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2:活动中的“特殊”孩子,要干预吗?
标题里的“特殊”孩子,指的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在活动状态里的孩子,与在活动状态的孩子相对,没有其他的含义。本来想用“闹情绪”代替“特殊”,但是孩子不在活动状态,不仅仅因为闹情绪,还有各种其他情况,比如羞怯、过度活跃等等。这是我第四次写这个话题,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切入角度,也在慢慢调整我自己的观点。这次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了,同样的,这次也不是最终答案。
前三篇请点↓
在自然教育工作中,总会遇到不能顺畅进行活动的孩子,有的是因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而闹情绪的,比如与小伙伴发生矛盾了。有的是因为自身原因而诉求更多关注的,典型表现是唱反调、接下茬等,也有站在旁边怯弱的看着不敢参与的。
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开始,我是支持倾注于更多关注的,那时候看了一些关于精神分析和家庭育儿方面的书籍,对“孩子需要被看见”,“无条件积极关注”之类的话是很认同的,也把这个理念运营在了活动中,而且对象不止是孩子,也扩展到了大人。
咦,安抚竟然促进了闹情绪的行为?
于是我去年在盖娅绿色生活营里做志愿者时,遇到一个闹情绪的小男孩,一开始我是非常耐心的和他转着圈的说车轱辘话,安抚他。但是第二天又出现这样的情况时,他迅速发问把我带入转圈讨论模式,我立刻反应过来了,他是期待我去安抚和关注他的。
换句话说,头一天的安抚对他闹情绪的行为产生了强化,那为了获得关注,是可以故意闹情绪的。这句话不是说当时他闹情绪就是故意的,而是想说,安抚这个行为,并没有对“闹情绪博关注”的行为起到减弱的作用,恰恰相反,这还可能刺激了这个行为的产生。这让我对“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这句话有了疑惑,同时对这样的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盆刺头
盖娅的校长蚊滋滋救了我,她在孩子们有各种博关注行为的时候,分别采用了闹情绪的冷处理,接下茬的眼神确认示意,唱反调的直接强调生活营的规则,同时对故意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了取消与该行为相关的自由活动福利等方法。嗯,全部都是与活动本身相关,并没有刻意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行为,更没有去追溯行为背后孩子内在的原因。
各个流派关于干预的逻辑
从绿色生活营回来,我接触了各个流派关于与干预与否背后的逻辑。
亲密关系心理学家陈海贤说过一个“角色期待论”:我们都在关系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你行为的线索,让你不自觉地想去顺应这种期待。而这,常常就是影响我们的行为关键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关系的沟通,都是一个隐性的角色分配过程。
心理占星师朋友也说过一个“人生课题论”:“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孩子有孩子的课题,父母有父母的课题,成为亲子,如何相处,只是他们人生课题中的一部分。父母也好,子女也好,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而来。”
从“角色期待论”来说,如果我觉得我的安抚是可以让那个小男孩情绪平静的,我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拯救者的角度上。那么我已经默认了他是一个“需要被拯救”者的角色。孩子也会顺应这种角色,自然的认为我是他的“情绪救命稻草。”认为一个人状态的好坏的决定权在另一个人手上,这是好荒谬的逻辑。在这样的基础上闹情绪的孩子是不会有机会去感知自己的情绪的,要获得改变的可能就更难了。
这两个理论都是支持人的自主性的,每一个人都要为也只能为自己的情绪、行为、认知、收获负责。
被误解的看见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此刻再来看“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就不矛盾了。这句话的出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后来被移植到了教育心理学上。核心观点有三个:①真诚一致。也就是对每一个参与者都一样真诚,从内到外都是一样坦诚的。②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对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积极倾听。比如问孩子们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当科学家,有的说要做外星人,有的说要做小偷,那么教师也不应该以自身的价值去评判,不能嘲笑做外星人的孩子不切实际,也不能嘲笑想当小偷的孩子不道德没出息。③同理心。指解决问题时,从与孩子感同身受的角度考虑。
每一棵树都不一样
原来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意思是一视同仁,平等理解,而不是对特殊孩子随时随地关注和有求必应。而“孩子需要被看见”,指的并不是被看见了就圆满了。看见、理解、接纳、认同、回应、反馈、关注、关照,从“看见”即行为被察觉,到“关照”这种行动上的关注,一共有七个层层递进的阶段,而这些阶段如何使用与达成,要分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而这些方法的使用的小目标,是让孩子回到活动状态中去。让孩子在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得到各种各样的锻炼与收获,这又是活动大目标的一部分。而让活动顺利完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这又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有目的的培养人。
总结
所以总结一下:1、要不要干预不是一刀切的问题,而是根据目标分情况讨论。2、被看见和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一视同仁,平等理解,而不是对特殊孩子随时随地关注和有求必应。3、每一个人都要为也只能为自己的情绪、行为、认知、收获负责。4、活动中所有的行为都要围绕目标进行,最大程度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下一篇会具体解析一些干预和引导的手法,以及讲引导员或者教师应该将自己置于什么样的位置。敬请关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节选自《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1、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来访者中心疗法演变而来)
①真诚一致:内外一致
②无条件积极关注: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积极倾听,不以教师自身价值观做评判。
③同理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和帮助解决问题。
2、人本主义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含义:“有意义学习”不仅增长知识,而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能融合在一起,不仅有智力增长,行为、态度、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也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特点:
①个人参与,全身心、认知、情感都参与
②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
③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④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原则:教师提供资源与环境,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1
PS1: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更新后不再按照推送时间排序,而改成了看人气推送。如果你还是时不时会想念我的文章,不想失联的话,需要你在每一次阅读后点“在看”。谢谢!
PS2:如果不方便点在看,也没关系,我的公众号偏重个人记录和分享,并不在意人气。更何况,人生是一条长河,我们各自在路上走,他日有缘又相逢,也是一件乐事。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过日子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