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棵杨:毫不避讳,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库 2022-10-04

六百三十七页,八十六万五千字,一本厚厚的《四棵杨》我读了整整四天,本想自己写写感受,但当时在当当网上买这本书时,就是受了一篇评论的影响,索性再把这篇文章转过来。

相信第一眼看到《四棵杨》一书的读者,均会被其“厚重”所震撼。由于这样一本“砖头”实在是难以随身携带,捧读起来也十分费劲,让我不时埋怨“为何不分几册来印?”

不过读完全书,我才渐渐明白,真正沉重的,不是书本的重量,而是书中的内容。而作者与出版社之所以将书做成全一册的大部头,大概是想让每个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切身体会那种“沉重感”吧……

全书以河南某地名为“四棵杨”的村庄为全盘叙述基点,向读者展现了从解放到文革这段时期的风云变化对中国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

作者以十分贴近农民语言的质朴文风,颇具白描特色的人物勾勒方式,和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将一副乡土生活的画卷铺陈开来。虽然写的是再平凡不过的底层农民,可这个视角却是弥足珍贵的。


说它可贵,首先是因为其对准的是一段我们不甚熟悉的历史——打土豪、大炼钢铁、饥荒乃至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这些虽然都在历史课本里学过,可在那种以斗争为纲的僵化叙事架构里,我们只能产生与史实的疏离感。非黑即白的叙述早已不合时宜,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客观而又宽容的叙事方式。

说它可贵,也是因为其对准的是一段我们至今语焉不详的历史。对这段历史,至今缺乏一个公认的定论,更多的是有些难为情似的遮遮掩掩。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谈到这段历史,不是一脸懵懂,就是觉得不可思议。


说它可贵,还因为其所展现的是来自底层平民的视角。是的,在书里,我们不会看到那些曾经的掌权者是如何被批斗的,或者讲清“反革命”团体是如何夺权,如何覆灭的。

比起一场场运动的发起者,作者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运动的接受者身上。而我们,其实大多数都是接受者,而非发起者。


所以,当我翻开书时,便是借着书中人物的视角,去一窥时代的风云变幻……

阅读过程中,我为地主张宗庵一家的遭遇而叹息,也明白了即使有许多的合理性,但这一过程绝非总是历史书上所写那样公正严明,总是惩善扬恶;

我为跃进时期“放卫星”“日天炮”的荒谬而叹息,并了解到何以一个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的谎言是如何在国家机器的强势宣传下成为了人人称善的“事实”;

我为那些执迷于大炼钢铁的迷梦,甚至连丰收的庄稼都无人收割的场景而扼腕,意识到国家以自己的意愿对社会原有组织的横加干预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

我为前一刻还因为白馍泡了水而随意丢弃,后一刻已经要吃草皮树根度日的人们而惋惜,人毕竟是有私心的,不是自己的就不会珍惜,那些“主义”还只是一个梦而已;

我为右派姚起灵的遭遇而唏嘘,他平静的外表下,究竟掩藏着多少悲伤的过往;

我更为那些在决堤洪水中失去家园,失去生命的村民而哀伤,人总是想着要战胜自然,要“人定胜天”,可却往往为违背自然规律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代价我们今天依旧在偿付……

整部小说,是一部沉重的历史画卷,写满了底层民众在那段日子的经历和遭遇。读着读着,令我恍然觉得自己是在亲身体验这段历史,而不是在看一个虚构的故事了。


对此,有人表示不满,认为作者没搞清楚小说应该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定位不清。对此我只能报以一笑,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是“虚构”小说读得太多,以至于忘了文学作品的本质。

文学作品都是虚构出来的,但这世上并不存在脱离现实的所谓“纯虚构”。任何文学作品,均是对现实中社会与人性的折射与倒映。也只有让读者在作品中找到现实世界中自己经历与诉求的影子,才能引起共鸣,才能震撼人心。

至于作品是人物情节虚构、背景真实,还是情节背景虚构、人物真实,甚至所有要素均虚构,那只是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的差异而已,以此来指责作者,那才是可笑的。

是的,在读作品的时候,我虽然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但我也清楚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然而,我更为清楚的是,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中的那些情节,却曾经真真切切的发生在历史上,发生在每一个中国的村庄中!


四棵杨只是一个缩影,但透过它我们却看到了众生群像,这便是文学的力量。比起执着于所谓“虚构,非虚构”,作者是否在书中表现出他所想表现的东西,并被读者所接受,这才是一部作品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

那么,《四棵杨》一书想要表现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读出些什么?我想有很多:国家过多干涉社会组织的严重后果;为一个人的浪漫主义而让全国人民跟着倒霉应如何评判;我们所处的现在与过去究竟如何衔接;旧的信仰与社会纽带被割裂后,新的纽带又如何生成?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而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着这段历史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文学角度,本书可以商榷的地方很多,比如人物刻画不够深刻、比如叙事流于平淡、比如结尾过于突兀。但它以文学的笔触,在这个历史依旧暧昧的年代,让现在的人们得以了解我们的国家,曾经有过怎样的荒唐;我们的人民,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苦难。

这,便足以令其拥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作者在书中透露的,除了对历史的尊重,更有一种乐观,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便体现在作为主角的广大农民身上。

寒川子用满怀深情的笔触来刻画这些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农民,在他笔下,他们就如同那四棵白杨树一般,坚强、挺拔、伟岸、不屈。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无论运动如何荒唐,无论国家如何强势,广大农民却依旧执着地生存下来。

风刮不倒,水淹不灭,弱势但绝不弱智。他们用自己朴实的智慧顽强地生息着,上演一幕幕爱与恨,悲与欢,离与合的大戏。是的,他们才是历史的主角,才是民族的脊梁!即使在国家已经向着工业化乃至信息化时代迈进的今天,依然如此。

也许你会嘲笑他们的土里土气、他们的重男轻女、他们的跟不上时代,但也请记住,他们是我们的祖辈,以及祖辈的祖辈。时代变化了,一些观念需要时间去更改,但这种改变不应以对一个群体的歧视和偏见为代价。

时至今日,三农问题仍是国家的重点政策所在。城乡二元体系的弊病也仍旧横亘在前进的道路上,日益凸显。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答案又何尝不在历史中呢……

因此,要说《四棵杨》多么“震撼”乃至“不朽”,那嫌太过也太早。但这的确是一部能够让人读后有所思考,有所共鸣的作品,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以上为许道军先生的书评,发布时有删节。当今中国喜剧太多,少有悲剧,能够震耳发聩的悲剧少之又少。《四棵杨》正是这样一部悲剧。因为村口有四棵杨树,四棵杨村因以为名。小说写的是村子自1949年土改至1976年动荡年代结束这段历史中的故事,从人性和文化的视角解读了农民的共同命运,再现了中原农村的生活真实,还原了1949-1976类乎禁忌的历史真实。 

◎毫不避讳,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四棵杨》的背景,是一个中原山村“四棵杨”,横跨1949年至1976年这三十年的完整历史,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呈现近百户人家跌宕起伏的命运。写尽了别人不敢面对的、不愿面对的所有时代悲剧。

◎立足人性光辉,跃出“乡土文学”的窠臼,写出更深层的时代悲剧

与相同题材的《红高粱》《白鹿原》等作品相比,《四棵杨》在呈现人性的复杂性的同时,更注重人性的光辉;不回避恶,却并不会为强调这个痛苦时代而过分突出恶。正因如此,它所呈现的才是更深层的悲剧——不是人物的命运之悲,而是没有赢家、吞噬一切的时代之悲。

◎停不下来的阅读体验,如看一部情节紧凑的连续剧

有读者说:“很厚重的一本,但读起来却丝毫不觉得阻滞,一天之内将六七百页的内容读完,酣畅淋漓。”这得益于作者的白描手法,绝少环境描写和心理分析,行文行云流水,镜头感极强。

先知书店有幸取得了《四棵杨》的最后库存,仅400册,为本书增添了一份收藏价值。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


▍延伸阅读

杨奎松|世上有两种“历史”,一种是过去发生的,一种是后来人对过去的认知

绝版书讯:《四棵杨》最后四百册,最难熬的岁月,最纠结的人性故事

王鼎钧:我乍见那张受降照片时,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了几十年,终于看出眉目来

焚书后只剩下秦国的历史,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谌旭彬:什么是中国历史的成功法则?

身体的媚术:在枉死与苟活之间

认识恶,抵抗恶,是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

叶笃庄回忆录:一个家族的晚清、民国与共和国

从一部家族史,了解中国百年变迁

百年激荡:我们仍在民国思潮的延长线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