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波|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库 2022-10-04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文:羽戈  编:先知书店

我十分欣喜于国人对王小波的爱戴,正如我十分反感于国人对王小波的神化:从“王小波门下走狗”到“把王小波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依此势头,假以时日,这世间也许会生出一门王(小波)学,与鲁(迅)学、钱(锺书)学、张(爱玲)学等显学一样,沦为学术界趋名逐利的工具、钩心斗角的噱头。这非但不是王小波的成功,反倒是他的悲哀。因为神化王小波,正构成了对他本身以及他所发扬的价值观的严重背叛。


▌在走狗遍地的世界,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相比王小波的小说,我更爱他的随笔,或曰杂文。其杂文写作,倘论谱系,可上溯到胡适,而非鲁迅(鲁迅的杂文,主旨是战斗,胡适的杂文,主旨是说理,战斗者,往往不讲道理)。这一脉写作的特色,第一是卑之无甚高论,常识而已。

这么说,绝非贬词,千年中国,最缺常识,如胡、王之文,都有一定年份,今天读来,犹不过时,这愈发印证了常识言说的可贵;第二是坚持经验主义的理路;第三是传承自由主义的香火。

当然,王小波的文字感,要优于胡适;说理的趣味,胡适更远为不及。这里且多说两句。胡适的才情,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不逮陈独秀、周氏兄弟远矣,他的文字,读来如饮白开水,然而,因其说理的通达,反而映出文字的通达,如秋月华星,江河浩荡,周策纵说胡适的行文“平情顺理,清浅流丽”,正是不刊之论。


这不是第一流的文字,而是第一流的写作——此言同样适用于王小波,我以为,以他的才华,其文字表达,完全可以鸿笔丽藻,美轮美奂(观其小说便知),只是,为了说理的便宜,他弃夏花而取秋叶,摒弃浮华,归于平实。

我读大学那些年,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一度是我的枕边书。它与胡适文集一起,让我充分领会了文字的自由属性。

文字的自由与思想的自由,相辅而相成。自由的言说,往往都是大白话,让引车贩浆之流,贩夫走卒之辈,读来毫无滞障。相反,宣扬邪说谬论,有时不得不故作高深,故弄玄虚,若非如此,怎能掩饰漏洞,蛊惑公众呢。

自我读过胡适与王小波之后,便生出一大偏见:假如一本书读来艰深晦涩,满纸都是玄关,那只有两种可能:或者,作者并未将事理完全消化,只能蒸出夹生饭;或者,作者企图发扬的事理,本身即半生不熟。这两点,都指向说理的重要性。胡适与王小波的文章,最令人受益的一端,在于教会我怎么说理。

王小波的杂文,虽不同于鲁迅,然而鲁迅对杂文价值的论断,却可施与他:“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

所以说,当《沉默的大多数》一版再版(我至少见过五个版本),一面是好事,一面却非好事:这说明王小波所批判的时弊尚未消亡,至今依然在刺痛中国的神经;而且,我们说理的功夫,并不能挥洒自如,否则何必继续师法王小波这个死鬼呢。

单就王小波的杂文与随笔写作而论,他的名字,在今天出现的频率愈高,愈证实了其作品的失败。唯有将他忘却,越过他的精神尸骸,才能与其批判的时弊挥手作别,从而走出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愚人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忘却乃是最好的纪念,当然忘却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学会了像王小波那样独立思考,自由说理。将他塑成雕像,推上神坛,不免形成一种苦涩的反讽。

因为依王小波的性情与思想,何尝想过当什么大师、宗主、圣徒,开创一个王门,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所谓“意义”的泉源呢,他避之唯恐不及。因此,纪念王小波,不是要做他门下的走狗——我想王小波必定不喜“走狗”之说,他的杂文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要唤醒走狗身上的人性,启蒙其直立行走——而是敢于在走狗遍地的世界,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在不讲理的时代,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

我曾列出一份说理者的谱系。百年中国,强梁当道,理性备受冷落,说理无比奢侈,说理者寥若晨星,有如稀世之珍,其代表人物,不过三五人:

先贤首推胡适先生,我们的同时代人,包括王小波、刀尔登、徐贲等。

有人说,应该加上殷海光,你不是素来向我们推荐他的《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么,然而殷先生虽是逻辑学家,他最具影响力的那些文字,却不以逻辑,而以激情见长;有人提醒,你怎能漏掉了顾准!我一向钦佩顾先生在那个黑暗时代的坚守和跋涉,却也不得不指出,其盛名之下,多少有些被神化的成分,这一点与陈寅恪一样,其次,顾先生惯用的话语,尚且深陷于意识形态的桎梏之中,这是时代局限,不必苛责,不过说理首要讲究语言的自由和理性,顾先生的语言并不适合说理,故而只能将他请出说理者谱系。

再说谱系之上这四人,有一脉相承之处,同时各擅胜场,各具千秋。相形之下,胡适胜在风度,其说理,平心静气,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润人心田,此外,胡适所恪守的持平之论与容忍之道,不仅构成了说理的坚固根基,还呈现了说理的正大风范,有时读者未必认同其观点,却服膺其风度。

刀尔登胜在视角,若以武功拟说理,胡适出身名门,刀尔登则属妖刀(徐贲接近胡适,王小波则介于他们之间),无论谈历史还是现实,刀尔登妖刀一闪,寒光过处,常常从出其不意的角度直入问题的本质,令人在惊奇之余,还有惊艳之感。

徐贲则把说理发展成了一门学问,那本《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本是“为青年读者学习公共说理而写的启蒙读物”,不过其对象不止青年,而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有人将此书与陈嘉映《说理》并提,如陈嘉映所言:“所谓哲学,大致就是穷理”,他的说理,更多指向哲学,徐贲的说理,则指向公共生活),而且,唯有在徐贲这里,说理才与公民明确发生了关系,被视为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


至于王小波,在这些人中,则是把说理的智性与趣味结合最好的一个。

趣味这玩意,见仁见智,同一事物,如王小波的小说,有人会觉得有趣,有人却以为无趣,断言其小说成就远不如杂文。这一节争议,姑且抛开不论,单说智性。在我看来,王小波的杂文之精义,不仅在于智性的表达,更在于,他力图诠释,为什么要追求智性,为什么要过一种智性的生活。换言之,他在说理的同时,还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说理。

在王小波笔下,说理与智性,有一个特定的说法,叫“明辨是非”。按理说,明辨是非该是人类成长的方向,倘不明辨是非,难道要不分是非么?然而中国恰恰有一大传统:难得糊涂。它可以分解为两个关键词,一是装傻,二是比傻。对一些人而言,你的确难以分辨,他们的糊涂,到底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不过其终点并无差别:“有一些时期,每一天都是愚人节。”那些愚人,不只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明辨是非的动力,他们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以装饰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

青年王小波曾受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误导,痛下决心,不想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后来他改悔了,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他所写作的杂文,“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这背后的转向,他曾用知识分子意识来解释,诸如“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云云。

不过我觉得,明辨是非绝非知识分子的专利,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该如此,王小波不是说过么,伦理问题——“理智是伦理的第一准则”——是大家的事(其实知识分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未必一定超过普罗大众,这一点就当下来看表现尤为鲜明)。我愿以最大的善意揣测:在明辨是非与难得糊涂这两个选项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前提是允许他们自由选择。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每一天都是愚人节”的残酷语境之下,愚人都以为自己脑中和手中掌握了“是”,或者有人替他们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因此再无必要分辨是非。这所导致的最大戕害,还不是是非的混淆与湮灭,而是思想本身的沦丧,我们既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更无从发掘“思维的乐趣”,捍卫思想的尊严。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关于说理,相比说出什么道理,怎样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现在可以补充一句:为什么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王小波喜欢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我还得重申,不独知识分子,但凡正常人,都要讲理,都要以理服人,能否做到这一点,恰是常人区别于愚人的显著标志。


生于1952年的王小波,惯于拿他的青春期生活说事,那个年代强权横行,暴戾恣睢,是非不分,无理可讲。我们生存的年代,貌似有所进步,实际上能好到哪里去呢:理性与客观、中立一道,渐渐沦为贬义词;在专断与极端的版图之上,说理毫无立锥之地。

现在流行什么,试看一位名人的教导: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你不适合。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你的标题必须简单粗暴,情绪明确。爱憎特别分明的人更适合写新媒体文章。

假如王小波在世,撞见这一幕,不知作何感想。他毕生都在与愚蠢、偏见搏击,时至今日,愚蠢和偏见依然大行其道。他曾经被强权发配为“沉默的大多数”,生于今世,恐怕得照旧直面沉默的厄运。

反抗沉默,可谓王小波的宿命。“……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写完这段话的22 天后,他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于中国的午夜,年仅45 岁。他的英年早逝,使这些平实的汉字,竟有了一丝壮烈的味道,尤其是对照每况愈下的现实而言。

我愿在王小波的英灵之前,冠以“说理者”三字,以示我独有的感激和纪念。也许,恰恰因为这不是一个适合说理的时代,说理才愈发具有意义;这不是一个适合王小波生存的时代,阅读王小波才愈发迫切。


王小波的思考从七十年代的狂热中走来,途经八十年代的意识大解放,又在九十年代的思想退潮中沉淀。他尖锐,但不刻薄;他理性,但不教条;他清醒,但不冷血;他独特,但不孤傲;他深刻,但不深沉。

他拥有诗意而有趣的灵魂,他用文字对抗虚无,并甘愿战斗到死。我们怀念王小波,不是对他的个人崇拜,而是对他的精神充满敬意。他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林,是这个思想沙漠时代中的绿洲。而我们读者,是这片沙漠中的旅行者,虚无的沙子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王小波这片绿洲就是一处必不可少的精神栖息地。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王小波作品全集(纪念版),获得清醒思考的力量,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今天,那些陈腐的观念碎屑卡在我们的脑回路之间,消解不掉,又如鲠在喉之时,王小波的文字一路冲刷而下,带着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认识、以及宽和的态度,沿着大脑的沟沟壑壑流淌过去,带走不少沉渣,让人的思维瞬间舒畅透亮。

他的所思所感,皆是从平凡人的身份出发,着力解决人们的困惑和不解,加以人类文明中那些天才们的思想精华,让琐碎的日常问题都变得丰满,又让遗世独立的伟大哲思,变得有趣、平易近人起来。

这套书是王小波遗孀李银河唯一授权并亲自勘校,迄今为止王小波最全的作品集,也是他所有作品的最终定本。先知书店一次性完整收集,更附有王小波写于五线谱上的手稿。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王小波|手握常识的旗帜,永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人不该淹死在屎坑里

王小波: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王小波:承认自己傻过,这是一种美德

王小波: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

王小波:我们这里有种传统,对十足的诚实甚为不利

王小波: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拒绝新奇

王小波:傻人道德上的敏感度总是很高

所有谬论都有一共同特征:反逻辑|羽戈

阿伦特:“不思考”跟愚蠢完全是两回事

批判性思维:避免不思考的恶,做独立思考的人

谎言即使重复一万遍,也不应该成为真理

徐贲:说理不是“攥紧拳头”,而是“摊开手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