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尽的苦难和血泪,一部每读一次哭一次的书
这是一部让许多人泪流满面的书,据说,俞敏洪看完本书痛哭流涕。本书出版后,作者收到数百封来信,几位来信读者已经90多岁,他们老泪纵横追忆当年往事,那虽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令人怀念的有骨气的时代。
它就是在台湾出版后好评如潮,三联书店引进后,又在大陆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巨流河》。
●从东北到台湾,埋藏一个世纪的两岸悲伤
对大陆读者来说,《巨流河》是一种极为少有的阅读体验,因为大陆少有人这样讲历史。作者以女性的亲历者角度,从东北家乡的巨流河畔开始,历经九一八开启的十四年抗战,在日军炮火中辗转大半个中国;又在国共内战的硝烟中,从大陆漂流到台湾的哑口海。
表面上,它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作者用记录自己一生的文字,细细咀嚼着那个时代。实际上,它还包含两个更大的主题:中国近代史上的国破山河在,和二战后台湾的经济起飞。作者用最细腻的文字,记述着一个最悲壮的时代,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历史变迁,和埋藏其中的国人苦难、悲伤,及风骨。
● 渡不过的母亲河,回不去的生身地
本书作者齐邦媛,192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她,仍念念不忘家乡的巨流河,对于她来说,这是一条渡不过的母亲河,回不去的生身地。
一九四七年,从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的齐邦媛来到台湾,做台湾大学英文助教。爸爸给她买的是来回双程票,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从一个23岁的妙龄少女,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她在台湾的事业是成功的,在台湾文学和教育界,她是最受敬重的一位老前辈,弟子多称其为“齐先生”。但六十多年来,齐先生念念不忘当年事: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二十九军浴血守华北,保卫武汉时的民心觉醒,与飞虎队队员张大飞的书信以及在落雨的黄昏中拥抱,只不过那一面竟是永别,情窦初开还未放,他便在与日军的遭遇中牺牲......
这些瞬间,集成了那个让齐先生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在武汉上大学时的齐邦媛
● 写尽苦难的血泪,一部迟来六十年的书
六十多年后,齐先生在80岁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了这部自传性的回忆录《巨流河》。名为自传,实则是为时代立传,齐先生以个人的丰沛感受,填补了很多历史作品的空白。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时代:纨绔子弟张学良,举国的艰难抗日,传奇的飞虎队,美国的及时宣战,台湾战后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治理…
单看目录,从九一八到台湾改革的1970年代,从故乡巨流河到台湾哑口海,书中很多回忆,都和教科书建立的认知不一样,很多问题,似乎都可在这里找到答案:建国之前;建国之后;台湾大陆一脉相承,却又格局迥异;台湾继承了民国之风,大陆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著名学者王德威在本书后记中说,这本书“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这是一部埋葬巨大悲伤的书,也是一部寻找遗失风骨的书。本书平装版豆瓣超3万读者评价,已经断货多年。本次精装版由三联书店再版,其中过程殊为不易。店长荐书诚挚推荐本书,再版精装版库存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托尔斯泰逝世113周年 | 一场壮丽的赴死——托尔斯泰出走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