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人们为什么对恶人怕且敬,对善人欺且谑?
张鸣,男,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主任。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信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好像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则寓言故事,说是在一条沟渠旁边,有座小庙,庙里的神像都是木头的。一日,一人过沟,为了方便,居然把神像搬下,横在沟上踏着过去了。
不久,又来一人,见状大惊,连呼:罪过,罪过,连忙把神像扶起,擦拭干净,复归原位,还拜了几拜,方才离去。
庙里的鬼卒对主神说,大王,你一定要惩罚前边的那个人。大王说,要罚就罚后边的这个。鬼卒不解。大王道:前面的那个都不信了,怎么罚他?
社会的现实似乎也跟这个“大王”一样,人们总是惩罚那些对他好的人。跌倒的老人,每每反诬扶起他的人,被肇事车撞伤的,最后往往反咬那些救他送他到医院的人。
公交车上抓小偷的见义勇为者,到了警察那里,被偷的事主,却往往不作证。希望工程一对一的捐助者,常常被没完没了甚至没有道理的索要缠个半死,如果你把家庭住址联系方式都给了人家,那么最后往往不得不搬家换电话了事。
不仅社会上如此,家里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家有几个儿女的,长大以后,真正对老人好的,却往往落不下个好儿,“养命儿子不孝顺”,是句古谚,也是真理,老人埋怨最多的恰是那个给老人养老送终的儿子或者女儿。
说起来,人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希望自己碰到的都是善意,净是帮助。无论是家人也好,朋友也好,外面的陌生人也罢,大家都希望碰上好人。
如果某一天,出门碰上了笑脸,被别人帮了一把,无疑都会对自己说,今天运气真好。
反过来,除了某些受虐狂之外,没有人希望别人对自己不好,如果摊上恶言恶语,甚至阴谋算计,都是令人不快甚至难受的霉运。
可是说起来也怪,在社会现实中,我们自己的行为意向,却并不鼓励那些对自己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你好,一次两次可能还会道声谢谢,时间长了,就不知不觉认为是应该的。
如果一旦某一天人家对你不那么好了,你甚至可能为此勃然大怒,好像人家一直都欠你似的。
有的时候,有的人对于对自己好的人,当面也许还能说声谢谢,一转身就会嘲笑人家傻,憨,冤大头。
鲁迅先生说过,咱们这里的人对于恶神,比如动不动就放火的火神,往往尊敬有加,供着敬着,对于那些老实八交的神,比如灶王爷,则能欺负就欺负。
其实我们对人也是这样,对恶人怕且敬,对善人欺且谑。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日本,那里有对咱们同胞不友好的右翼,也有对咱们同胞始终友善,并施以援手的好人,然而,却偏偏有人抢劫了一直热心帮助咱们的人。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像我说的那样,但是这种不鼓励好人好事的行为,却普遍存在着,很多人,都在某一时,某一地,有过类似的想法或者做过这样的事。
一个我教过的学生在临毕业的时候对我讲,说我们这些学生,从来不想着对那些好老师好,因为这些老师是好人,即使我们不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对我们好,我们只讨好那些 恶 老 师。
也许,我们这里的人太理性了,太精于计算了。昧心咬救者的被撞人,怕的是肇事者万一找不到,医疗费没有着落;被偷的人不肯举证,是担心小偷报复;被捐助者死缠捐助人,是因为他们可能只有这一根稻草可抓。
至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善待好人,是因为我们从心底里认为,这些人不对他们好,他们也会这么好,而自己的“感情投资”,应该放到更值得的地方去。
在很多更为精明人的眼里,希望别人对自己好是一回事,自己报偿不报偿这种好则是另一回事。
他们在希望别人的,是傻一点,更傻一点,而对自己好,往往就是这种傻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对自己,则希望精一点,再精一点,不仅希望自己天生精明过人,而且还要刻苦学习。
中国的四大名著,要论文学价值,《三国演义》最差,但除了某些纯情少女之外,真正受欢迎的,恰是《三国演义》,因为里面有太多的谋略,太多的算计。
同样,《孙子兵法》这样的书,真正用在战争上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这一点,李零先生有考据),但是大家却不约而同地把它用在官 场 角 斗,商 场 厮 杀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孙子兵法》还不够,大家更喜欢的是阴谋大全《三十六计》,欣赏笑里藏刀、借刀杀人,桃代李僵,甚至美人计的境界。
我们不知感恩,却谙熟阴谋,将别人的善意和帮助,也放在智慧和愚蠢的二元格局里评判,在暗中嘲笑别人傻的同时,炫耀着自己精明。
殊不知我们的精明,往往只体现在自己鼻子底下几寸的地方,不知道自己的精明的算计,实际上在长远来看其实是损害了自己,而且损的非常彻底。
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们丧失了让自己过得更好的能力,仅仅满足于在戕害周围人的过程中分润一点余沥。醒醒吧,同胞们!
这几年,张鸣老师明显露面少了,却打趣说,“没有判刑,却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已经有好几年了,我的书一本也出不了,新书不能出,再版没有戏,到了版署,就泥牛入海。连已经出的书,各个出版社也不敢加印。”
这本《历史的坏脾气》断货多年,集结了一位脾气倔强、正直敢言的历史学者对历史和现实不合时宜的思考,读起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在当下,更显珍贵。
正如张鸣老师自己所说,“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所观察到的历史颠倒过来看,非要把漂亮孔雀后面的屁股示人。总而言之,一肚皮不合时宜。”
陈丹青说:能不能找到真历史?张鸣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事在当时不是这样的。
易中天说:张鸣的书是我一向喜欢的——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
张鸣说史,睿智、明白,让人眼前一亮。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多次断货,所剩无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