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丨30:回家是拓宽自我边界的旅程
元旦的时候我去成都探亲了,是弟弟两口子在成都的新家,父母也在那边。新家在远离市中心的一个老小区,还没有发展得很完善,但是综合环境挺好的,是小两口在成都能够承担的最好的房子了。虽然是二手房,弟弟亲自动手简单修整,打扫得干净整洁,也非常温馨,与在老家的氛围迥然不同,于是大家一起过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元旦节。
1
让弟弟买房这事是我提议的。说到房子的事,我们家这些年错过了几次好机会,也带来了无数次懊悔和争吵,直到大城市的房子越来越贵,我们都觉得希望渺茫了。另一方面,父母早年奔波,终于定居小城,认为一世终于安稳了的观念非常重,对任何有风险的事情都避之不及,对财富的价值观也依然停留在农耕时代。小城房价不贵,偶尔听父亲聊起谁谁谁家的孩子按揭买房了,父亲甚至鄙夷人家是贷款而非全款买,因为需要多付利息。父亲对财富的价值观与对世界的认知是相辅相成的,表现在对子女未来的期待上就是留在小城找个有编制的工作,然后一家人挤在小城的房子里,三代人听他指挥,所以也不需要再买房子。
但是一家人挤在小城的房子里,这可能对除了父亲以外的人而言都是噩梦一般的生活。用武志红的话说,我父亲是一个有本事把家搞得像坟墓一样的巨婴。虽然他没有任何世俗意义上的陋习,通俗的说就是起诉离婚都不会被判那种,但拿着封建家长制的令牌,要求家中一切事无巨细都要随时满足他的心意,因为有丝毫的不如意,他的世界就会崩塌,然后所有的负面情绪就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小时候听他口里形容一个人,就感觉对方不去死都对不起这个世界。
父亲在家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我和弟弟总是躲在各自房间里,听见父亲出门喝茶的脚步和锁门声后,我和弟弟会陆续从房间里出来吃零食看电视聊天,母亲也开始和我们说说笑笑。后来我们陆续去外地上学和工作,母亲哀叹一个个都能出去了,就只有我哪里也去不了。再后来弟媳妇进了家门,她也不自觉地没事就呆在房间里,偌大的客厅总是空荡荡的。这种没有任何包容力的环境,足以让大家都噤若寒蝉。
2
去年弟弟在成都换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工作,得知弟媳有孕留在家中,两地分居时常奔波不算,弟媳还得独自与父母长期相处,心中一紧。查了一下重庆和成都房价,还是有若干可以落脚之处,提醒弟弟把买房给小家庭更健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是机缘巧合,弟弟和他同学一同看了大半年房子,终于在小侄女刚满百日的时候赶紧把母女俩接到了新家,母亲因为要照顾孩子,也一同跟了过去,父亲当时有工作独自留在家中。与沉寂的小城环境分开了,我松了一口气,打心眼里为小两口感到高兴。至于后来父亲又辞职去了成都,并有了若干变化,这都是后话了。
3
元旦节去弟弟的家中,最意外的是发现父亲竟然在带小侄女,而且带娃水平还挺高,或是坐在爬爬垫上陪她玩玩具,一边用川普念着儿歌,或是穿上腰凳带出去散步,或是抱着哄睡,一会儿就睡着了。白羊座的小侄女总是笑嘻嘻的,一看就照顾得很好,这让我格外惊喜。要知道五一回家听母亲说起往事,才知道父亲是当年她坐月子都不会搭把手照顾孩子,孩子一哭就要骂人,而且还要让母亲给他把饭做好的人。
有了自己的空间,小两口的变化也很大,活动中心从房间转到了客厅。弟弟更是表现出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特质来,做饭洗衣换尿布,家庭事物样样参与且擅于沟通,实在是超越了父亲N多倍了。
母亲的变化是最大的。困囿传统道德、父亲的性格和她自身的认知局限,母亲年轻时脾气极坏,我也因此承受了至今不愿意回想的痛苦,所以与她的关系实在不像母女,对她的感觉也从小到大不断变化,但情感依然复杂不明。上一次回家时是弟媳妇怀孕九个月的时候,我与母亲一同去买菜,于是明确的跟母亲说:“二十年看婆二十年看媳,你的性格你自己也清楚,你折磨了我半辈子了,你也过了大半辈子了,多栽花少栽刺吧。”当时母亲点点头。后来弟媳妇坐月子了,母亲果然性情大变,尽能力照顾,还给我感叹弟媳妇硬气,照顾孩子总是亲力亲为,言语之中是称赞钦佩之意。
这次与母亲一道买菜,一路上依然吐槽父亲良多。确实,对到父亲这个年纪的人,就算心理咨询师也只会提供心理支持而不提供改变的方法了,以前的行为方式依然时不时作祟。但母亲也感慨父亲确实整个人都大变化了,虽然都是些帮忙带孩子和下厨洗碗之类的细节,也足以确定父亲的变化了,这让她现在日子好过很多了。
然后母亲开始大肆褒奖弟媳,从她为了帮还房贷孩子五个月就去找工作的自立,到给母亲买衣服买手机的周到,再到日常的体贴细腻,夸了个遍,顺便又吐槽了一遍父亲太过于鸡毛蒜皮,时常没事挑刺。听得我哭笑不得,看嘛,都说婆媳是天敌,但如果公公大男子主义到反人性的地步,婆媳的天敌关系都可以消失。
4
我并不喜欢像上一辈的亲戚一样毫无顾忌,甚至想办法都要见缝插针介入他人的生活,所以只是安抚了一下母亲,告诉她上班族很多都没办法和家人一起吃饭,现在弟媳弟媳还能每天和他们一起吃晚饭,是很不错的了,提醒她父亲再挑刺时可以以此调和,处理事情抓大放小。
我更为惊喜的是父母的变化。当我发现父母床头柜上三十年前的订书钉都生锈的儿歌书,看到父亲坐在爬爬垫上欢天喜地沉浸式地陪小侄女玩,在饭桌上说第一次帮助母亲给小侄女洗澡的忐忑——扶着头劲大了怕捏着,劲小了怕滑到水里呛着——这些都让我和弟弟感慨,父亲终于从他心里那座高高在上的神台上走下来,在带孩子中解放了他自己。而母亲少了束缚,各项能力更是得以发挥,无论是家务事的统筹安排,对父亲助手工作的指挥,对弟媳妇发自内心的欣赏,还是在小区的社交能力,都强得让我们目瞪口呆。弟弟和我都感慨,母亲若是工作,一定是非常好的项目经理,只可惜父亲太古板,母亲没有机会去上班,埋没了这样的好才能。
5
这个元旦节大约是我有生以来过得最轻松的一个了。和以前每次回家都带着若干工作任务以逃避与父亲共处的时光,这次彻彻底底好好相处了这个假期,到离开时也不再是逃离的心态,而是有了一点不舍,不舍过后,心中也多了安定。
本来我对父亲的改变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了,那个长日无波的小城,让父亲自动屏蔽任何外在变化,永远沉浸在自己内心的王国中,也因为认为老婆孩子永远不会离开他,而从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父亲独自留在小城的几个月,他体验到了孤独,在成都他见识到了大城市超过他认知的房价,在看到小两口实时待命的上班状态后,他终于开始感知这一代人的不容易。当父亲终于明白他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之后,他开始尝试走出自己的世界。而我们的赞赏,也会让他感觉到接纳。
是啊,所有的内在的主动改变,都需要一个接纳包容的环境。这一点我开了个头,弟弟接过手去做得比我更好。罗翔老师曾说:“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人要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于是承认你的逻辑是有限的、承认你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一个好的教育者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能不断认识自己,拓宽自己的边界,使自己成为足够宽广的容器,拥有能够营造接纳宽容的环境的能力,以承托他人的变化。回家并重新认识父母,接纳他们的变化,是我走出偏见的过程,是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我拓宽自我边界的旅程。
全文3148字,感谢你看完。
自我成长的故事还有这些:
过日子丨16:一支红钢笔,一个时隔22年的关于“看见”的故事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身边的自然系列丨读书如行路系列丨视频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过日子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