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日子丨29:手作里的情意和枷锁

张诺诺 缙云风物
2024-09-04


年初的时候偶然发现钩针可以钩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物品,极具创造性,又可以代替手机打发焦躁或无聊的时光,于是就给家里四位老人勾了帽子练练手。二月外婆生日,回家探亲,送给老人们,果然都十分喜欢,我也颇有成就感。



宴席过后外婆和母亲在梳理礼单,计划着日后对方请客时如何回礼,我在旁边闲闲地嗑瓜子听着。故乡乡下宴请风气挺好,礼金不重,传统九斗碗菜式,客人好出手主人易操办,图的是个喜庆热闹好人缘。外婆念着礼单,母亲记录,到有一家时犯了难:“送了一百块钱和一双鞋,这个怎么回礼呢?”我好奇:“还有人送鞋子啊?到时候她做大寿也买一双给她吧?”外婆正色:“不行,别个是自己做的鞋子。这么有心,好难得做哦,好好的心意。”


有心,是比较老式的表达善意的语言。小时候家里来客或者走亲戚,一见面必然听见老人们寒暄:“你这么有心走那么远的路来看我。”“哎呀,就是爱走得很。”然后才伴随一堆让座请茶热汤洗尘的老规矩。现在偶尔给外婆他们买买礼物打打电话,都还会听到这个词。


我留意到了一种观点,在外婆看来,自己做的比买的更有情谊。第二次注意到这种观点是在五一节后。小侄女出生后我给她钩了一些小衣服小鞋子小帽子什么的,侄女满月后母亲带着她出去玩,穿着我钩的小马甲,路过的带娃的阿姨们都要过来看一看,赞叹一下,再感慨一句现在已经没人那么有心自己做了,自家孩子穿的都是买的。这让母亲十分得意,特意发微信给我说,连称我能干。



这简直让我有点哭笑不得。因为在此之前我并不喜欢手作,也不愿意学任何传统技艺,当然,也学不到。这是因为无论是织毛衣、做布鞋、做各种传统食品或者菜式,都伴随着非常不愉快的记忆。


所有传统的技艺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防着别人学会,小时候母亲和其他邻居阿姨们聚在一起织毛衣,我好奇的凑过去看,问一句怎么织的,对方往往十分含糊的指着织片:“这里是上针,这里是元宝针,这里是并针……”可如果再追问一下元宝针怎么织,对方可能就直接说:“你回去问你妈妈吧,说了你也不懂。”但是,我妈知道吗?当然不知道,我妈是裁缝,但是没学过织毛衣,所以她也是不会的。但是那个年代就是默认女人都会,于是母亲也在几个相好的姐妹中间连问带摸索,也织出几件寻常的毛衣来。


既然有了成品,也就算是会织了,那就可以行使打压人的特权了。这也是传统技艺中非常赤裸裸的特点——我会你不会,那就可以贬低你了。这一点非常具有时代性,不仅是当时的农村妇女躲不过,连有公职的亲戚也一样逃不了“不能干”的魔咒。家族中有一阿姨在单位如鱼得水,亲戚们依然聚众评价她如何不能干,不会做菜,不会织毛衣巴拉巴拉。于是这位阿姨也给她丈夫织了一件提花毛衣,每每在亲戚聚众嚼舌根的环节亮出来,用以自保。


我就更不要说了,幼时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在初学时犯错后的嘲笑声和贬低声中消失殆尽。一般的孩子会在听到那句“把你教会了你还说是祖坟埋正了”后撒娇抱大腿,满足大人的虚荣心后继续学习,以换得能干的赞誉。而我则是直接放弃,改成修炼自己的接纳程度。比如被讽刺佛手瓜切丝都不会这辈子可怎么得了?那我告诉你一般我都是切坨坨的,你三十几岁的人说话怎么比我妈还老气。做九斗碗是长辈们的主赛道?那老妈生日我做一桌子杭帮菜好了。大家恨铁不成钢的评论了十几年我不能干后,加之不想被我噎,终于接受了这个现实。


当我摆脱了技艺上附加的评判之后,技艺本身变得简单而有趣起来。本来只是想给小侄女做礼物的手作衣服和毯子,却让长辈们眼前一亮。顿时明白了,那时候会织毛衣的都抱残守旧生怕别人学会,最终每个人会的其实都是那几种平平无奇的样式而已。而我从网上学习的教程,不仅基础清晰,理论完整,还可以集众家所长相互贯通自由发挥,虽然在我看来是普普通通的物件和花样,却足矣惊艳他们了。



这几年我陆续尝试了各种传统家常菜式,连蒸烧白、做腊肉、卧腐乳都试过了,才发现虽然前辈们说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其实这些家常食物真的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秘方,甚至是学一次就会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断微调,比如现在的腊肉比过去的放盐少了不止一点点。小时候母亲常常威胁我以后学不会要被婆婆打死的传统技艺,现在直接被商业和流水生产代替了,购买十分方便,连母亲和那个不知道在哪儿准备打死我的婆婆,可能自己都不再做了。


川式香肠腊肉红豆腐


当大家都不再亲自手作后,手作就纯粹的剩下了情义。这种自始至终凝结在手作里的原始情感,却被各种评价、攀比、狭隘、无奈深深地遮蔽起来,终于在手作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了眼见的必须花时间和心思的奢侈品之后,尘尽光生显露出来。把手作当做礼物赠与他人,自然是送出了满满的心意。



而手作这种上可以接艺术,下可以接地气的技艺,也终于与生活直接连接起来。朋友圈里向日葵极其擅于面食,每每看她发布各种新品,满屏都洋溢着对面食和生活的爱,这种热情也感染了我们,大家自然地给她的面食起各种名字,比如肌肤水光馒头。这就是手作本身的魅力吧。


我也会继续满足我积攒多年的好奇心,继续解锁各种技艺,和生活坚定地站在一起。



全文3364字,感谢你看完。如果觉得喜欢,点个再看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赞赏和留言哦!



点击下面的链接,还有这些


过日子丨28:传统食物里的用菌智慧

过日子丨27:月到中秋分外光

过日子丨26:真实无法被掩饰,读《论家族群的倒掉》有感

过日子丨25:人到老来怕人忘

过日子丨24:让人许愿的八月瓜

过日子丨23:大暑去逛菜市场

过日子丨22:青悠悠的端午节

过日子丨21:边界的故事

过日子丨20:夏天到,神仙凉粉又上桥

过日子丨19:母亲的礼物

过日子丨18:春日时鲜尝樱桃

过日子丨17:新生命与新生命

过日子丨16:一支红钢笔,一个时隔22年的关于“看见”的故事

过日子丨15:屋后芭蕉新展叶,割得蕉叶裹粽粑

过日子丨14:不好也不坏的人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身边的自然系列读书如行路系列视频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过日子系列尘世间系列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缙云风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