荐】马莉, 范孟华, 曲昊源, 等. 中国电力市场建设路径及市场运行关键问题

【专稿推荐】鲁宗相, 叶一达, 郭莉, 等. 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调频挑战与多层级协调控制框架

【专稿推荐】朱法华, 孙尊强, 申智勇. 超低排放燃煤电厂有色烟羽成因及治理技术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研究

【专稿推荐】张运洲, 刘俊, 张晋芳, 等. 中国新能源 “后补贴时期 ”发展分析


编辑:杨彪

审核:方彤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