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现代性价值,是他心底的“压舱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作为清代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绝对绕不开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横跨思想、政治、教育、史学、文学等等领域,在开启民智,推动共和,甚至个人品德上,远超他的老师康有为。


但对于他的思想局限性及其根源,鲜有一语中的者,直到读到《1840年以来的中国》引言中这一段:


王人博老师说:“梁启超以最大的胸襟气度,在近代中国的各方之间奔走斡旋。可是,历史的震荡,远远超过了梁启超胸襟的幅度。作为知识分子,梁启超可谓功德圆满,可是这位功德圆满者的失败也提示我们,中国的现代性转型,真的很难。”


他与袁项城的恩恩怨怨,是为典型。


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梁启超看来,是由于袁的首鼠两端,向慈禧告密导致的,他对袁,可谓恨之入骨。


然而,辛亥革命后,袁即将就任大总统,梁启超便面临两难抉择,是否支持他?


此刻,梁启超善于妥协与务实的精神便表现出来了,他认为,袁拥有强大的政治威望,有丰富的治国经验,是推动历史转型的最佳人选,于是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公开信,愿意辅佐他。


于是,袁梁二人进入蜜月期。


正如王人博老师所说:“梁启超长袖善舞、随机应变,但他绝不陶醉于权谋,他的政治手腕,都是为了实现现代性价值。这样一个政治理想,从来都是他内心最底层的压舱石。”


▲1919年梁启超(前排中)赴欧洲考察留影

但是,随后1915年袁的洪宪梦,就触动了梁启超心中“现代性价值”这条红线。他先是公开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文章与袁决裂。


一石激起千层浪,梁启超的文章获得了全国的响应,不久,他的学生发动护国战争,最终,袁郁郁而终。


然而,现代性原则的胜利,不一定就等于现代性的胜利。梁启超坚持的现代性原则胜利了,但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却更曲折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内乱不止,动荡不安。


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尽管他的个人野心葬送了历史功绩,自作孽不可活。但是梁启超一介书生,根本无法稳定之后的乱局,时局竟然就此急转直下,陷入军阀混战。


应当注意的是,当梁启超希望大家学习西方的时候,他更多的是为中国找出一个可以效法的目标;当他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表达愤怒地时候,只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现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崇洋主义”。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更多地源于历史上对自己正确的东西的背离,而不是根上的坏死......


梁启超引述中国古典,并不是为了让读者支持他的新民计划,而是提醒读者,在成为新民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对中国圣人君子的效仿。(《1840年以来的中国》P12)


在王人博老师看来,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无一例外地导向了一个范式——被外力拖入现代化进程的中国,一切思考都必须转换成“救亡图存”“国家富强”的命题才正确。


然而,现代化的逻辑不会因动机而改变。这只“看不见的手”,紧紧地扼住了中国近代史以来几乎所有风云人物的思想脉搏。


身处历史变局中的我们,如何才能认清现代化的逻辑和真问题,在前行中卸下历史的桎梏和包袱?


为此,诚挚推荐阅读王人博著作《1840年以来的中国》。这本书是作者的担当,是一本融史学家的洞察、法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智慧于一体的书。


本书从“大变局”开始反思,以宪治为线索,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真问题,一直讲到1982年。可以说抓牛就抓牛鼻子,而且写得在同类型书中是少有的扎实。


一部真正的好书,其表现力更是具有时代的穿透力的,作者所想表达的不仅仅只是那一时期的事情,还有些“明天的事”。关心中国现状与未来,想用一种新视角重新理解历史的人,本书不应错过。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王人博 《1840年以来的中国》(含签名版),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中国近代史被忽视的四个视角”,跳出主流叙事窠臼,从四个被忽视的视角揭开近代史的真相:



▍延伸阅读

“其口碑之好,没有几个人可以比肩”

你有你的规矩,世界另有规矩

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世界上没有奇迹,只有常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然很好,但它不应该是唯一的答案

“王袍加身”的诱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退场

阿城:很多人在思想上,还不属于现代

读懂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关键视角

周其仁:出错不可免,问题是纠错能力强不强

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

那个曾经试图叫醒“装睡的人”的人,现在要来带领我们走上一条不断醒来的旅程

张爱玲 :人类天生爱管闲事

叔本华:庸人的本质

项飙|大学老师,一个不讲职业道德的群体

张鸣:监察御史为何治不了腐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