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论文】高原高寒地区并网光储电站设计与运行研究
高原高寒地区并网光储电站设计与运行研究
赵斌1, 梁告1, 姜孟浩2, 王力1, 孔琴1, 王炳强3
(1. 长沙理工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2. 本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57; 3. 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西藏 拉萨 850000)
引文信息
赵斌, 梁告, 姜孟浩, 等. 高原高寒地区并网光储电站设计与运行研究[J]. 中国电力, 2022, 55(12): 51-60.
ZHAO Bin, LIANG Gao, JIANG Menghao, et al.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 in frigid plateau region[J]. Electric Power, 2022, 55(12): 51-60.
集中式光储电站开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但目前对于集中式光储电站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低海拔地区,高原高寒地区特殊的气候特征对光储设备影响较大,紫外线强易造成光伏组件主栅、背板内层变黄及外层粉化、变薄,温差积累易导致电极黑化[15];气压低、空气密度小易导致逆变升压设备散热效果减弱[16];低温使得储能电池容量明显下降[17]。因此,本文分析在西藏地区建设光储电站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朗明桑珠孜光储电站为例,对高原高寒地区并网光储电站设计与运行进行了研究。
从电源结构来看,西藏以水电为主,以光伏、火电作为辅助电源。图1为2016—2021年西藏自治区水电、火电、光伏发电量统计,由图1可知,近年来西藏光伏发电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发电量由2016年的2.27亿kW·h上升至2021年的8.73亿kW·h,发电量占比由4.97%提高至10.35%。
图1 2016—2021年西藏主要发电类型发电量统计
Fig.1 Statistics of main power generation types in Tibet from 2016 to 2021
表1 日喀则市太阳总辐射Table 1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Shigatse
结合60.6万m2场址面积、电源规划政策以及用电负荷,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设计为50 MW,用于缓解电网在大负荷下的电力缺额,并配置储能系统用于削峰填谷、降低光伏弃电率。朗明桑珠孜光储电站实景如图2所示。
图2 朗明桑珠孜光储电站实景
Fig.2 Photo of Langming Sangzhuzi photovoltaic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
并网光储电站由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并网升压系统组成。光伏发电系统包括由光伏组件串联组成的光伏阵列、汇流箱和逆变升压设备;储能系统包括储能集装箱和变流升压设备;并网升压系统包括交流配电装置和升压变压器等,连接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并网光储系统连接结构
Fig.3 Connection structure diagram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energy storage system
采用“分区发电、集中并网”模式将50 MW光伏发电系统划分为16个容量均为3.125 MW的发电单元,通过并网光伏逆变器将光伏组件所发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经变压器升压后接入35 kV交流母线,50 MW光伏发电系统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50 MW光伏发电系统架构
Fig.4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50 MW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单晶硅光伏组件相较于多晶硅光伏组件具有更好的弱光性、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和更低的衰减率,但多晶硅光伏组件技术更加成熟、综合成本更低。根据光伏发电系统50 MW装机容量和场址面积,选用26块型号为CETC-405 M的405 W单晶硅光伏组件或28块型号为CETC-335 P的335 W多晶硅光伏组件串联组成1个光伏阵列,光伏阵列经汇流箱汇流后接入光伏逆变器组成1个光伏发电单元,共16个发电单元、133190块光伏组件。光伏阵列设计参数如表2所示,标准测试条件下(STC:AM1.5;1000 W/m2;25 ℃)2种光伏组件参数见表3。
表2 光伏阵列设计参数
Table 2 Design parameters of photovoltaic array
表3 光伏组件参数
Table 3 Photovoltaic module parameters
结合地理位置(北纬29°20′,东经89°16′)、气候特征和太阳总辐射,利用PVsyst软件模拟该地区不同倾角下的相对于最优化的损失比(最优损失比)、辐照度转换因子和倾斜面太阳辐射量,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倾角下光伏阵列倾斜面年太阳辐射量
Table 4 Annual solar radiation on inclined surface of photovoltaic array with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逆变器作为将光伏组件所发直流电转化为电网所需交流电的核心设备,影响着整个光伏电站输出功率与输出电能质量。大气压力、空气密度和湿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进而会导致电气设备绝缘强度和散热性能下降。海拔在5 000 m范围内,每上升1 000 m,平均气压下降7.7~10.5 kPa,电气设备外绝缘强度下降8%~13%,温升增加3%~10%,环境温度降低6 ℃;以海拔1000 m为基准,为保证电气设备在高海拔地区安全使用,须对其电气间隙按照表5所示系数进行修正[19]。
表5 电气间隙修正系数
Table 5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electrical clearance
配置储能以满足系统并网需求,优化并网光储电站发电曲线,提升光储电站消纳能力。以光储电站弃电量最小为目标,建立以电站日弃电能量损失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模型,进而对储能容量进行配置。储能容量配置应满足白天光伏发电时段实现满充,夜间放电时段结束时,储能系统存储电能恰好放完,即每24 h进行一次充放电循环。因此,仅考虑电池充电时,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与最大并网功率之差大于储能系统最大充电功率时,储能系统无法完全吸收多余电量,需要对多余电量War进行弃电处理。War表达式为
模拟夏至日光伏系统输出功率曲线如图5所示,由图5计算可知,该日光伏系统最大可发电量约387.16 MW·h,但受地区调度限制,该电站最大允许并网功率仅为光伏最大装机容量的60%,即30 MW,若不配置储能系统,将存在约96.89 MW·h电量损失,光伏弃电率达25%。配置不同功率储能系统的光伏弃电损失如表6所示。
图5 典型日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曲线
Fig.5 Output power curve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on a typical day
表6 配置不同功率储能系统的光伏弃电损失
Table 6 Loss caused by photovoltaic curtailment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t different power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并结合储能变流升压设备功率约束,将总规模为12.5 MW/100 MW·h的储能系统分为4个储能分系统(分系统Ⅰ、Ⅱ、Ⅲ、Ⅳ)以两回的方式接入35 kV交流母线,与光伏发电系统汇流后经50 MW主升压设备升压后接入110 kV主电网。光储系统共交流母线连接,共用一个并网点,可以集中全站多余电力对储能系统进行快速充放电,系统运行更加经济高效。各储能分系统设计参数见表7,储能系统架构见图6。
表7 光储电站储能分系统设计参数
Table 7 Design parameters of energy storage subsystem of photovoltaic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
图6 储能系统架构
Fig.6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由图6可知,储能分系统Ⅳ相较于储能分系统Ⅰ~Ⅲ具有不同的连接结构。分系统Ⅰ~Ⅲ采用PCS与升压设备集成一体、独立分布在储能集装箱外的连接结构,即每8个储能集装箱经直流母线与1台集成有4个630 kW PCS和1个2.5 MV·A变压器的变流升压一体设备连接,经逆变升压后接入35 kV交流母线;而分系统Ⅳ则采用PCS与变压器分离的连接结构,各集装箱中电池所释放的直流电能经集成在箱内的1台250 kW PCS逆变后由交流母线输送至升压设备,再由升压设备升压后输送至交流电网,该连接结构所用单台PCS功率较小,有助于电池模块功率均衡管理。无论何种连接方式,在选择储能变流升压设备时,同样须按海拔每上升1 000 m,降额5%设计。
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随太阳辐照度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11:30—15:30共4 h太阳辐照度达1 000 W/m2以上,占总日照时长的36.4%。由于云层遮挡,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存在较大波动。太阳辐照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为1245.34 W/m2,对应光伏发电系统最大输出功率为50.04 MW,光伏发电系统可实现满功率输出。
图7 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随太阳辐照度变化曲线
Fig.7 Variation curves of output power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with solar irradiance
统计该日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频率分布(08:30—19:30,每10 min进行一次采样,共采集67组数据)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分布在40~45 MW区间内的数据共15组,占总数据量的22%,结合该光储电站最大允许并网功率为30 MW,储能系统功率配置为12.5 MW较为合理。
图8 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分布
Fig.8 Output power distribution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对比不同储能分系统充电时段接入点频率变化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各储能分系统对应接入点频率波动范围均满足电网频率波动要求的50±0.5 Hz。其中,储能分系统Ⅱ接入点频率波动最大,分系统Ⅰ次之,分系统Ⅳ接入点频率十分稳定,始终维持在50 Hz不变。储能分系统充放电容量与转换效率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由于分系统Ⅳ采用变流器数量较多,自耗电较高,充放电转换效率仅为87.7%;分系统Ⅰ、Ⅱ、Ⅲ充放电转换效率相差较小,其中分系统Ⅰ的充放电转换效率最高。就储能系统引起电网频率波动而言,采用多台小功率变流器更有助于系统有功功率均衡,降低接入点频率波动;综合接入点频率变化和充放电转换效率,储能分系统Ⅰ较其他分系统波动小、转换效率高,综合性能更好。
图9 不同储能分系统充电时接入点频率变化
Fig.9 Change of access point frequency during charging of different energy storage subsystems
表8 不同储能分系统充放电转换效率
Table 8 Charge-discharg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energy storage subsystems
为延长储能系统使用寿命,储能系统每24 h充放电循环一次,白天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量一部分用于为储能系统充电,其余则用于向电网输送。该日光伏发电系统最大输出功率、储能充电功率及并网功率如图10所示。
图10 并网光储电站输出功率曲线
Fig.10 Output power curves of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energy storage power station
对比图10中实际并网功率与理论并网功率可知,两者相差较大,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电站目前处于调试运行阶段,AGC尚未调试完成,并网功率严格受限,暂时无法满足满功率并网输出。
作者介绍
赵斌(1968—),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从事新能源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E-mail:zhaobin19680507@163.com.往期回顾
编辑:于静茹校对:张重实审核:方彤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