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即使重复一万遍,也不应该成为真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说 Author 先知书店
谎言即使重复一万遍
也不应该成为真理
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斯在晚年发明过一个词——“无罪欺骗”。
意思是某些“谎言”,因为符合某些人的利益,或迎合人性而被当作事实。在无数人口口相传后,竟然变成了“真理”。
有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或因为翻译错误,或被有意曲解,结果成了坚信不疑的“谎言”,以及消解价值,甚至颠倒黑白的“万金油”。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谎言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这句话,可以说无人不知,但遗憾的是,不仅知识不是力量,就连培根的原话,也不是这个意思。
培根的原文是:Knowledge and human power are synonymous。
意思是是: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当然,也有人翻译成“知情权才是力量”,但可以确定的是,培根的原意绝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这里更倾向于第一种翻译。
培根认为人类的权力属于行动层面,人类的知识属于思辨层面,通向两者的道路其实并无差别——凡在行动方面最有用的,在知识方面就最真。
言下之意是说:知识和权力是合一的,但有用的知识才是真知。
培根希望最有知识的人掌握权力,但现实往往是,握有权力者定义了“知识”。
因为,知识在书本之中,而运用知识的智慧却在书本之外。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良知
知识只能告诉我们,事实是怎样,无法告诉我们是非善恶,没有是非的知识只会毁灭人类。
没有良知的知识,不过是作恶的道具。
无知固然可怕,但一味的抬高知识,也不可取。因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良知。知识无法告诉我们是非善恶,那些徒有知识,而没有良知的人,往往是最凶险的暴徒。
比如,“死亡医生”约瑟夫·门格勒以人种生物学家的身份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拿双胞胎和上千名儿童做试验,打着人种净化和“科学研究”的“高尚”目的,近38万人丧命于此。
在知识上,没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但在良知问题上,犯一次错,可能就陷入万劫不复。
知识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没有良知的知识,必将沾染邪恶。
◎观念才是真正的力量
著名的保守主义哲学家奥克肖特,曾将知识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技术性的知识,一种是实践性的知识。技术性的知识就像工程方案、菜谱等等,而实践性的知识就像是具体的施工与烹饪。”
作为世界三大思潮之一的保守主义认为,知识虽然有两种,但智慧只有一种,不是抽象的理性,而是来自超验信仰所笃定的恒久价值,以及经验传统和习俗的实践。
实践的智慧不为求解一颗星星位于多少光年以外,而在于通过对人类观念的影响,指引人类寻找更美好的生存之道。
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在《观念的力量》一书中谈到:“观念是最有力量的东西,它是行动的指南与信仰,社会的变革无不以观念作为先导。”
知识是流变的,而观念是相对恒定的,许多人把陈旧过时的知识,当成了恒定的观念。
保守主义认为:与其说知识就是力量,毋宁说观念才是力量。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正义的谎言
在很多冤假错案沉冤昭雪时,我们常用英国大法官高登·赫特的名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来庆祝正义的到来。
顾名思义:正义肯定会来到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然而,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的原文是:“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意为:“迟到的正义,等同于对正义的拒绝”。
尽管正义永存,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迟到的正义”绝非真正的正义。
◎“迟到的正义”流行,偷换了正义的价值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之所以成为人人都喜欢的格言,是因为它既满足了人生性良善,但却怠于为正义付出的天性。
就像民间最喜欢在故事结局,描写一场天降的迟到正义——好人沉冤昭雪,坏人罪有应得。
这句“谎言”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词语一起,总令人觉得正义可以不劳而获。令蒙冤之人坚信:总有一天“青天大老爷”会救他于水火。
但在保守主义看来,正义之所以称之为正义,不仅因为它美好,更因为它需要捍卫、需要坚守。
从天而降的,往往不是正义,而是灾难。
正义被践踏,不是正义本身错了,而是太多的人,要么以为“正义早晚都会来敲门”,要么等着“搭便车”——别人去争取,自己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对此,“保守主义之父”柏克说:“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嘲弄正义的最好方式,是讴歌迟来的正义
2001年,美国爱达荷州,被错误指控为强奸杀人犯的查理斯·菲恩出狱了。他坐了18年冤狱,靠DNA技术才证明了他的清白,迎来“迟到的正义”。
在正义“迟到”的时间里,他的母亲疯了,死了。父亲再没跟他讲过一句话。即使正义的缺席再短暂,所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弥合的。
当正义姗姗来迟时,这种正义还是正义吗?
正义不是理想化的绝对公正,为了趋近真正的正义,只能通过正确的程序来维护。
法学家陈瑞华在《看得见的正义》一书中说: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反复无常的人治之间的大部分差异。坚定地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是我们赖以实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享有正义的主要保证。”
在保守主义看来:没有程序的正义就没有结果的正义。
一个良善的社会里,正义很少会“迟到”。所谓的正义不单是给每个人应得的回报,更意味着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
人类文明中,“正义”并不是新东西,因此,当正义变得新鲜起来时,就要尤其警惕。
当迟到的正义都需要感激时,那么,邪恶的反义词,已经不是正义,只会是另一种更大的恶。
▍“存在即合理”——伪哲学的谎言
怀疑是人的天性,新知识、新思想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
然而,当我们刚开始思考一个不合理的事物时,“存在即合理”这句不容怀疑的格言就会跳出来,彻底打消掉我们怀疑的念头,并将仅有的一点独立思考,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存在即合理”,用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我们用“事出有因”的角度,去评判存在的事物。甚至因为事实的存在本身,赋予事实某种天然正确的“合法性”。
不过,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翻译成中文就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句话之所以被谬传,是因为我们以为的“存在”、“合理”,与黑格尔这句话大相径庭。这里“合理”的“理”,并不是指道德上有正当性,而是指黑格尔哲学话语里的“绝对精神”。
像“存在就一定有道理”这样的“伪哲学”,看起来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是用事实判断取代价值判断,会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
◎事实判断可以代替价值判断?
“存在即合理”被曲解,是因为用事实判断取代了价值判断。
所谓事实判断就说这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法国大革命中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是一种事实判断。但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因为具有主观性,便成了一种价值判断。
很多人认为事实判断可以代替价值判断,比如“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成功才是硬道理”。
有人感慨,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独立思考。而用事实的“成败”去评断一件事情的善恶,恰恰可以避免烧脑的思考。
比如一个人只要功成名就了,他就是“正确”的,却没有人去关心背后的“一将成名万骨枯”。
但这世间并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理解,现存的事物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果道德情理上都可以被接受,那么人类又谈何进步呢?
比如每当要为乱象辩护,要为糟粕正名时,有人就会搬出历史,说一句“存在即合理”。要洗白一个乱象,仅仅是因为它“存在”就够了。
世界历史上,倒行逆施的组织曾长期存在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都存在过,甚至还将继续存在下去。难道仅仅因为存在,就合理了吗?
鲁迅先生都曾质疑:“一向如此,便对么?”
◎不是存在即合理,是合理的才应该存在
一个事物之所以合理,不是因为它存在的事实,而是因为它合乎逻辑、人道与天道。
把“存在视为合理”,只会扼杀怀疑精神,阻碍独立思考,消解价值判断,最终导向“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和野蛮状态。
“存在即合理”把事实当成了真理,比如用秤去称重时,一定是以秤为标准,而不是以被称的东西为标准。
保守主义认为,一个人的行动是否正确,要拿真理去检验。如果用事实去检验真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谁的拳头硬,谁就是真理的化身。
只有用超验的真理去度量事实,才能知道是否合乎真理。
保守主义相信存在永恒的道德秩序,秩序的支柱是正义与自由,如果说一个事物的存在具有正当性,那是因为它符合这一永恒的道德秩序。
▍保守主义的智慧
有人说“世界是相悖的真理,是永恒的荒谬”,也许荒谬才是世界的真相吧。
“知识就是力量”“正义会迟到,但从不缺席”“存在即合理”这三句曾是坚信不疑的“真理”,但是,谎言说一万遍也成不了真理,类似的误解还有很多很多。
因为我们习惯用简单的、迎合人性的思维来看世界,更因为价值判断让位于事实判断。告别谎言,汲取真相与真知,亟需唤醒保守主义的智慧,对抗世界的荒谬:
保守主义思想是如此的重要,但遗憾的是,她却是诸多思想中,被轻视,被遮蔽、被误读最多的。保守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哲学,它提供的是一整套重新理解政治、历史、商业,甚至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遗憾的是,国内介绍保守主义思想的作品,一直寥寥无几,而更糟糕的,仅有的作品中,质量良莠不齐。为此,新少数派联合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保守主义经典译丛”,这是一套经典的保守主义作品,作者包括柏克、柯克、托克维尔等保守主义思想大家,带领我们深入、细微地了解保守主义的深刻内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