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维迎:优秀的人都去分配财富,不如优秀的人都去创造财富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张维迎觉得有点孤独了。时代的思潮剧烈变化,张维迎坚持了几十年的观念,鲜少得到回应,他没动摇过,只是觉得遗憾。但在过去几年,张维迎细微地发现,年轻人所持的立场开始向他靠近,“我感到很开心” 。
张维迎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位置退下来,已经有十三年了,身边的争议少了很多。这反而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想法,他也对自己此前的观点做了一些修订和进一步的推进。
“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经济”是理解张维迎观点的关键词,在现在的他看来,市场经济不太能让人大富大贵,只是能让普通人有活得不错的可能性, 但这也弥足珍贵。
张维迎越来越觉得市场经济真正的意义,就是让最具创造力的、最雄心勃勃的人,“只能给我们人类干好事儿,不能干坏事”。张维迎站在了经济学的立学之本——理性人假说的对立面,“我对人性是失望的,”市场经济在张维迎看来提供了一种约束人性的机制,“我们管不了自己的,那就交给市场经济来管。” 


张维迎已经过了 60 岁生日,到了 50 岁,他突然觉得自己“知天命”了,想清楚了自己,几十年在做什么,未来应该做什么,算是给了自己一个清楚的交待。在张维迎看来,他这些年在做的事情就是试图改变公众的观念,事实上,他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是之前没有自觉的意识”。现在,在他看来,自己至少要做到不要装,对于早已经功成身就的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必须要摆出来的姿态了。
这么看来,张维迎越来越自由了。

以下是《WSJ.》与张维迎的对话(节选):
《WSJ.》:你在如何理解市场经济,它对一个良性社会而言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传统的理解中,它有资源分配的重要作用,这种观念是否需要更新?
 张维迎 :我对人性本身没有那么乐观,所以我才特别希望有一种体制能够弥补人性不好的一面,可以迫使人必须纠错。我现在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跟过去的我也不一样。过去我们提到市场经济,总是在说资源配置,但这是错的。我觉得市场经济真正的意义,就是让最具创造力的、最雄心勃勃的人,只能给我们人类干好事,不能干坏事。
举一个例子,在市场经济中,马斯克只能给我们干好事,他干不了坏事,为什么干不了?如果一旦他干坏事,那客户就不接受,投资人不接受,他就完蛋了。他说要送人到火星上去,假如上去后人都死了,下面就没人报名了。我们知道我们约束不了自己, 只能依靠体制,这个体制就是市场经济。

《WSJ.》:目前来看,似乎对于资本的批判有所退潮。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996 真的成了一些人口中的“福报”,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转向?
 张维迎 :我不断地跟大家说,老板比员工还要辛苦,这是一个基本现象,他的工作时间比员工都要长。
之前我在一个采访里注意到,有一个私人老板,做了一个工厂,后来把这个工厂卖给了另外一个老板,但是新的老板还让他继续管这个工厂。记者就问他:你卖了自己创办的工厂以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我原来一到月底就发愁,要找钱给人家发工资。现在呢,我越到月底就越开心,我去领钱。”
雇主和雇员在一个企业中承担的责任是完全不对称的,但是我们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之前也有不少人觉得老板是在剥削我们。这几年似乎舆论有了一些变化,不少企业都倒闭了,员工没工作了。所以现在大家都希望老板别辞职,老板一辞职,员工就没饭吃了。
《WSJ.》:有一种说法认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似乎经济都走到了一个下行区间,你觉得信心或者预期,在当下的经济发展中意味着什么?我们怎么才能恢复信心?
 张维迎 :人类有时候不会特别担心眼前的障碍,更担心长远的期待是什么样的。我举个例子,一个人要走 100 里路,下午 5 点出发,他会越走越害怕。为什么呢?因为越走天越黑。
但如果是早晨 5 点出发,虽然天还是黑的,但是他不会害怕,为什么?因为越走天越亮。下午 5 点开始走,越走越暗,大家一定是越来越没信心。大家看的是长远的路,而不是眼前有没有障碍。
回到微观层面,要让大家有信心,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有自主性,我的命运我自己掌握。我可能选择了一个方向,我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后果全都是由我的行为决定的,那我就有信心。
比如说参加高考,我们可能没考到一个好学校,但是我们不怪谁,这就类似于我的命运我掌握。假如考完以后,能不能上大学、要去哪个大学,不是由分数决定的,而是由另外一个人根据偏好或者完全通过抓阄决定的,那我们就不会有这个信心了,也就不会去努力了。
真正的信心来自一种感觉,那就是我的命运我自己能不能掌握。要真正让大家有信心,从概率上讲至少要让大家觉得我可以改变自己。如果在概率上讲我都没办法改变自己,那我努力有什么用?怎么能有信心呢?
回到企业家,也是这样。企业家都是有冒险精神的,没有一个企业家认为做生意一定能赚钱,他只是对能赚钱充满信心。但是,如果能不能赚钱或者能不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与自己的努力有关,他就会拼命去努力。
我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就会有信心。不是说不会失败,而是说即使失败,我也失败得心服口服。失败以后还会再来,总结经验继续来。如果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和我的努力没多大关系,是被别人操纵的,失败了就不会再来。

《WSJ.》:目前很多年轻人面临很大的生活压力,无论是就业还是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阶层跃升也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北大这样的学校来说,似乎成为贫困人家的孩子无法企及的地方,“寒门难出贵子”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但已经存在的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
 张维迎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我们的阶层跨越还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确实感觉到近年来社会出现了固化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真出现的话,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但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还不那么悲观。
你问到这里,我想起 2021 年上通选课的时候,班上有三百来人,其中也有清华、人大的学生,我做过一个调查:90% 多的学生来自城市,不到 10% 来自农村。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情况很严重,但当问他们父母的出身时,我发现 80% 以上学生的父母是从农村来的。所以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北大学生哪里来?农门二级跳》,第一级跳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第二级跳是下一代进入北大。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流动还是很大的 ,但农村人要直接考进北大当然还是很难,因为农村的教育水平还是比不上城市。但一旦进城后,出身农村的家长对下一代的学习也抓得很紧,所以他们的下一代就有较高的可能性进入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的机会。我的调查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高考的问题很多,但是高考目前在我们中国仍然是最为公平的事。我没机会上北大,高考时我就知道我肯定上不了北大,但是最后我来北大当老师了,这也挺好。
回到企业家,我们了解的那些有名的企业家或者富豪榜上的人很多都是出身贫寒的。我还专门去查过,马化腾、马云都是非常一般的出身,很多富豪本身就是农民,没机会上大学。
这就是我自己为什么拥护市场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能带来高度的垂直流动,靠人的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到市场当中去拼搏。我特别喜欢熊彼特说的一段话:市场经济下的富人俱乐部就像一个高级酒店,总是住满了客人,但住客的名字是不断变化的,有人退出,有人进来,这种流动就是检验一个社会是否健康的很重要的指标。
我目前观察的情况还是不那么悲观,为什么我特别珍惜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只有在市场经济下,普通人才有希望出人头地,如果不在市场经济下,普通人是没有希望的。

《WSJ.》:企业家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是舶来品吗?对于中国来说,有自发性的企业家精神基因吗?
 张维迎 :我们中有一种人总是不安分的, 他们想做事、想做别人不愿意做或者做不了的事,他们有一种冲动,敢冒险,也愿意面对失败。这种人从古到今就有,我们人类最早是从非洲出来的,但是哪些人会离开非洲?就是有企业家精神的那些人。
但我们一般讲的企业家精神,更多地还是商业方面的。因为对人来说,商业活动有挑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高。但是在中国的传统中,这一类人慢慢都被科举制度“修理”了。科举制度把所有的诱惑都放在了官场上,古代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都去官场了。所以我们古代的政府就聚集了一批很优秀的人,他们都是有能力的人。
但对于社会来说,这就是一个损失,因为政府是分配财富的机制,不是创造财富的地方。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去做企业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这就是古代中国跟近现代西方不一样的地方。
举一个英国的例子,一些很有才能的人,他们不认可英国国教,包括一些清教徒。但是他们仍然有一种商业冲动,要去做企业家,当这些人从事工商业活动,他们就更具有创造力。
中国 2000 年历史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优秀的人开始做企业了。但是我们这种文化仍然很脆弱,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
我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想做的一个事,就是改变人的观念,包括公众对商业的观念、对企业家的观念,包括我讲的观念现代化——“十大观念转变”。
我还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做院长的时候,考公务员的学生很少。现在的学生都争着抢着去考公务员。优秀的人都去分配财富,不如优秀的人都去创造财富。

在越来越多的政治正确面前,张维迎这样的经济学家越来越稀有,以简明的经济学逻辑,让我们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在诸多经济学家投奔政治的道路上,张维迎老师仍然坚持做一个真正说实话的教育家,站在自由的经济思想之上,孜孜不倦地普及经济常识。
他提出的“用市场逻辑战胜强盗逻辑” 、“理念和领导力决定中国未来”、“自由是一种责任”、“中国需要制度型企业家”等理念,其影响力早已超越经济学界,开启了无数人的思想启蒙之旅。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张维迎老师沿着米塞斯、哈耶克等先知的思想轨迹,通过一本一本著作,推广自由市场的理念和常识,扭转人们的错误观念,保卫我们的财富与自由。
在过去40年,我们从贫困潦倒,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疑得益于“市场”的力量。在“市场”被污染、污名化,甚至遭遇前所未有危机的当下,是否真正理解“市场”的力量,既关乎我们的财富,更关乎我们未来的命运。
为此,诚挚推荐“张维迎作品集”。作为学界少有的同时被内外学界称赞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老师的作品有着思想的超前性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却搜集不易——有些不断地被修订、再版,有些却因种种原因,常常断货,甚至绝版。先知书店深知张老师作品的价值,集齐张老师重要作品。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包括张维迎最新力作《回望》《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延伸阅读

张维迎:中国经济未来能够保持3%的真实增长就挺好

张维迎|胆子大,讲真话!

刀尔登:如果连喝酒这点快乐都要反对,未免太扫兴了

治史不搞立场先行,不做道德判断,他做到了

社会最大的敌人并不是精明的坏人,而是数量众多、缺乏智慧的“好人”

穿越历史的三峡: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五个人

墓碑与文明:比人类尸骨更为坚硬的,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

张鸣:弱者必须反抗,这个世界施加你身上的恶才会减少

野夫:“钓术”,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孔乙己的“魔咒”:中国式文人的困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