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天石:最后的“女皇”,为何变成世界笑话?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老佛爷的“小算盘”

为何变成世界笑话

文:杨天石  编:先知书店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却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今天,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靠的、真实的西太后。


▌慈禧太后的身世
先讲第一个问题,就是慈禧太后的身世。
慈禧太后,她有一个姓,这个姓,叫叶赫那拉氏。叶赫是满语,这是个地名,它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这个地方就在今天东北吉林省的梨树县有一个叶赫乡。那拉氏的意思,用汉语来翻译,就是太阳的意思。叶赫那拉氏,就是说叶赫这个家族的,或者说这个地方的太阳。
叶赫的祖上,曾经跟清朝的祖上努尔哈赤打过仗。最后是被努尔哈赤消灭了,但是这个不影响后来叶赫这个家族成为满洲贵族的八个大的家族之一。在整个清朝统治中国的200多年里,叶赫这个家族始终具有崇高的地位。
慈禧没有名字,她有一个乳名,叫兰儿。她是出生在鸦片战争之前五年,鸦片战争是发生在公元1840年,慈禧太后出生在1835年的11月29日。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是北京,她的父亲叫惠征,是一个吏部的小职员,做的是起草文稿和抄抄写写的工作,地位不是很高。这个兰儿呢,她在咸丰二年作为秀女被选到清宫里边,当时的身份叫兰贵人。
兰贵人这个身份有多高?清朝的皇宫里,皇帝的后妃一共是七等:第一等是皇后,第二等叫皇贵妃,第三等是妃,第四等是嫔,第五等是贵人,第六等是常在,第七等是答应。从七个等级里,会发现她刚进宫的时候,她仅仅是一个贵人,是第五等这样的身份。


▌从贵人到贵妃,只用五年
虽说身份不高,但是这个兰儿她很有办法,第一,她长得很漂亮,第二,她很聪明,第三,她会写几个字,书法还可以。而更重要一点,慈禧太后她给咸丰皇帝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惟一的一个儿子。

▲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社会有一句话,叫"母以子贵",就是说母亲的地位是根据她的孩子来决定的,那么慈禧太后既然给皇帝生了一个男孩,而且又是一个惟一的男孩,因此慈禧太后的身份就迅速升高了。在短短的五年里,慈禧太后从原来的第五等,升到了第二等,被封为懿贵妃。
尽管是第二等,但是由于皇后这个人比较忠厚、比较老实,不太愿意管事,因此慈禧太后就实际上成为第一等的人物。在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她被尊封为慈禧皇太后。


▌垂帘听政前,胆识已初见端倪
一提起慈禧太后,我们就很容易想起慈禧太后她是个投降派,她是个卖国贼,我们大家记忆里知道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慈禧太后当权时候订下来的,比如说最有名的《马关条约》,然后是《辛丑条约》,这两个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卖国的条约,都是严重损害中国国家主权的条约,因此我们很自然会想起西太后是卖国贼。
但是,西太后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一开始在186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二十年,当时有一次英法联军,从天津外面的大沽口登陆,然后打到通州,打到北京。在英法联军进攻中国,侵略中国的时候,据可靠的历史记载,慈禧太后是反对清朝跟英法两个侵略者谈和的。

因为英法两个侵略者打到了北京,而且把圆明园烧了,那么当时朝廷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跟英国和法国谈判讲和,另一派主张跟英法两个侵略者要继续战斗下去。西太后在这个时候,她是反对跟英国和法国谈判,反对讲和,而且认为讲和是耻辱。
另外,由于英法联军打到了北京附近,咸丰皇帝在北京就呆不下去了,那么咸丰就跑到热河,就是我们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避暑山庄。在皇帝要逃的时候,要离开北京,离开紫禁城,要往热河的避暑山庄逃的时候,慈禧站出来,她劝阻皇帝不离开北京,她说如果皇帝留在北京,这个形势就可以镇得住。她说如果皇帝您跑了,那么这个形势就乱了,北京就有可能受到洋人的践踏。
所以,从这两件事情来看,慈禧太后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投降派,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卖国贼,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打到北京的时候,慈禧是主张抵抗的。
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后病死,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掌握了最高权力。

▲清代画家冷牧画中的避暑山庄



▌多面慈禧:善于权谋,也懂发展


慈禧太后这个人是个阴谋家,善于搞宫廷政变,善于夺取权力。


那么慈禧太后这个人,她一辈子有没有做过几件好事呢?做过,她做过什么好事呢?就是她支持洋务运动,特别是支持成立天文算学馆,算学就是数学。研究天文、研究数学,这个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普通而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要让中国人来学天文,学数学,而且还不是让小孩来学,让清朝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翰林院的人,让五品以上的官员来学,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事情。


因此呢,就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在这个情况下,慈禧太后站出来用口头、用书面的形式,下发了十道谕旨,用皇帝的名义发了十道谕旨,讲什么呢?说天文和算学是读书人、儒者所当知,不能够把它看成是一种技巧,而且说,这件事情不能再犹豫了,投考人员要认真考试,要送到馆里来学习。


所以正是由于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天文算学馆开馆了,一批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批中国的官吏送到同文馆里去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的知识的教育。


▲跟洋人学外语的晚清知识分子


慈禧还支持洋务运动。多年以来我们对洋务运动在很长时期里边是采取批判态度,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军事的现代化,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洋务运动对外是投降帝国主义的。今天看来,过去的这些看法不完全正确。


洋务运动目的是发展军火工业,建立兵工厂,建立轮船制造厂,当然有军事现代化的目的,但是,军事的现代化,它会推动中国各方面,工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在军事工业发展的同时,民用工业发展起来了,新式学堂建立了,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了自己的留学生,民用工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因此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是有推进作用的,因此,我们说支持开办天文算学馆,支持洋务运动,应该承认是西太后做了一件好事情。


▲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工业化的开端


西太后垂帘听政时,是她的儿子同治皇帝继位,同治皇帝是个短命皇帝,而且没有留下后代。所以呢,在西太后的主持下,将另外一个皇族,叫载恬过继给咸丰皇帝,继承了帝位,就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长大后,要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要搞改革,这就是引发出了历史上很有名的戊戌变法,今天我所讲的主要是讲西太后对戊戌变法她是一个什么态度。


▌戊戌变法中慈禧的真实想法
西太后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光绪皇帝在变法开始的时候,曾经颁布一个诏书,这份诏书叫《明定国事诏》。光绪皇帝企图通过这个《明定国事诏》,把变法,把改革确定为国家的根本政策。大家可能不知道,光绪皇帝颁布这份诏书的时候,是请示过西太后的,西太后不仅表示同意,而且西太后表现得相当激进,西太后讲什么呢?核心是六个字:
"今宜专讲西学"。
西太后讲,说皇帝你不要变法嘛,很好啊!你们看看西太后怎么讲的,她说"今宜专讲西学",很彻底呀!很进步呀!进步到连光绪皇帝的老师,连变法的一个主要的支持者,翁同龢他都觉得受不了。
光绪皇帝自己是不会去起草文件的,光绪皇帝把起草这个变法文件的任务,交给了他的老师翁同龢,而且把慈禧太后的思想"今宜专讲西学"告诉了翁同龢,翁同龢觉得西太后走得太远了,所以后来在诏书里还改了一下,叫"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基,同时又需要博采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什么意思?就是翁同龢在西太后的意见上,他做了一点折衷,做了一点调和。他说我们首先要把中国的古代圣人的学问要作为国家的基础,同时呢,把西方学问里边对我们有用的那部分东西,我们要学过来。

▲翁同龢(1830-1904),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所以从这个例子来说,西太后她是赞成变法的,而且是主张学西方的,有些变法的内容西太后是支持的。
例如当时维新派主张要废八股文,顽固派就坚决表示八股文不能废,双方在皇帝面前发生争论,争论得很厉害,怎么办?请示老佛爷。那么光绪皇帝从紫禁城跑到颐和园向老佛爷请示,老佛爷是什么意见啊?老佛爷说八股文应该废!由于老佛爷都表示八股文应该废,所以维新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废八股文。
西太后在一开始对变法是允许的,在某些问题上是支持的,但是西太后的变法有一个底线,有一条不能够超越的界限。这个界限是什么?就是不能够损害西太后本人的权力,不能够损害满洲贵族的利益,步子不能走得太快,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能够涉及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而恰恰维新派的改革和西太后本人的权力、和满洲贵族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所以正是在这个情况底下,西太后决心镇压。那么把谭嗣同他们,六君子送到了菜市口,把他们杀了,把维新变法全部否定了,所以,就是西太后认为只要你的改革触及到了西太后本人的权利,触及满洲贵族的利益,那她是不能容忍的。
▲“戊戌六君子”之死


▌老佛爷的“ 小算盘”,变成了世界笑话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西太后非常仇恨光绪皇帝,想把他废掉。但是呢,受到各国驻华使节的反对,在西太后镇压维新派的中间,英国和日本出面保护了维新派的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因此西太后非常仇恨洋人。
1900年,华北地区发生了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西太后觉得义和团可以利用,因此下令向八个国家宣战,首先是进攻北京的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向八个国家宣战。
西太后的宣战诏书是写得非常慷慨激昂,里面有这样的话,"与其苟且图存,遗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中国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剪彼凶焰,张国之威"。什么意思?西太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爱国者,说我们今天受洋鬼子欺负,与其我们马马虎虎地活着,还不如我们跟洋鬼子来决一决雌雄,看看谁打得过谁?说我们中国呢,就土地来说,我们有二十多个省。就老百姓来说,我们有四百多兆。说要打败洋鬼子这个是不难的事情,所以西太后就下令向八个国家宣战。


西太后这个做法是愚蠢的,腐朽的清王朝它怎么可能是八个列强的对手呢?义和团的血肉之躯,它怎么可能跟洋人的洋枪洋炮来相抵抗呢?这一打,八个国家打到北京,西太后从北京匆匆忙忙带着光绪皇帝逃到西安。
这一次战争的结果,是订立了一个《辛丑条约》,这个条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赔款四亿五千万两。这个四亿五千万两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中国是四亿五千万人,就是每一个人要赔一两银子。第二点,就是要允许外国的军队驻扎在北京和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促西逃,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可能不对慈禧太后的思想发生影响,因此到了1901年慈禧太后就在西安用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要实行变法。

仅仅三年时间,1898年慈禧太后用屠刀镇压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领导的改革运动,三年以后,慈禧太后又不得不宣布要进行变法。这个变法我们在历史上称为新政,就是新的政治,它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个是编练新军,第二件事情,是废科举兴学堂,第三个内容就是奖励实业,第四个方面,是进行法制改革。但新政改革不彻底。
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的十月廿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太后命令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那么溥仪当时是多大呢?溥仪当时是三岁,那么西太后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太后为什么这么做?她还想故伎重演,还想继续垂帘听政,继续当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那么,慈禧太后让溥仪的父亲载沣做监国摄政王,慈禧她命令说,"以后所有的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尽管光绪皇帝死了,你载沣当监国摄政王了,但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要按照我的训示,都要按照我的意思来做,所以就是到了这个时候,西太后她紧紧地抓住权力不放,西太后她自己没有想到,隔了一天,她自己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简单讲一讲,西太后是一个什么人?
我想,如果简单说来,慈禧她是个权力迷,她一生善于抓权、夺权、集权,她是一个善于搞宫廷政变的一个专家。在她统治中国的47年里边,她有三大罪过:第一大罪过是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大罪过是镇压了戊戌变法,将谭嗣同等几个爱国的改革家,送上了断头台,她的第三个罪过,是在她当权期间,订立了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是《马关条约》,一个是《辛丑和约》。这个三大罪过,就让慈禧太后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然,在这个同时她也做过某些好事,主要的是两件,一件是支持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洋务运动,另外一件是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性质的新政。这个是慈禧太后一生做的两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有益的好事。
宋代的词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有两句词,叫"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说得是江水浩浩荡荡,向东奔向大海,那是青山挡不住的。
慈禧太后想为清王朝建立万年基业,建立永久的统治,始而镇压改革,后来她进行了某些自我改革,但是呢,她的改革不到位,她的目的仍然在于集权于满洲贵族,所以,在慈禧太后死后的三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

历史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是我们研究了慈禧太后的一生以后所应该得出的结论。


慈禧是个悲剧性人物,但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 
 
从几次夺权斗争的情况看,慈禧颇为果敢机敏。但从国家和历史发展的全局看,她又非常愚蠢。慈禧随潮流摇摆,没有主动驾驭全局。她的心思主要用在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尊荣上去了。
 
然而,大变革的年代,作为帝国掌舵者的慈禧,必须要有观念和知识的大更新,要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文化羁绊、并有足够胆识的人物去开拓未来。遗憾的是,她没有成为这样的人物。
 
理解慈禧,是洞察晚清大变局最重要的入口,对于她的种种行为,我们绝不能用“好坏”“对错”“进步保守”等二元思维来理解。而是要去除一些主观因素,深入到清末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这样才能理解真实的晚清。

要读懂慈禧,理解晚清,首推高阳先生的《慈禧全传》,这堪称一部奇书——

 
◎作者打小就是钻在大清肚子里的蛔虫
 
高阳先生,他的高祖、叔祖都是清朝高官,《慈禧全传》里的军机大臣就是他叔祖。可以说他打小就是钻在大清肚子里的蛔虫,对里面的道道儿,门儿清。

高阳先生是一位学者型+才子型的罕见作家,华语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据说为了写这部书,高阳先生曾看过几麻袋从北京运到台湾的宫廷密档。而其人,文笔史识皆称练达,细节充满文学想象,完全是中文的力与美。

◎给近代史一个完全翻转的视角

传统的近代史叙述方式很简单——是从外到内的,就是几十年来外国人不断地欺负我们,或者站在今天回顾清政府如何的腐败无能。

而《慈禧全传》是一套从内到外的书,高阳先生因为家世和对晚清历史深刻体认,有能力回到当时的那个清朝政府的决策的内部,去体察他们的人情和社交关系,从而给我们看近代史一个完全翻转的视角。

所以,这套书写的不是慈禧本人,它被誉为“晚清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官场黑幕、权力角逐、社会百态……全景展现。
 
◎极强的历史代入感

高阳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要改变人们看历史的格局。即,不是以善恶忠奸定是非,而是从普通人的人情世故出发,看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权力位置、人情关系中会做什么决策。

因此,这本书的历史代入感很强,书中对人物事件的观点独具特色,读来会让人体会一种关于历史的意识与智慧。

推荐这套书的名家作者可以列一长串:
 
金庸:高阳是一流的历史小说家。
 
倪匡:他每一本历史小说都极好看。
 
张爱玲:“闻所未闻”。(一直追着报纸看本书连载)

羽戈:我读中国近代史,大爱高阳先生的小说。《慈禧全传》,知人论世鞭辟入里、洞幽烛微,有时完全可作信史来读。
 
史航:台湾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是我最迷恋最钦仰的。在高阳笔下,河山大好,人心难测,万事古难全。
 
张大春:高阳就是中国历史小说作家中那座“顶峰上的顶峰”,以至于出版家霍宝珍曾对他做出过一个尽人皆知的断语——中国大陆有十亿人口,也没有出过一个高阳。
 
罗振宇:我自己受这套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它给我留下了两样东西:首先,我建立了历史感,也就是在格局中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当年没读过这套书,也许今天就不会有《罗辑思维》这个节目了;第二,《慈禧全传》精彩的是写各种人的心态和算计,你等于是站在古人的身边,在历史现场中看他们做各种选择。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高阳《慈禧全传》,本书大陆版,未做任何删减。原价398,先知书店仅售298,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包括《高阳说诗》《高阳说红楼》《高阳说曹雪芹》3本高阳“遗珠之作”在内的“高阳精选作品集”。)


▍延伸阅读

《慈禧全传》:十几亿人也写不出的天才之作

羽戈:他人的历史小说是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是历史

“三个世代”传灯人:举学灯,穿长夜,自光明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人类绝大多数的灾难,恰恰是自以为最聪明的群体造成的

张鸣:以史为鉴是句美丽的空话

一书跨两代:在思想断层节点处打开重大缺口

笔笔见血,无情地把我们赶出了几千年的精神温室

被误解的佛教:佛的一生,一点儿也不「佛系」

方向错了,读书也可能是有害的

我不怕死,我只是害怕死亡的过程

从“海棠叶”到“大公鸡”:被遗忘的金丹道事件

邓小平是如何看待中俄(苏)关系的

陈丹青|真话之所以惊人,是因为人们听惯了假话

秦晖:什么是现代意义的大国?

“人不能把世界让给他所鄙视的人”:安·兰德影响世界的几句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