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服从命令还是良知?为了“美”,他背叛了希特勒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节节败退。希特勒自知时日不多,在他看来,如果德意志没了,还要这个世界有什么用?于是他给心腹上将狄特里希·冯·肖尔铁茨下令:毁灭巴黎!

肖尔铁茨这个人,是个没有感情的命令执行机器,此前已经依照希特勒的要求,在多个地方执行了焦土政策。肖尔铁茨做足了准备工作,大批工兵部队在巴黎各个重要区域布下了大量炸药,据说数量之多足以“炸掉全世界一半的桥梁”。巴黎毁灭无日。

可是当时援军远在天边,没有人能阻止的了他。这个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阻止了这一切。此人就是维希法国所任命的“法奸”巴黎市长泰丁格。在一次会面中,泰丁格引领着肖尔铁茨走到屋外的阳台上,请肖尔铁茨看一看阳台外的景象。

在那里他们俩看到:

在身下的石子路上,一个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蹬着自行车经过,一手按着被风吹起的裙子路过。在杜伊勒花园的绿色草坪中间,几个孩子嬉闹着,把玩着他们的玩具。巴黎宽阔的大街的向着天际延展开去,卢浮宫、协和广场、荣军院、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一一陈列……而埃菲尔铁塔耸立在万里晴空之中,用它青灰色的身躯,直插碧蓝的天际。

▲油画中的巴黎街景

泰丁格就这么晾了一会儿肖尔铁茨,让他融化在这美景里,然后说了一番话:

“将军,我知道,给您的任务,常常是毁灭,而不是保存。可是您不妨设想一下,未来的有一天,您会作为游客,再次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

到时候,您就可以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把它们保存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

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肖尔铁茨在听完这番话以后,静了半晌,什么也没说。末了还丢下了一句“我还有我的任务要完成。”

1944年8月25日,正是巴黎从纳粹铁蹄下被解放出来的那一天。希特勒发出了一条电报,“巴黎到底烧了没有?!”


可是我们最终知道,他最终没有炸毁巴黎,他背叛了希特勒。

是的,顶着希特勒已经疯狂的命令,美丽的巴黎被保留下来了,它没有被烧毁。人性被保留下来了,它没有被毁灭。

▲现代巴黎夜色

作为希特勒最为信任的人、铁石心肠的军人,肖尔铁茨为什么拒绝毁灭巴黎?转而选择背叛他们至高无上的元首?

美,并不只是单纯的、抽象的、冰冷的东西。
 
巴黎最终没有被焚毁,恰好说明了就是我们很珍视的一种价值——那就是审美的价值。
 
希特勒一辈子都想做个艺术家,但当不成。他所知道的那种“美”是粗俗的,而真正的美,是一种让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的存在”的生命体验。
 
缺少审美的人,某种程度上也缺少敬畏、缺少正义感,因此缺少审美的人很具破坏力。中国本身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多少典雅优美的古迹被狂热的“美盲”们所摧毁。

而现在,从60后到90后,整整三代人,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是副科。学习体系中没有审美养成,甚至于书本上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如何保证孩子到成人,审美能力也跟随成长?

为此,先知书店推荐一部艺术史界的统治之作:《詹森艺术史》。本书豆瓣评分9.3分,净重3.4公斤,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詹森艺术史》都是重量级存在。

作家止庵评价此书:“对我来说,读书,看画,看电影,都是自我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不足。我并不会画画,看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观念、艺术感受和人生感受上。除了参观美术馆和看画册外,阅读艺术史实为必要。在我读过的这类书中,最喜欢这本《詹森艺术史》,跨度长,体量大,分析详细精到。 ”

相较于其他艺术史,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更注重宏大的历史进程,不仅仅将艺术史与当时的人文思潮相结合,更是放入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语境,提供足够的资料去帮助理解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本书是美国最权威的艺术史标准教材,堪称一部艺术史划时代巨著。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艺术不是高不可测的门墙,而是审美的解放

美学的根本,是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由的精神

审美:我们正在遭遇的另一场战争

中国式审美九大病症

陈丹青:审美不是教出来的
现代艺术为何让“审美”变成了“审丑”?

爱的极致是信仰,美的尽头是艺术

美是一种呼吸,他雕刻着人性的狂喜与剧痛

魔性、人性、神性:美的三重境界

审美的缺失,是一种新的无知

决定人与人见识差距的,不仅是视野,更是审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