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好文 | 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发展历程与理论贡献(文 / 傅荣、David Be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语学术科研网 Author 傅荣 David Bel
提要:以法国学者为主要代表的欧洲学派在世界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建构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学界至今没有系统地介绍和阐释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前世今生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梳理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70 年的学科发展历程,综述其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重要理论建树与学术贡献,以期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为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我国法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学科发展
1. 引言
法语是28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还是全球第二大外语,其学习者数量仅次于英语,现有1.25亿法语学习者,90多万法语教师,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对外法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应运而生。以法国学者为主要代表的欧洲学派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撑起了世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半壁江山。可惜迄今为止,中国学界没有系统地介绍和阐释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根据标志性学术贡献,分三个阶段梳理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70年的发展历程,揭示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理论建树,以期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为我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特别是我国法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 20世纪50—60 年代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法国,对外法语教学可追溯到1883年法语联盟的创立(Cuq & Gruca 2002)。但是,对外法语教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当务之急是重新跻身世界大国之列,重拾法兰西的光荣伟大。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戴高乐肩上。为此,他在外交上实行非殖民化政策,加强并改善法国与原法属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尤其要捍卫法国在非洲法语国家语言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这一鲜明的政策导向直接带来了两项重大且影响深远的成果。第一,对外法语教学法从此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法语及法兰西文化成为法国重塑国际形象、传播法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也是打造具有法国特色的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这一背景下,法国中央政府在外交部、文化部和教育部均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对外法语及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教育,这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足以说明法国对本国语言的高度重视。第二,法国先后于1959年和1966年成立了官方机构:研究与学习法语推广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 et D’étude pour la Diffusion du Français,简称CREDIF)和对外法语与文化教学管理局(Bureau pour L’enseignement de la Langue et de la Civilisation Françaises à L’étranger,简称BELC)。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两个机构始终是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阵地,它们最突出的贡献是在1958年借助录音机等科技手段,通过街头随机访谈等形式,根据词频等标准,第一次较为科学地确立了对外法语教学的《基础词汇》(Dictionnaire Fondamental)大纲。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外法语教学法研究成果。首先,这一成果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外法语教学中仅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喜好选词教学的盲目状况,为今后对外法语基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其次,以此为契机,法国的对外法语教学专家秉持“基础、常用、标准”三个原则,先后推出了《基础法语语法》(Français Grammaire Fondamentale)、《基础法语阅读》(Français Lectures Fondamentales)、《基础法语听力》(Français Audition Fondamentale)和《基础法语口语》(Français Oral Fondamental)等系列教材,使对外法语教学法走向结构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具有循序渐进、实用可行的鲜明特色,为之后盛行的视听教学法(méthodologie audio-visuelle)作了充足的理论和语料准备。1962年出版的法语视听教材《法国声音与图像》(Voix et Images de France)便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耐人寻味的是,这部教材的法语缩写名VIF一语双关,意为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足见法国学者的一番苦心与厚望。最后,法国的基础词汇大纲模式在世界外语教学领域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我国高校的法语专业教学大纲在确定词汇量和语法范畴时也将其作为十分有益的参考。
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对外法语教学法专业人士早在1961年便创立了自己的刊物《法语世界》(Le Français dans le Monde)。这一刊物成为学者发表对外法语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成果的主阵地,也是世界法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如果说《法语世界》因其普及性和实用性广受一线教师欢迎的话,那么1962年创刊的《应用语言学研究》(Études de Linguistique Appliquée)则是法国标准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国际名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该刊虽然名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实则却一直以促进法语的国际传播、探讨外语教学法理论问题为宗旨。1980年之后,主编Robert Galisson在该期刊的封面添加了副标题《外国语言文化教育学期刊》(Revue de Didactologie des Languescultures),彰显了外语教学法的独立学科地位。
法国主导成立的世界法语教师联合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Professeurs de Français,简称FIPF)创建于1969年,现拥有200多个法语教师协会成员,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8万多名法语教师。该联合会设立了五大目标:1)促进法语在世界各地的学习和教学;2)联合全世界的法语教师协会成员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使之更加专业化;3)助力法语教学和全人教育质量的提升;4)促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交流、合作、创新与共享;5)通过文化对话促进法语国家文化的国际传播。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作为一门学科尚处于初始期,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与法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因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拥有了专业刊物、专业学会、专业教材和基础大纲,这些都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教学法的理论创新上,法国学者以结构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学习观为指导,提出了著名的法语视听教学法,亦称整体结构视听法(méthodologie structuro-globale audiovisuelle),开启了语言、声音、图像三位一体的外语教学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包括法语在内的整个外语教学的发展,其中的句型操练法直到今天人们仍在使用。
3. 20世纪70—80 年代
20世纪70年代是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作为一门学科破茧而出的关键十年。1976年,法语学界的领军人物Robert Galisson和Daniel Coste合著出版了《外语教学法词典》(Dictionnaire de Didactique des Langues)。这部词典系统阐释了外语教学法的核心概念,也是一部外语教学法的术语汇编,因此可视为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奠基之作。同年,欧洲理事会(Conseil de l’Europe)主导制定的《法语学习基本标准》(Niveau-seuil)问世,标志着交际教学法时代的到来,加强了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建设。
与此同时,CLE International、Didier、Hachette三家法国出版社率先投身对外法语教学法事业。它们除了开发、出版、发行和推广各类对外法语教材之外,还策划出版了一系列对外法语教学法理论丛书,如Hachette自1973年开始推出的《F》专辑和CLE International于1976年首次发行的《外语教学法》(Didactique des Langues Étrangères)丛书等(Richer 2004)。
20世纪80年代则是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首先,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进入国家人文学科名录。巴黎第三大学(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Paris 3)在1983年正式开设了全日制的应用型对外法语教学法硕士和研究型对外法语教学法博士预科班课程,并于1984年获得外语教学法博士授予权。当然,这一时期最值得关注的还是法国学者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理论建树。Christian Puren致力于外语教学法的学术发展史研究,其代表作《现代语言教学方法论发展史》(Histoire des Méthodologies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1988)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视听教学法的发展历史,还深刻地揭示了各类外语教学法的内在演变逻辑和规律;提出的主要观点(如外语教学法“改朝换代”的社会与学科机理)和阐释的主要概念(如教材、教法和教学法等术语的解读与区分)对推动外语教学法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广泛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书一直是法语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必读书目。为该书作序的Robert Galisson盛赞此书是法国“外语教学法史上的开天辟地之作”(Puren 1988:9),并且断言“一个学科倘若丢失了它的过去,也就失去了它的未来”(Puren 1993:12)。
关于外语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法国学者精辟地概括为一门独立学科下的三个组成部分:教学方法论(méthodologies)、教·学互动论(didactique)和外语教育学(didactologie)(Puren 1999)。
在教学方法论层面,外语教学法研究的焦点是如何教(好)语言,以便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自然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既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Puren(1999)认为,这个层面的外语教学法研究在认识论上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认为外语教学法是一系列可知答案的问题集合,研究外语教学法就是要找到“这些完美无缺、举世无双、一劳永逸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由此产生了外语教学直接法、口语法、视听法等。
在教·学互动论层面,人们开始认识到,外语教学法研究不是一系列具体问题的算术叠加,不可能逐一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相反,外语教学法是一项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唯一的、非完美的、局部的和临时的”。相比而言,教学方法论只关注如何教,教·学互动论开始从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Puren(1999)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概括,如图1所示。
Puren(1999)进一步指出,迄今为止,外语教学法研究实质上正是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而展开的。图1客观地反映了外语教师的成长过程。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大多依赖现成的教材和教案,课堂教学就是不折不扣地完成教材规定的各项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开始本能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使学生学过渡到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学、助力学生学会学和放手让学生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过渡或两个中心的转换绝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断相互转换的,图1中双向箭头的含义正在于此。图1 还真实地展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对我们今天全面、准确、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以学和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很有启迪和警醒意义。在这一层面,文秋芳(2017)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中心理念更具鲜明的特色。
正如教·学互动论是对教学方法论的宏观思考,外语教育学则是对教·学互动论的宏观思考。外语教育学同样发端于法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称为“外国语言–文化教育学”(didactologie des langues-cultures)。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外语教育学特别强调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与讨论,形成认识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然后再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比较典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行动教学(approche actionnelle)和行动研究(recherche-action)的雏形。它的创始人和推动者Galisson & Puren(1999:77)认为,在这种由实际出发、最后重归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事先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应用现成的、固有的理论学说,而是要自己摸索、创新(符合本国国情、省情、校情,甚至是班级学情的)理论”,“理论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实践服务的手段”。
第二,在语言和文化,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法国的外语教育学出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Galisson(1984)最早对知识文化(culture savante)和大众共有文化(culture partagée)进行了区分,并积极主张将后者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大众共有文化属于感性认知,隐含在语言和非语言中,通常反映目标语国家的价值观、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教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蕴涵在目标语字里行间、为目标语国家绝大多数人共有共享的文化。Galisson(1999)为此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pragmatique lexiculturelle française)。
法国学者提出的外语教学法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是对教与学考量的宽窄之分,绝无高低、优劣的差别,正如前文在介绍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时所言,两个中心的转换从来都是双向的、不断相互转换的。同样地,教学方法论、教·学互动论、外语教育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如图2所示。
第三,Galisson(2002)认为,外语教学能够也应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此提出了外语教学由培养(formation)学生的语言文化技能,到培育(éducation)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再到通过语言文化育人的转向。这意味着外语教学理念的颠覆性变化,也极大地提升了外语教学法的学科地位,因为育人成了外语教学的目标,而语言文化则成了培养人的手段。外语教学由此突破传统的工具主义,上升为外语教育。换言之,语言不再单纯地被视为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也不再仅仅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而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习者对他者语言和文化的包容、接纳和开放心态的有效途经之一(欧洲理事会 [2001] 2008)。
这一时期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涌现出一批学科领军人物。除了前文提到的Robert Galisson 和Christian Puren之外,还有Louis Porcher、Daniel Coste、Henri Besse、Louise Dabène、Sophie Moirand、Jean-Claude Beaccod、Geneviève Zarate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形成独树一帜的法国学派。另外,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对外法语教材数不胜数,体现了交际教学法在法国的蓬勃发展。其中,《法语入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改编为同名全国法语电视教学课程,广受中国法语学习者和爱好者的欢迎,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经过近20年的长足发展,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进入成熟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一是获得了国家承认和社会认可,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二是比较全面、准确地阐释了外语教学法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外语教学法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外语教学法的本质;三是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学术队伍,使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十足。
4.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首先,对外法语教学法硕士和博士点遍及法国各地,每年的毕业生数以千计。其次,学术刊物不断增加,如《法语世界》下属的《研究与应用》(Recherches et Applications)专刊和外语教师与教学法研究者联合会主办的《语言文化教学法研究》(Recherches en Didactique des Langues-culture)等。除了前文所述的三家法国最负盛名的对外法语教学专业出版社以外,还有l’Harmattant、Ellipses、Editions Maison des langues、Editions Ophry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Grenoble等出版社加入对外法语及其文化教学的大军。最后,围绕外语教学法各个领域的国际、洲际和国内学术研讨会与研修班空前活跃,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许多专家学者更是直接参与并推动了政府和欧盟语言政策与规划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如《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简称《欧框》)、《欧洲语言档案手册》、《欧洲语言教学大纲制定指南》等。下文将着重介绍法国学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贡献。
4.1 关于多元语言能力和多语主义的辨析
4.2 以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为中心的多元语言、多元文化教育
20世纪90年代,在跨文化能力的理论研究方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Geneviève Zarate教授及其团队成就斐然。Geneviève Zarate于1993年出版的专著《外国观与外语教学》(Représentations de L’étranger et Didactique des Langues)将对他者的拷问和表征概念引入外语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外国文化教学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强调培养学习者对外国文化的阐释能力,防止语言教学中常见的对目标语国家及其文化的刻板印象表征。2008年,由Geneviève Zarate担任第一主编的团队代表作《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引论》(Précis du Plurilinguisme et du Pluriculturalisme)问世,标志着以培养外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为中心的多元语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建立。这部专著将21世纪的语言与文化教学置于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讨了近十年来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和教育的诸多热点议题,如语言文化多元化、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能力、学习者与社会人、人员流动性、语言与身份认同、话语及其社会和文化表征、语言政策、学习策略等;其中不乏富有创新的观点,例如,今天的外语学习者被视为话语者/社会人之后,学习者个体和语言的关系变得更有自反的特性:话语者/社会人作用于语言,语言反作用于话语者/社会人(扎拉特等 [2008]2016)。因此,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已成为一个主观的进程,学习者的自身条件和其他个体、社会、文化、语言因素等都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作用,从而构成学习者的学习和行动。评估这样的学习者,应在客观评定其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增加一些主观评价,包括如何使用语言、对语言应用的思考等(扎拉特等 [2008]2016)。
4.3 法国学者与《欧框》
历经十载,最终于2001年出台的《欧框》是欧洲外语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欧框》现已成为当代欧洲语言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还是欧洲各国修订外语教学大纲、编写外语教材和设计外语能力测试的重要指南和必备参考。法国学者在《欧框》的制定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与推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在欧洲,特别在欧盟,是公认的语言教学和教育大国,因此在欧洲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教育与培训、语言教学与评估等领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足够的影响力。另外,法国还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素养深厚、创新意识超强且长期积极投身欧洲语言建设的专业研究队伍,他们大多是欧洲各类语言职能部门的顾问或智库成员。前文多次提及的Jean-Claude Beaccod、Daniel Coste等作为欧洲理事会特邀首席专家,都全程参与了《欧框》的设计和起草。之后,法国学者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诸多专著,对《欧框》进行全面深入的阐释和解读。例如,关于《欧框》提出的面向行动的教学法(approche actionnelle),Puren(2002)指出,这一外语教育理念的要义在于让语言学习者通过学会共同行动(co-action),成长为社会行动者(acteur social),进而与他者一起创建共性(créer ensemble des ressemblances);而交际法着力培养的是语言的交际者(communicateur),即学会与他者进行信息交流、施加影响,最终学会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共处。显而易见,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前者始于交际,面向行动,旨在共建;后者始于交际,旨在交流信息。
最近30年,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研究成功实现两大提升。第一,在深入探讨外语教学规律的同时,更加关注外语教育,倡导通过语言文化育人的理念。第二,将对外语教学和教育的深入思考融入全球化,特别是欧洲一体化的大视野中,由此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主张和新做法,如终身学习、多元语言文化能力、面向行动的语言教学等,正被世人广泛了解并接受,成为当今欧洲外语教学法研究课题的前沿,并深刻影响着欧洲的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
5.结语
本文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梳理了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学科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概括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处在学科建设初期,因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法国学者主导创建的法语视听教学法开启了语言、声音、图像三位一体的外语教学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包括法语在内的整个外语教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学科发展的成熟期。前十年主要确立了自己的国家学科地位,同时大力践行交际教学法;后十年重在建构外语教学法的学科理论,就外语教学法的本质、教学法流派的产生机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阐释和观念,同时造就了一批法国外语教学法的顶级专家学者。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研究广度、深度和高度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研究广度上,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开始跳出法语单一语种,将整个外语教学和教育纳入其考量中,指出对外法语教学如同其他语种的外语教学,是欧洲乃至世界语言和文化教学的组成部分;巴黎第三大学的Robert Galisson甚至提出统称术语“语言文化教学法”,为21世纪欧洲倡导的多语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埋下伏笔。在研究深度上,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不仅继续探究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的一般规律,更重视语言和文化学习对人格塑造以及欧洲公民和世界公民培育的深刻影响,明确提出了语言文化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人文特性。在研究高度上,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将对上述外语教学法的思考始终置于欧洲一体化和世界全球化的视野下,而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国家和某一特定的语言文化。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与众不同及其对当今世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学科贡献由此可见一斑,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1期第3—10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作者简介:
傅荣,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欧洲政治。
David Bel,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语言政治经济学。
相关阅读: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点击“阅读原文”在期刊网页(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WYQY(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公众号)
【声明】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035或发送邮件至fleic@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