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上,一次教科书般的黑吃黑事件




01


《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清朝时,成都府的良家妇女甚至娼妓白天都不敢出门。


为啥呢?


因为那时成都府每天早上开城门的时候,都有20000多不穿衣服的精壮汉子蜂拥而入。


他们当然不敢起义,只是些无业游民,进城的目的就是找餐馆或富贵人家吃剩下的,填饱肚子就行。


这些人本来都是湖北过来的纤夫,到了四川没钱回去了,至于衣服

早就当了换粮。


对于这种情况,官府也没办法,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因为一旦下手镇压,天晓得这些汉子会干出什么事。



02


那为啥会落到这个惨状?


我们来看个侧脸~


乾隆爷80大寿用的碗都是提前各种花销定制的,放在当时,一个碗百姓一辈子买不起。


清乾隆内填珐琅番莲纹碗


最牛的还不再这里。


包括乾隆六下江南,各种大寿,居然没花国库银子,都是用乾隆自己的小金库,80大寿京城胡吃海喝的热闹了一个月后内务府居然还有结余。


那你说乾隆自己的金库有多大?


那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呢?


来源于和珅的一个主意——“议罪银”即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以多少不一的银子来免除一定的刑罚。

一段时间后,乾隆发现,施行“议罪银”后,官员犯罪少了,可国库却充实了,于是大力嘉奖了和珅。


可乾隆不知道的是祸根却种下了。


三个月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从云南老家回京,一路上他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


尹壮图剧照


他明白这都是议罪银搞出来的。


于是他向乾隆进谏。


尹:陛下,和珅搞的那个“议罪银”,钱是赚够了,但百姓却遭了殃,理由是以下4点:


一,缴了“议罪银”的官员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敛财,加深了腐败程度 ;


二,考察官员敛财能力为标准,不再注重人品和行政能力,使官员素质下降 ;


三,为捞回“议罪银”的花费,官员会把损失层层摊派下去,增加下属和百姓的负担;


四,以钱顶罪,有罪不究,破坏社会的公正机制。


督抚自蹈愆尤,圣恩不即加之罢斥,罚银数万两充公,因有督抚等自请认罚银若干万两者。在桀骜之督抚,藉口以快其饕餮之私;即清廉自矢者,不得不望属员之佽助,日后遇有亏空营私重案,不容不曲为庇护。是罚银虽严,不惟无以动其愧惧之心,且潜生其玩易之念。请永停罚银之例。如才具平常者,或即罢斥,或用京职,毋许再膺外任。

——《清史列传》


乾隆听完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个我会考虑的。


壮图请停罚银例,不为无见。朕以督抚一时不能得人,弃瑕录用,酌示薄惩。但督抚等或有昧良负恩,以措办官项为辞,需索属员;而属员亦藉此敛派逢迎,此亦不能保其必无。壮图既为此奏,自必确有见闻,令指实覆奏。

——《清史稿·尹壮图传》


尹壮图仍不死心:我来京路上看到各个督抚都在瞎搞,百姓们生活很困难啊…


乾隆:是吗?要不你帮忙下去查一下?如果属实,我这个“十全老人”帽子就不要了,咱们赌一下。


尹:老臣不敢,皇上英明神武,天下富庶和平…


乾隆:不,你一定要去查。不过你自愿要查的,所以没有公费,吃喝拉撒,车马钱都自己掏…另外,本朝没有暗查制度,要提前500里告知被查官员…丑话说在前头,没有查到的话,朕可饶不了你。


“尹壮图逞臆妄言,陈奏不实,自问亦难解免。今已令侍郎庆成,带伊前往所指书麟管辖之山西省,切实盘查,若果有亏缺,即当严行究办;若毫无亏缺,则是尹壮图以捕风捉影之谈,为沽誉邀名之举。不但诬地方官以贪污之罪,并将天下亿兆民人感戴真诚,全为泯没。试令尹壮图清夜扪心,亦何忍为此耶?著将尹壮图莠言乱政之处,通谕知之。”

——《清史稿·尹壮图传》


在这种条件下,尹同学当然查不出什么,最后只能给皇帝写道歉信:黄恩浩荡,天下太平,臣满口胡言,请罪。


乾隆看后直接让他回家陪老母亲了。


唯一一个敢说实话的,还被乾隆打了一个大嘴巴天下还怎么治?


明面上看是“议罪银”实际上就是交保护费嘛,乾隆收一万两,巡抚要贪10万两,下面各级官员要搜刮100万两才够平衡的。


那你说乾隆能不知道?


乾隆的小九九是:收了你的钱,自己用的爽,你也能死心塌地的为我干活,真是两全其美



03


当然压迫百姓的,远不只有“议罪银”。


《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当时各地官员换岗交接时,都要花几十两银子买一本账册,这个账册明确记录这个岗位应该怎么送钱?



多一两、少一钱那都是要出事的。


还是说个例子吧:


本书作者张集馨在道光二十五年去补缺陕西督粮道,但是他人还没出发,在京城送的“别敬”就高达17000两白银。(“别敬”是一种地方官暗地里孝敬京官的手法,还有诸如“炭敬”“冰敬”分别是冬天取暖、夏天解暑的陋规银子)


搞得赴任的盘缠都凑不齐。


到了任上:


遇到来往西安的各省官员都要地主之谊,标准:戏曲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还要每人几百两盘缠。


平时:西安将军,三节两寿,每次800两,陕西巡抚三节,每次1000两…


史载张集馨是个有名的清官,一个清官尚且如此,大清那些贪官还不把百姓往死里折腾?


04


此外还有一堆的游戏规则,比如大臣喜欢送家传宝贝给皇上。


一般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比方说送礼的叫官员,送了皇帝9件宝贝。


皇帝很感动但是不能都收下,得还两三件。


不过也有不遵守规则的时候。


乾隆70大寿这年,有个叫王亶望送的每件都炒鸡好。


王亶望剧照


乾隆忍痛还了两件玉器,但是心里一直很难过。


直到一年后,甘肃发生叛乱国库没有粮饷(小金库那是不能动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在乾隆面前表现捐了4万两银子。


本来是好事,可乾隆也不糊涂啊,心想你一个小布政司,哪里来这么多钱?


更巧的是,派去镇压叛乱的心腹阿桂总是写奏折说:天老是下雨,没法进军…


可是乾隆明明记得这个时候甘肃应该大旱!


因为那个送我9件玉器的王亶望在甘肃当官的时候年年报干旱,要了好多赈灾款!


两事一对比,再让阿桂一查,很快查出来。


乾隆称之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现在正史称之为:甘肃冒赈案!


共判死刑57人,发配56人。


都是大官。


不过通过这次反贪,乾隆也总算可以了却自己的心愿。


他下旨,将王亶望家所有东西都运到北京,然后就开始找那两件玉器。


可愣是没找到。


乾隆怒了,把修河道的得力干将福康安拉回来查。


河道也不修了,水要淹百姓,就先淹一会儿吧。


协助办案的还有抄王亶望家的闽浙总督陈辉祖。


最后,查来查去发现就是陈辉祖掉的包。


于是陈辉祖“今天抄人家,明天被人抄”,最终被赐自尽!


大清朝,甚至是整个古代历史的统治者们都在偷百姓的家当,到了道光、咸丰那真是民穷财尽,所以有了开头成都的那种场景。



在各种古代王朝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句“伴君如伴虎“,大臣们战战兢兢,时刻注意着自己脑袋的安全,唯恐言行稍有大意之处,便遭杀身之祸。


身陷权力游戏的臣民,必须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历来皇上和大臣的关系,也并不能用简单的上下级来形容。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想象。


那么,古代君王多疑、多变,真的只是皇帝一人的性格行为决定的吗?其实不然。古代史研究专家、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谢天佑在他的著作《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指出,君王多疑不是天生的性格,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是“专制”的产物,是君臣“关系”的产物,是他们“合谋”自设困局。



本书是谢天佑先生未完成的遗稿,倾注了先生巨大的心血。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研究,揭示了它对当时政治文化、臣民心理和人性的摧残,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宝贵的,追求历史真相的“信史”。


为此,诚荐谢天佑先生《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本书既是一部古代的官场现形记,又是对传统专制社会的辛辣批判。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相关书籍)

本文参考 罗辑思维、人民网-文史频道(眭达明)、道咸宦海见闻录、清史稿·尹壮图传、清史列传


▍延伸阅读

历史的三个层次:真相、见识、人心

张宏杰:古代中国为什么要防范商人?

穿透真相的迷雾:有些话,只有《剑桥中国史》敢说

许小年: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最大“冤假错案”

张宏杰:权力支配一切,是古代中国制度性腐败的根源

世上有两种谎言:低级谎言全是假话,高级谎言由真话和假话构成

中国古代两千年臣民心态史

张宏杰:中国皇帝不幸的根源

读懂“中国人”:一部被雪藏二十一年的“隐秘著作”

为什么中国古代制度遭遇现代文明会“水土不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