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丨25:人到老来怕人忘
圆蜗牛老师在她的公众号推出了#和妈妈玩小豆本#系列,用小豆本记录她的母亲阿凤记忆里的生活,我一直有关注,十分有趣。我见过阿凤一次,是在蜗牛老师家里,高瘦的身量,花白的长发,时年已过古稀,少言而精神矍铄。听过蜗牛老师说过阿凤的故事,所以至今仍对老人家印象十分深刻。
一系列豆本看下来,除了感动,还有感慨和羡慕。感慨的是步入老年后,人年纪越大,记忆也会越来越稀薄,能够用这样有趣的方式记录下老人记忆里的故事,实在是珍贵。羡慕的是蜗牛与阿凤还能这样无碍的回忆往昔,能在年老时放下是非对错的纠缠,而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这是有福之人的标志。
阿公在五年前的夏天离开了我们。他在世的时候在我印象里,是个沉默的老头,会织苎麻布,会养蜂,会养山羊,热爱种豆子与高粱,也抽烟喝酒。与周围人都能相处得很好,但与子女关系恶劣,对孙辈慈爱而疏离。等到阿公去世后,来了许多阿公的故交,听他们说起关于阿公我完全不知道的往事,才发现阿公与我认识的完全不一样,更与父母口中大不同。
阿公走后那一年,我想从父母口中了解一点关于阿公的往事,发现他们愤恨之余一无所知。我想从姑姑姑父那里了解一点,所得的也只是一些关于阿公生前身后事纷争的评价和一句:“人都走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我才发现《寻梦环游记》里那句:“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是真的。小时候曾和姑姑闲聊,说到人死之前会是什么感受呢?姑姑说,应该是害怕吧,人都怕死的吧?那人老的时候最怕什么?姑姑答不出来,让我别东想西想的。但我却知道,人到老来,最怕被人遗忘。
小时候无论是在外婆家还是自己家,大人们下地干活去了,孩子们就各家串门。各家也都有老人留守在家,总是坐在黑洞洞的老屋门槛后,腿上绷着一块深色的布,枯藤一般的手指和暗沉坚硬的指甲把苎麻一片片劈开,成一股股的细线,再首尾相接起来,这就是绩麻。孩子们蜂拥去了,客客气气问声好,老人会站起来,颤颤巍巍走向黑洞洞的屋子里,过一会儿又颤颤巍巍的走出来,围腰里总兜着一把花生或者铁锅炒的花蚕豆,再用枯藤一般的手指分给孩子们。大家羞怯的说谢谢,有机灵的孩子说一句:“我会记着您的好。”老人就高兴不已,福橘一样的脸上挤出笑来,瘪嘴里嗫嚅着听不大清的:“人老了,没用了,没什么好东西给你们。”
这家的孩子和我们一起漫山遍野的玩去了,很快大家就会把刚刚的故事忘得一干二净。都是一个村的,老人的处境都差不多,子女不缺衣食已是孝顺了。也有那两代人合不来的,日常吵架指桑骂槐,婆婆教孩子不认母亲,母亲教孩子骂老人老不死的。更悲惨的是在老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孩子们轮流奉养,你推我赶,谁多一天少一天都要惹出矛盾来,这才是让人叹息。但无论哪种境况的老人,在农村家庭“恩往下流”现象里,都会不自觉的被忽视,变得透明和可有可无。于是本来不那么老的老人,也很有了老朽之相来,害怕被遗忘的心理,也就表现得越发明显和直接。
我阿婆很早就去世了,十来岁时第一次去阿婆的姐姐家。大人们相互寒暄,我按照父母的要求木讷的打完招呼,她忽然一只手紧紧抓住我的手腕,一只手指着自己的脸,热切的对我说:“你要记住我这张脸,我和你阿婆是双胞胎,她和我长得一模一样!你要记住啊!”那骨节凸起的手如干枯的鹰爪,那因为多皱纹而沟壑纵横的脸上,一双浑浊的眼睛紧紧的盯着我。我木讷而恐惧的抽出了手,躲到一边去,一直僵硬的握住自己的手腕。
我并没有见过阿婆,也很少听父母提起,我与大姨婆也没有感情,她却要我记住她,这样玄幻的故事就那么真实的发生了。后来过了几年,大姨婆自尽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她的子女经济不错而且都孝顺和睦。也没有人深究,甚至也不愿多谈,都安慰自己是她自己想不开。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当然记不住她的样子了,但我一直记得她抓住我的手,那双充满期盼的浑浊的眼睛:“你要记住我的脸。”那是对被遗忘的恐惧。阿公去世后,在不缺相机手机的情况下,我发现阿公仅有一张照片,是父亲在阿公去世十来年前拍的了。却原来,我们都在阿公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忽视他了。
于是我开始关注家里的老人。才发现外公外婆姨公姨婆四位老人虽然衣食无忧,却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当我拿起手机拍外公身后的乡村风景时,外公以为我在拍他,十分开心的冲着镜头笑,我顿时明白了自己也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外公。“小时候赶都赶不走,长大了留也留不住。”想到弟弟随口说的这句话,不由得心头一酸。于是在阿公去世那一年,给外公外婆四位老人认认真真拍了个合影,洗成12寸照片两家老人各留一份,我们家留了一张。后来我去了外地,家里人去探望老人的时候也习惯了常常给他们拍照片分享在家族群里了。
今年回家探亲,尝试着与父母和姑姑姑父聊聊往事,因为我对他们了解非常少,也想了解一下家族史,却发现大家都极力回避回忆往事。就算回忆也非常警觉,一开口依然是是非对错的评价,核心依然是“我没有错,错的是别人,是社会”。若是以前,我会非常生气和失望。可当我去了一次姑姑姑父的新家,发现厕所地板非常滑,家里一点根据他们身体状况添置的设施都没有,他们甚至不会根据季节变化调热水器的温度模式。母亲会使用智能手机,却不能发现我发在群里的照片是在我们老家院子里拍的时候,才意识到他们并没有我这样的敏锐度去感知自己和他人。
这才明白并不是每个人到老了都能心平气和客观的看待往事,那些往事更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都过去了”。正是因为没有反思能力,无法自我修复,无法提升生命的宽度和广度,但受过的伤害和受损的关系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动修复,就只好选择不提起,不断暗示自己“都过去了”。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人生难得血脉相连,往事太苦楚,不回忆也罢。
圆蜗牛曾给我讲过一件阿凤的事,时常让我想起。她说阿凤年轻时因为太能干,丈夫又是那个年代孝顺的人,于是受了不少封建礼教的折磨。直至老来丈夫去世了,回想起老伴:“年轻时觉得他好软弱,让我时常受气。等到这时候再回想,不计较得失,对谁都和和气气,这是好温柔厚道啊。”
每每想到这个故事,都会想起辛弃疾那首词
浣溪沙·漫兴作
辛弃疾
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
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从老人的今天里,可以看到他们的昨天,从我们的今天里,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明天。人生就是这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全文2789字感谢你看完。
点击下面的链接,还有这些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身边的自然系列丨读书如行路系列丨视频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过日子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