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书中第一人”:腐败社会的一面照妖镜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儒林外史》的天怀境界
《儒林外史》在精神探索上不仅是呐喊冲破,更是寻找精神安顿。它探索了王冕、庄绍光、迟衡山等一系列肯定性形象,其中最重要的是虞博士形象。
虞博士是传统文化的人物标本,在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备受尊崇,被称为“书中第一人”,是“上上人物”;在传统文化被批判的年代,他也遭受冷落。如今,以上两种年代都过去了,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公允地评价他。这里略论他的乐天乐道和执中贵和。
△《儒林外史》(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一、乐天乐道
在天人合一宇宙观内,人跟天是相通的。孔子说自己“五十知天命”,天命包含着宇宙人生的一种规律,接近于无法抗拒、无法回避的客观必然性,人在这种客观必然性前,既要顺应它,又不能完全消极,无所作为。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不是要你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要“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首先要“尽人事”,竭力“谋事”,把应当做和可能做的都做了,至于结果达到何种程度,那就只有听凭客观必然性——“天命”的许可了。这是对客观条件的限制持一种旷达的态度,在这里,与道家的顺乎自然相通互补了。
虞博士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既然等级结构包括科举制度现在还无法改变,为避免其负面效应,就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他也考童生、考秀才、坐馆教书,32岁那年没馆可坐,他妻子问怎么办,虞博士说:“不要紧,我自14岁出来坐馆,每年大约有30两银子,若欠缺,自有机会补足,可见有个一定,不必管它。”
虞博士的乐天精神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落实到心态上的一种表现,所以虞博士被评论为“天怀淡定”。这里强调“天怀”是有讲究的:在中国的传统宇宙观里,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生命过程的总和,人的生命是构成宇宙生命过程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天地生身为人,不是上帝造人。人跟天应当契合、谐调、融通。沟通天和人中间的桥梁是诚,心诚则灵。诚,既是君子追求的道德境界,又是达至天人合一的天怀境界,是虞博士的重要禀性。虞博士先在山东巡抚衙门做幕僚,恰逢天子求贤“征辟”,需要有官推荐。有个同僚劝他请巡抚推荐,这在古今的士人中是很常见的;虞博士却认为求人举荐是没有品行的,不愿意做。同僚又劝他,就算你不想做官,推荐上去后,或者去见皇帝,很荣耀;或者你不去见皇帝,辞了官不做回来,也是你的高明。虞博士很严肃地说:“这样一来,要他推荐我,不是真心;辞官,又不是真心。这叫做什么呢?”——他还是不愿意做。
虞博士50岁时中了进士,别的年岁偏大的人都少报年龄,只有虞博士如实填写。他明知填写50岁会得不到重用,也毫不在意。结果真被派到南京的国子监当教授。到了国子监,他的两个助手劝他做个生日,收几份礼,好过春天。当时这种风气很盛,大家都习以为常。虞博士回答“我的生日是8月,这时怎么做啊”。那个助手就说“这个不要紧啊,你现在2月做了,8月再做一次嘛”。虞博士说“岂有此理,这就是笑话了”。可见虞博士诚以待人,诚以律己,光明正大,绝不弄虚作假,耍乖作巧。
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颜回不改其乐。周敦颐阐释说:因为他心中有至高的“道”,人生有这个大目标就会达到与道为一、包罗万象的和谐。古人推崇的“孔颜乐处”就是乐在处于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尽管生活清贫,但内心是平静快乐的。这不是感性的愉悦,而是内心享有的精神上的和乐,这已经是一种准宗教式的体验了——虽然清贫,但是在奉行自己的“道”。
虞博士就是这样,他40来岁中举,中举以前,虞博士也是过着像周进那样乡村塾师的清苦日子。妻子有病,他无钱买药,每天只吃三顿白粥;他安贫乐道,心泰无不足,而安祥和乐,跟周进完全不一样。虞博士这样的精神状态和修养功夫,是作者为超越世俗功名、超拔世人的灵魂而塑造出来的。如果能像虞博士这样人格自足,就不会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痛哭、发疯,就更不会因寡廉鲜耻而卑躬屈膝了。
△ 《儒林外史》(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章节导读
二、执中贵和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乐天乐道的世界观下,虞博士的处世态度是执中贵和,中庸之道已成为其人生准则。虞博士既不像范进、周进那样受利益驱使,热衷于功名富贵,又不像杜少卿那样,对科举制度嫉恶如仇。他是持中的态度,不对功名富贵耿耿于怀,也始终不放弃举业。他不追慕做官,但也不拒绝做官,他“以仕代农”——以做官代替务农;欲而不贪——有欲望而不贪婪。他既不是追权谋利的禄蠹,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是个平凡人物,他只是天怀淡定,真实本色。
儒家要入世,道佛(禅)讲超脱,这二者看起来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人生的两种需要:所以在士大夫精神层面,儒道佛常互补合掺。这不仅是得意失意两种境况下的两面,而是人的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人在世上总得做事,但也要有超越,能进得去也要能出得来;钻进去而跳不出,执而迂,就会像范进、周进那样无法自拔了。要能跳出生活,站在更高的境界俯瞰生活。虞博士以儒家思想为主,以道家思想为辅,儒道互补,求得了心态的平衡、平和。
△郭英德老师《儒林外史》(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讲座
中庸追求以自然的生命节律来控引人的欲望,追求自然、社会、个人三者和谐的状态。虞博士也中举了,但反应和范进截然不同,他听到报喜后很平静,和娘子商议拿几件衣服去当点钱,托邻居打发报喜的人。他没有像杜少卿那样不屑一顾,也没有像范进那样欢喜得失去理性。遇到最可气的事,他不动气;遇到最可喜的事,他也不大喜。以理节情。
从表征的文化精神来看,虞博士的执中贵和,让一切都消融在安宁的超越之中,保持情与理、灵与肉、身心与自然的中和、统一、稳定、和谐,这是好的一面;但也有缺陷:它缺乏内在的冲击力、爆破力和崇高性,老人气太多,缺乏刚气、锐气、猛气。就像传统文化很复杂一样,作为传统文化表征的虞博士也是复杂的,他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许多优点,也有许多弱点;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针对功利境界,虞博士的天怀淡定,在抑制贪欲、讲求德性、平衡身心、促进和谐等方面,有可以汲取的合理因素。
吴敬梓把他悬为一面镜子,来照射等级结构中争权逐利、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吴敬梓能冲出浅短的功利境界,但难于跳出他的时代背景,基本上还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家园。建设精神家园的努力将随中华文化的发展一代代传承下去。
△随文注音、注释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前言,作者李汉秋。
推荐阅读
《儒林外史》(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
作 者:[清]吴敬梓 著
定 价:¥48.00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知识分子群像的长篇讽刺小说。作品描写了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种种荒诞与虚伪行为,贬抑、讽刺了假儒士和假名士,批判了当时败坏的世俗风气;塑造了少数远离功名、追求自由的真儒士和真名士形象,其中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开创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之先河。
本书积累“四大名著”名家演播系列产品的成功经验和市场人气,对我社古典名著读物进行开发开拓。依托岳麓版《儒林外史》(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由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著名艺术表演家徐平全文演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英德讲解,以纸质书+演播视频+讲解视频呈现,带给新老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儒林外史》探求的功利境界:如何对待功名富贵?《儒林外史》的觉醒境界
鲁迅是它的迷弟,季羡林为它“打call”: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人生
读懂《菜根谭》经典12句,人生豁然开朗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儒林外史》(名家演播阅读无障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