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对“南海I号”古船舱壁信息的解析
对“南海I号”古船舱壁信息的解析
作者:蔡薇 王科力 席龙飞
曾青松 李铖 赵汝畅
摘要
Abstract
我国“南海Ⅰ号”的出水发掘与保护是一次多学科协同的实践,目前完整呈现的14道舱壁体现了独特的木挂锔连接、肋骨加强、局部双层舱壁板等船体构造与工艺信息。文章通过对各舱壁板构件的测绘、典型横剖面构件的信息分析,特别是与泉州宋船、新安船的挂锔连接方式进行比照,分析了“南海Ⅰ号”舱壁上的典型结构特点,从外板与舱壁连接的视角阐释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船舶结构的牢固性。
关键词:“南海Ⅰ号” 舱壁板 结构特点
一、“南海Ⅰ号”发掘
二、舱壁测绘
2015年开始全面发掘“南海Ⅰ号”,清理出上面凝结物、淤泥后,船体轮廓线得以呈现,并保持水下的船舶原型状态,即船体基本处于正置坐底的姿态。除了艏部与艉部部分轮廓线稍缺失外,其他可见的船型轮廓比较完整。“南海Ⅰ号”现场俯视扫面(图2-1),图中从左至右,分别判别为船艏和船艉。整条船的残长21.919米,最大残宽9.848米,其中中部两侧的船舷边散落着少量木板。
图2-1 “南海Ⅰ号”全景扫描图(左船艏;右船艉)(2019年12月)
根据现场测绘,可见的横舱壁有14道,其中14道均为水密舱壁,其间距从左至右分别为1.727米、1.828米、1.829米、1.279米、1.099米、1.107米、1.149米、1.123米、1.184米、1.680米、1.324米、1.369米、0.696米,将船体分隔为15个大的纵向舱室空间。 “南海Ⅰ号”横舱壁板主要部分保存完好,能够看出完整的结构形式,明确对应结构的功能。该船另一个特点是在多处大的货舱空间中设置了多道纵向隔舱板,这样又将各货舱分成了大小不一的横向舱室空间;在一些这样的横向舱室空间中,沿舱深方向又设置有铺板、木棍、木支柱等,将舱室又分割数个垂向舱室空间。(二)测绘各舱壁结构图根据扫描、现场测绘、后期辨析等工作,14道舱壁的橫剖面图如图2-2所示。(三)舱壁板构件基本信息从舱壁的测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掘出的全船14道舱壁,形态各异,每道舱壁结构构件各不相同,6号舱壁(桅座所在处)构件尺寸相比其他舱壁板构件要大,设有强横梁,显示了一个强框架木结构的特征。从船艏开始,除了1号舱壁,其他13道舱壁都设有木栓,其中2号、3号和6号木栓设置在船艏朝向船艉一面,其他舱壁上的木栓均设置在船艉朝向船艏一面(如图2-3),各舱壁上的木栓,数量不一,无明显规律分布,从保存完整的木栓来看,有的长度达1.5米,有的则较短,约为0.51米,另有一些可能在沉船以及海底船货挤压过程中,受力不均而折断的木栓;全船共有三道舱壁设有舱壁周边肋骨,它们分别是1号舱壁、6号舱壁和13号舱壁,肋骨的设置也是形态各异,其中1号舱壁在舱壁的两面均设置了周边肋骨,尺寸为2300×250× 120mm (长度×宽度×高度),和2800×250×120mm;6号舱壁肋骨设置于艉朝向,尺寸为4183×400 (0) ×120 (70) mm,13号舱壁肋骨设置于艏朝向,尺寸为3527×400 (265)×150mm;舱壁板厚度在8-12毫米范围内,但是这里有一个首次发现的特殊现象,即13号舱壁为双层舱壁板,其两层板厚分别为10毫米和5毫米;“南海Ⅰ号”的发掘,从船底至主甲板几乎完整地再现了宋代古船的舱壁构件,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三、典型舱壁中体现的船体结构特征和连接方式
(一) “南海Ⅰ号”舱壁上木栓(木挂锔)的大量应用“南海Ⅰ号”舱壁与船体外板连接是典型的木栓连接,目前尚未发现有铁锔钉联结。以6号舱壁为示例分析,6号舱壁是桅座所在处,如图3-1所示。从图3-2可以看到6号舱壁上的船体构件有从左舷至右舷的舱壁板8块,自下向上各舱壁板的宽度分别为818mm、300mm、300mm、300mm、260mm、300mm、230mm、340mm、350mm,厚度均为120mm,壁板长度随船型轮廓不一;此外6号舱壁上设有强横梁,具体尺寸8277(8277)×350×440mm;艏至艉方向舱壁侧设置有水平加强筋以及舱壁肋骨,具体构件尺寸4183×400 (0)×120 (70) mm。艉至艏方向舱壁侧设置有形状各异的17条挂锔和桅夹,木栓从360mm-1570mm长度不一。从6号舱壁横剖面图(图3-2)可见,“南海Ⅰ号”的木栓在舱壁上均匀分布,从保存完整的木栓来看,其长度各不相同。“南海Ⅰ号”外板是三层板,从船体局部破损处看出,木栓是从外板的第二层板开始向内钉接。这些尺度与数量惊人的木栓将三层船体外板、舱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四、宋元时代中国木帆船舱壁上的铁、木挂锔对比
从出土古船我们发现,中国古船采用挂锔技术使舱壁板与外板连成一体,则能使船体成为可抗拒变形一个刚性整体,挂锔根本的作用在于将外板拉紧并钉连在舱壁上,其做法是先在舱壁上挖出锔槽,然后在外板上挖出方孔,把锔钉打进外板的方孔中,并定位于舱壁的锔槽内。挂锔这种灵活实用的建造木船的工艺,在80年代仍在我国江河与沿海建造木船地区使用。从各出土的中国宋代古船比较来看,泉州发掘的宋代古船为铁挂锔形式,韩国出水保护复原的新安船与南海一号同为木锯钉形式,后两者的结构形式极为相似,其特征如下。(一)泉州宋代海船的铁挂锔结语
【作者简介】
作者蔡薇: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教授
王科力: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学院硕士研究生。
席龙飞: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教授。
曾青松: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李 铖: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学院实验师。
赵汝畅: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学院本科生。
原载《海交史研究》2022年第4期,注释从略。
凡在本刊发表论文,除非另有约定,视为作者同意本刊拥有文章的网络首发权。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2022年第4期编校人员
陈丽华、陈少丰、李静蓉、林仪
王丽明、肖彩雅、薛彦乔、张恩强
图文编辑:王绮蓉
审核:陈少丰
终审:林 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