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耶克诺奖演说:滥用科学、误解人性,是一切乌托邦灾难的根源(精华版)

人文英华 2022-03-19



滥用科学、误解人性

是一切乌托邦灾难的根源

文:哈耶克 编:愈嘉


顶尖的医生,能从几段病理切片,就窥见患者的病根何在。同样,顶尖的思想家,能通过几篇简单的文章或者演讲,就能洞察时代的弊病。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时代,关于20世纪的反思,也是不胜枚举,但是只有极少的思想家,能像哈耶克那样,真正洞悉到20世纪灾难的根源。


1974年,哈耶克荣获诺奖,并发表题为“知识的僭妄”,这篇演讲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指出了20世纪重大的历史灾难,源于人类试图掌握“社会总规律”的知识野心——将科学方法论被滥用于治理人类社会。


以下是精编版哈耶克获奖演说,供读者参考。



▎诺奖经济学奖没有存在的必要


这篇演讲的特殊场合,再加上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使我几乎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个题目。


一方面,不久前刚刚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一个过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经济学已经赢得了类似于物理学的威望。


另一方面,人们正在呼吁经济学家出来谈一下,如何才能使自由世界摆脱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这种严重的威胁。


然而,正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曾经推荐甚至极力促使政府采取的政策,造成了这种局面。


在我看来,经济学家在指导政策方面没有做得更为成功,同他们总想尽可能严格地效仿成就辉煌的物理学这种嗜好大有关系。


今天我首先想解释一下,这种唯科学主义的谬误,如何直接导致了最近的经济政策中一些最严重的错误。


本篇演讲发表的70年代,欧美各国深陷“滞涨”:滥发纸币,消费萎缩,大量失业。

 

我曾与之论战的理论,是一种有关正确的科学方法的错误观念的产物,但是在过去30年里,它一直指导着货币和财政政策。


但是我认为,它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照这样的理论采取行动是十分有害的。

 

这使我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与物理学的情况不同,市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取决于众多个人的行为,对决定着一个过程之结果的所有情况,几乎永远不可能进行充分的了解或计算。


但人们常常十分幼稚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科学工作所必需的,但它却引起了一些荒谬的后果。我们当然知道,在谈论市场和类似的社会结构时,有许许多多的事实是我们无法计算的,对于它们,我们仅仅具有很不精确的一般知识。

他们经常生出一种十分惬意的幻觉:他们能够进行计算的因素,才是唯一相关的因素。


例如,总需求与总就业之间可能仅仅有着“大约的相关性”,但这是我们能够得到量化证据的唯一关系,于是它便成了进行计算的唯一的因果关系。


以此为标准,有可能存在着助长错误理论的更“科学的”证据,因为它比正确的解释更“科学”而被接受,至于正确的解释,却因为不具备足够的量化数据而被否定了。

 

 

▎大萧条的元凶不是资本,而是权力

 


大萧条,是这个时代的痛点。


在我看来,对此正确的解释是,在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分布与这些产出的生产中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配置之间,存在着不一致。


失业表明相对价格和工资结构受到了扭曲(通常是因为垄断或政府的价格锁定),为了在所有部门恢复劳动力的供需平衡,有必要改变相对价格和转移一部分劳动力。

 

对失业原因的种种解释,是一种经验理论——例如,如果货币供应持续不断,普遍增加工资就不会导致失业;但它肯定无法使我们得出有关工资率、劳动力分布的具体量化预测的理论。

 

但是,在经济学领域,我们为什么必须为人类对某些事物的无知做出解释呢?


要知道,在自然科学中,人们肯定会期待科学家提供有关这种事实的准确知识。对自然科学的范例有所体验的人,会对这种立场十分不满,他们会坚持自己在自然科学中形成的“证实原则”,这也许不足为奇。


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已简单说过的一个事实:社会科学同生物学差不多,但和大多数自然科学不同,它要处理的是性质复杂的结构,也就是说,它所处理的结构,只能用“包含着较多变量的模式”加以说明。


以竞争过程为例,只有当它在相当多的行动的个人之间进行时,才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我们的理论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功能良好的市场中自发形成的决定着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的因素,就这一理论而言,以上所言尤其正确。


苏联计划经济


市场过程的每个参与者所拥有的特殊信息,都会对价格和工资的确定产生影响。这方面的全部事实,我们是无法知晓的,因此我们无法测知它对这种秩序的偏离程度,而且我们无法从统计学的角度,对我们的理论——对价格和工资的“均衡”系统的偏离,使某些产品和服务不可能按定价售出——加以检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正是政府的干预,导致了整个经济系统的扭曲,从而加剧了大萧条。



信仰科学,是最大的反科学


许多人认为,我对经济学的数学方法一概加以反对。事实上,我认为数学方法大有益处,它使我们可以利用代数方程式,去描述某个模型的一般性质,即使我们对决定其具体面貌的数据一无所知。


没有这种代数方法,我们对市场中不同事件的相互依赖性,就很难窥其全貌。不过这也导致一种幻想,使我们认为可以用这种技术去搞定和预测各种量的数值,于是徒劳地想找出量的常数。


尽管数理经济学的近代奠基人没有这种幻想,这种情况还是发生了。

 

他们认为,只有可计算的数据才是重要的——这种迷信在经济领域造成实际危害的事例可能为数不多,但目前的通货膨胀和就业问题却是十分严重的一例。


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经济学家中有着唯科学主义头脑的大多数人,对很可能对造成广泛失业的真正原因漠不关心,因为它的作用无法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可计量的数据关系加以证实,他们几乎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可以计算的表面现象上,由此产生的政策使事情变得更糟。


当然,必须随时准备承认,我认为对失业现象做出了正确解释的理论,是一种内容有局限性的理论,因为对于既定环境中预计必然会出现的事件的性质,它只能让我们做出十分笼统的预测。但是,更为雄心勃勃的理论建构对政策的影响却没有更加走运。


我必须承认,我更喜欢虽不完美但正确的知识,即使它留下许多无法确定和预测的事情,而不是那种貌似精确但很可能错误的知识。表面上遵守公认的科学标准,会给具有简明外表的错误理论带来虚名,但目前的局势说明,这种理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唯科学主义,必然导向灾难


我提到这些眼前重要的实际问题,主要是想说明,一些可能涉及科学、哲学等抽象问题的错误,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貌似科学的方法其实是最不科学的,我们所能期待科学达到的目标,是有着明确界限的。这意味着,把科学方法无法做到的事情委托给科学,或按照科学原则去进行人为的控制,有可能招致令人悲哀的后果。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进步当然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于是,所有人都会以为这种能力可以使我们随心所欲地改造社会。

 

人类社会,是一种复杂的有机体为主领域,人类不可能获得主宰事务进程的充分知识。我们不能像工匠打造器皿那样去模铸产品,而是必须像园丁看护花草那样,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养护花草生长的过程。


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情不自禁地觉得,自己的能力正在无止境地增长,“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功”——诱使人们不但试图主宰我们的自然环境,甚至想主宰我们的人类环境,这就是危险所在。



社会研究者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便应懂得谦虚为怀的道理,不至于再去充当那些极力想控制社会的狂妄之徒的帮凶;这种做法不但会使他成为自己同胞的暴君,并且可以使他成为一种文明——它不是出自哪个头脑的设计,而是通过千千万万个人的自由努力成长起来的毁灭者。



▍认识错误的思潮相对容易

根除错误的方法论却异常困难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中吸取过任何教训。”

 

20世纪,对先进技术的盲目崇拜,对科学方法的滥用,造成了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灾难,至今仍让人仍心有余悸。但遗憾的是,大灾难并未带来大觉醒——

 

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人类看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但人类也再次陷入了致命的自负:无论是东亚还是欧美,不断有科技精英提出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复活“计划经济”。

 

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让人类看到了治愈癌症等绝症的新希望,但“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因此重新抬头:人类通过技术可以摆脱遗传的限制,随心所欲地设计自身,世界上将不再有疾病,人类的智商将提高上百倍,既可以消灭贫困与不公,还可以加速人类的进化。 


历史的斑斑血迹为何未能唤醒人类?究本溯源,我们只不过在认知上摒弃了“纳粹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错误思潮,却对这些思潮的真正推手——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依然趋之若鹜。用错误的方法论批评错误的思潮,其结果是,那些错误的思潮一次次的改头换面,并卷土重来。

 

认识错误的思潮相对容易,根除错误的方法论却异常艰难,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哈耶克的《科学的反革命》收藏、阅读本书至少有四大理由:


1.学术地位:

本书是哈耶克思想的“阿基米德支点”。被认为是乌托邦的掘墓之书。

 

2.名家翻译

由著名学术翻译大家、山东大学博导冯克利教授翻译,译文准确典雅。

 

3.绝版复活

本书由于种种原因曾在国内“消失”数年,现少量复活,先知书店独家正版渠道

 

4.每个热爱自由的人必备书:

 

哈耶克用尽一生向世人证明:人类的繁荣、幸福和尊严来自个人自由,而不是任何集体主义;乌托邦体制践踏私产、无视基本人性,在无尽的匮乏、混乱与奴役之后,其结局是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真理消亡……

 

——“那当跑的赛程他已经跑过,那当守的道他已经受住了”,多一个人读懂哈耶克,自由就多一份保障。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以选购哈耶克作品集。



▍延伸阅读

哈耶克: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

吴国盛:对科学的三大误解

爱因斯坦:自由与科学

吴国盛: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科学

葛剑雄:人文学科的“科学”与“人文”

书讯|科学的反革命:误解科学,终将带来奴役与巨大的灾难

饶毅裴钢科学事件:道德>真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