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生:为什么要学会写简洁明快的短文
能短则短
」
有机会时,我经常请教各科专家,了解相关阅读调查,希望知道中小学生及各类读者对不同文体文本持续阅读的时间及文字长度是多少。很奇怪,阅读调查中往往没有这一项。我只了解中学生的大致情况,不一定准确。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阅读时,更喜精短的,有意味的,能启人深思的。当我们深入思考问题时,可能需要广泛系统地大量获取信息,“碎片阅读”就很难满足了。好在社会毕竟只有少部分专门家在思考大问题,因而“碎片”不妨碍一般人的阅读。
说到“碎”,除了阅读时间破碎,也因为阅读文本短小,或是阅读无法持续。我不认为这对人的阅读有太大的妨碍。中国社会把读书一事看得过大过重,阅读成为奢侈,人们家中甚至多有书屋书房,以前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在公共场合读书,现在可以看到人们随时随地拿着手机在看,——不管他在看的是什么,毕竟他在看,相当一部分人是在阅读,这也许比无所事事要有点益处。
现时所谓“碎片化阅读”,弊端其实并不在“碎片”,而在于多数人不能持续思考问题。短,不一定没有深度,几百个字也可能表达完整意思,也能优美隽永,愉悦并启示读者。报人赵超构办副刊,一再呼吁“短些、短些,再短些”,老舍则说“越短越难”,钟叔河先生编过《学其短》一书,收入的短文全是精华。这些主张,都体现了针对性。也许,在他们的时代,已经兴“长风”,也许有作者为多得稿费而把文章拉长,但不知“长”有时是在消磨读者的时间。我熟悉的几家报纸,有编发短文的传统——发稿费不论字数,论篇,两三千字三百元,四五百字也付三百元。总编说,稿费付得起,而版面金贵,名声金贵,读者的时间也宝贵,不敢败了读者的兴。
我发表过的最短“文章”,好像是155个字,是25年前某报的言论奖征文,我的话题好像是“说‘击鼓传花’与‘抢绣球’”,没想到评委会给我最高奖(奖金相当于当时两个月的工资)。我倒也并非惜字如金,只是觉得写155个字已经能把意思说清了。当时读者经常批评报纸评论“裹脚布”,评委会可能是想用这个办法引导作者挤干水分,端正文风。
我写了多年短文,从不在意人家说这是“报屁股”“豆腐干”,只在意有没有人愿意看。唐诗宋词,如发在报刊上,面积还没“豆腐干”大呢,“八大家”韩愈柳宗元好多文章根本达不到“800字以上”,照样让人读上千年。
先前人们受物质条件限制,连打电话也比较简洁——通话费可不低。现在通讯手段发达,常有电话公司“搞活动”“送话费”,让人多打电话、多说话,仿佛一下子慷慨地送给人们几百分钟生命,让大家免费说废话。没有电话的年代,最快捷的通讯方式是发电报。电报按字收费,每字三分钱。在多数职工每天工资只有一元多的情况下(农民没有“工资”),遇到急事,无论哀与乐,都不能不精简内容,用最少的字数把意思表达清楚,“父病速回”“已生母女平安”之类,有很多示范。电信局窗口好心的营业员都能给建议,代顾客省去几个字,真是热心啊。后来我读近代史资料,那些公务电报比老百姓的从容多了,盖有公款开支。但我也听说电文过长的不便。旧时战争期间军事密码电报,也受文牍主义影响,废话一堆(大概是为了存档后明确责任吧)。收到密码电报,有经验的参谋,会要求译电员从电文末尾倒译,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重要的军事指令往往在电文最后,遇上没有经验的司令和参谋长,形势和重要性之类的废话说上一通,最后才下达指令;而等到译电员按顺序从头到尾译下来,要不后路已断,束手待毙,或者贻误战机,对手溜之大吉。我在阅读时看到这些记录,深感“简短”的重要。
作文教学一定要学会简明快捷的“短”。
现在有些“长”是不得已的生存所迫。以教师的学科论文写作为例,有些地区规定每篇“三千字以上”,否则不算数。有了这个规定,一些审核变得简单:先看页码,不足两个页码的就不算。“三篇论文”或“五篇代表作”,按照规定扣除一两篇字数不足的,就失去进入下一轮的资格。然而问题也就来了。比如,看到有文章排两页,但是下面加了个编辑部一百字通知,这个算不算?当然不能算。可是如果因为编辑部要找个位置登载一则通知,就把作者文章压缩掉一百字,岂不是和抢劫一样?
我认识的一些编辑喜欢2500字的稿件,因为正好排满两页,不要转;也有编辑要3200字的,因为他家杂志是大16开,能排得很好看,字少了他没法填空。总之,有时由不得作者。有杂志愿意登长文,排版省事,字数越多,文章越长,编辑越轻松。也有编辑喜欢短文,反对长文,让想要发长篇大论的作者另找地方。
说长道短,人们往往会忘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这篇文章究竟说了什么,说得好不好,有没有可读性。我在评审中多次看到那种两千字不到的文章,有教学发现,有个人见解,表达精确,严密,简约,大气……远比那些万字长文有价值,我自愧不如。推荐给大家讨论,有人叹息“可是,有硬杠杠啊”。我后来想到,能把文章写到这种境界的人,也许根本不在乎那个所谓的“职称”,他只不过是“例行私权”有感而发,内心根本不想和你们玩。史上名篇,没多少是为“升级”而写的。
原文刊载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年第6期
编辑:葛杰
图:网络
添加小编微信15601588673
加入杂志作者读者交流群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杂志征订电话:李玥 138138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