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重返瑶区
2014年3月16日下午,我和程永禄在景洪乘坐大巴前往勐腊。
车经小勐仑汽车站休息片刻。眼前的小勐仑与记忆中变化不大,依然冷清、破旧、邋遢,乘客使用简易厕所还要收费一元,真是“憋人太甚”,霸道无理!
车离勐腊越来越近!窗外掠过一片片山林,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毕竟是离开35年了!自然、环境、人都在变,不同的是:人慢慢变老了,树木却越长越密、越长越高。
勐腊城今非昔比,发展了、繁华了。正街、北街、曼岗街、曼它拉路等多条主、支干道纵横交叉,像模像样、有点小城市的味道。昔日的飞机场、邮电局、大广场(电影院)等旧建筑被改造、颠覆,不是老勐腊的人怕很难找到旧时的痕迹。勐腊的今天有多少知青的辛勤付出:蹉跎岁月,青春年华,但若干年后是否还曾有人记得?
到勐腊先要看看周新寒战友。周新寒原是十五连排长,74年与我同被调出水利兵团。他运气好、分在勐腊县中
教书,我则进了瑶区纳卓小学当老师。从瑶区来县城,吃、住,总免不了常麻烦他。一晃、35年没联系,这次见面该好好谢谢他!周新寒知道消息后特意赶到勐腊汽车站来接我们,并帮安排住进勐腊锦绣大酒店,条件不错。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35年未见面真不知该如何说起,来!来!来!倒上勐腊的“茅台酒”(自制包谷酒)干上一杯!那份情谊也都融在酒里了。
七连的凌申新战友网上知名,见面第一次。人热心、实在,容易相处。能相遇是缘分!
想着纳卓、心里不免有些骚动,放弃先回连队旧地看看的计划。17日早上赶去勐腊汽车站、买票坐第一班车去纳卓。票价每人10元。看着车头一行大字:勐腊——勐伴/瑶区,不免有些感叹:当年就是因为没有公路,我被“禁锢”在大山深处,孤独生活了五年。如早点通车,或许我不会是瑶区第一个打辞职报告的人。故地重游,五味杂陈。
车到纳卓仅40分钟左右(过去我从勐腊到纳卓整整走8个小时),下车、三岔路口见“纳卓完小”,觉得惊讶!我79年回上海,不久就听说纳卓小学因生源不足被瑶区公社撤消,现不但重新有了学校,而且是有规模的“完小”?
走! 进去看看。学校的门卫比较尽责,问明来意、要求登记,周新寒惯出《勐腊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的名片也吓唬不了他,照章办事。
一进学校,一群孩子迎面奔来,欢呼雀跃。
与孩子们互动、欢乐一下!可惜已见不到昔时身穿对襟短衫、下着花色筒裙,婀娜多姿的傣族“小卜少”身影。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来自附近胶农的孩子。
教室内桌椅齐全,而当年纳卓的学生都是用一条宽的长木板代桌子,一条窄的长木板做凳子,五人一排,条件艰苦、简陋。现在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边疆的学校更不例外。看——孩子们笑得多开心!充满幸福感!
学校内还有寄宿生。现在纳卓学校的环境、条件比我当年做老师时可强多了!规模也扩大了几倍。
不妨、 贴一张当年纳卓小学的照片,右边的教室是茅草顶、泥土垒的墙,左边老师住的破烂小竹楼,与现在条件优越的“完小”相比,有天渊之别吧?
进入村寨、云里雾里,一时没方向,热心的老咪涛主动给我们带路。你别小瞧:她可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曾到过上海,能听得出上海口音。我们就是被她发现的。
当年学校的位置,现由队长的小儿子岩喏(我当年的学生),盖上新房,漂亮、气派。为找学校的旧址曾围着寨子转了几圈,找不到!不是人老了——糊涂!而是地貌完全变了。当年学校在寨子最西头,四周是草坪,背后临山,比较清静。现在公路从学校的背后穿过,最冷落的地方现成了寨子最热闹的风水宝地,大家羡慕!
学校旁边的大青树仍活着,不过“蓬头垢面”,明显变“老”了。大青树曾与我朝夕相伴了五年,现在望着它我真不知该说什么?
当年到纳卓有河隔着,寨子拉了两根钢丝绳作吊桥,铺上木板,比较窄,一次只能过一人,走时摇摇晃晃如荡千秋。现在有了宽敞牢固的公路桥,进出纳卓再也不用担心、害怕了。
这是纳卓原来的村口。当年纳卓虽为弹丸之地,但是一个通往瑶区(公社)和勐伴(坝)的重要叉口,当然也是分在瑶区知青进出途中的歇脚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纳卓寨也建立健全了村委会,老龄协会,派出所等管理机构。
在纳卓最难忘的是老队长。当年帮学校解决盖教室的草排、木料;无偿提供花生种子;动员学生上学;吩咐队里给老师分菜等,老队长处处关心。但这次见了队长却感觉他有些木呆,神情似乎彷彷佛佛,无法好好进行交流。毕竟是85岁、耄耋之人,外加身体有病,我不怪他!但多少有些遗憾!
见到我当年的学生岩光,正忙于为他弟弟新房落成宴请三天,17日是宴请的第二天,一句“老师、中午来吃饭嘛”的客气话,我就欣然接受,老师不讲客气,再想尝尝久别的傣家饭滋味。
我的傣族学生成“大器”的几乎没有。照片中我左边的岩叫曾当过纳卓村的支书,右边的岩温罕曾做过村长,除此外,岩燕和岩公喜欢在本地做点生意......,也许他们舍不得离不开自己的家乡,也许他们满足于现在安稳平淡的生活,我则何必杞人忧天、为他们所感遗憾或操心。
傣族的宗教信仰为佛教,每一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寺庙,纳卓也不例外。此寺庙是后来建的。寺庙是佛教圣地、平时都关着门,17日我们到纳卓也未能进去拜拜里面的金佛像。
改革使纳卓傣族百姓的生活大大改善,傣家竹楼(其实现应改称为木楼,已找不到一块竹片)上也摆起沙发、冰箱、液晶电视等。现在的纳卓不种水稻,以种香蕉、橡胶等经济作物为主,收入明显提高。家里有摩托车,轿车已成现实,日子好过了!
35年,梦回纳卓几回回,今日如愿,却没有体会格外的高兴和喜悦。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当年我的学生来源分为两部分,其中一半是距纳卓寨约5公里的香堂族孩子,另一半是纳卓寨的傣族孩子。香堂族寨我没想去,傣族的学生仅10—12人,这次见着面的6—7人,其余的临时不在村寨,所以见面的场面没期望的那么热烈。
2. 我所熟悉的村寨老人,如:大队支书、生产队会计、护林员、护线员、“摩雅”、商店的复员军人老和等都相继生病去世,按理他们现在都是70—80岁的人。未能与他们见面感到非常遗憾。
3. 傣族人喜欢依山傍水,每到黄昏,傣族妇女在河边洗浴、洗衣,孩子们在河中嬉闹,夕阳下的美景让人陶醉。如今纳卓寨改用自来水,人们不再亲近小河,清澈的河水变得浑浊,河边堆满了生活垃圾,发出阵阵的臭味。
4. 傣族的年青人开始穿起休闲衫、牛仔裤,姑娘们不再喜欢自己民族的服饰。我既为纳卓的发展感到高兴,但更多是担心和惋惜。缺少民族传统特色的傣族寨让我感到陌生,纳卓与我梦想中的纳卓大相径庭,慢慢变得不再让我留恋!
在勐腊还见到了35年前徒步进瑶区送信、送报的投递员小李。对我的家信小李格外上心,我们之间年龄相仿、无话不谈、成为好朋友。小李后归属勐腊电信局,是个工人技师,退休后单位仍不时请他解决技术问题。
意外遇见李老师和小李自然很高兴,权作弥补我回纳卓的遗憾吧!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宅豆聚惠
点击“阅读原文”
抢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