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4--6)(诸炳兴)

2017-08-28 作者:诸炳兴 知青情缘

 


四、一支勤奋耕耘的笔


  晓林当知青去云南时,从家里带了《复活》、《苦难的历程》等十几部世界各著。肩挑手提全是书。有人说他是“孔老二搬家都是书”。他勉励自已:趁年轻时,多读书,多掌握些知识,将来一定会有用的。他每天坚持在煤油灯下阅读、写笔记。他夜晚如饥似渴地忘我读书,低头瞌睡时,灯焰把头发都烧焦了。他也总愿意将自己读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播给知青朋友。四十多年后,知青王世绥在回忆录中写道:修晓林博闻强记,勤奋钻研,口才也好,他在当学校教导主任时,我们一伙知青教师都喜欢听他谈天说地、讲故事。他经常给我们讲述了他通过内部渠道,读到的英国现代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惊险悬疑小说《孤岛奇案》。那个年代,我们 44 33366 44 14940 0 0 2630 0 0:00:12 0:00:05 0:00:07 2895这类当代外国文学作品完全一无所知。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晓林讲得活灵活现,我们听得汗毛凛凛。直到深夜结束,大家依然毫无倦意,只恨故事太短。书籍和知识的传播,让知青们度过了许多空虚无聊的难熬岁月。


  晓林从当知青起,就在基层连队吃尽千辛万苦,将自己的青春全身心地融入到祖国的橡胶事业之中。回城后,他与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抗抗等知青作家一样,用心写着自己知青生活的文章,我们可从他的散文《胶林行》、《难忘版纳》、《闪亮的胶刀》、《窗前,还是那条小溪》等文章,看到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他对西双版纳那块红土地的情感,很接地气。


速写版纳傣家寨


  晓林回城后,在从事文学编辑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可说是编撰双丰收。并于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不仅发表有《弄岛的早市》、《你的永远温和又充满期待的目光》、《昆剧团食堂》、《滨江秋色》等许多散文,还出版有中短篇法制小说集《与死囚的对话》,长篇报告文学《壮士自有铮铮铁骨》、《高原上强劲的风》等,中篇小说《神秘的“087”》、《七色音符》等,短篇小说《带红斑的鳕鱼》、《走进日光》等,文艺评论《人生的苦难和人格的力量》、《误入歧途者的悲歌》、《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家》、《真诚的精神回望》、《精神家园的反复咏叹》等。由修晓林担任责任编辑的我国数十位著名作家——王蒙、张笑天、陈忠实、刘心武、邓刚、梁晓声、叶文玲、陈世旭、李鸣生的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著作,已成为他的显著工作成绩。


五、一位影响了他的恩师


  晓林一年级时,父亲被打成右派。从此,他就不得不忍受时不时似锋利小刀般袭来的歧视眼光。从小就是三好学生的晓林,直到四年级才戴上红领巾,是谓“政治考验”。在那个年代,即便是无辜的孩子,也是必定要承受黑风恶雨给稚嫩心灵带来的刺痛和损伤。还是那么小的年龄,他就懂得了邪恶的可恨,更懂得了“好人”这个字眼的重如泰山的份量。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晓林的人生道路上,给他巨大影响的周明来到他身边。周明是他的父辈,晓林称他为叔叔。曾经长期在《人民文学》杂志工作,他与不知多少的著名作家非常熟识,他本人也是作家。作家是最能体察苦难民众的忧思和艰辛的,是最有勇气在民族遭遇艰险危难的时刻,用他们最能打动人心的笔触,发出抗争不平不公命运的深沉呐喊。周明先生牵着他的小手进入巨鹿路上海作协机关办公楼和爱神花园,当时晓林只有小学四年级。第一次走进作协大院,便留下了难忘印象。周明与晓林进行语重心长的交谈,鼓励晓林要坚持读书,不停笔耕,将来当个作家。真是所言者浅,所感者深。晓林首次隐约地觉得,写出受到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品的作家,是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敬重甚至崇拜的。这是一种无上的荣光。周明叔叔的形象,鲜明地烙在他的记忆深处,甚至在整个“文革”时期,他竟然以一份特有的宁静、温馨和信任,支撑着晓林度过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岁月。


  晓林1968年底到西双版纳当知青,曾在云南省农垦总局勐捧农场任连队指导员、学校教导主任、宣传干事。回沪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和大型文学期刊《小说界》杂志的编审。


六、一位让人赞赏的作家


  修晓林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也是一位资深编辑。从他向作家组稿、访谈、合作的关系上可以看到一种美德,也看得出文艺社对编辑的专业要求在他身上的反映。了解晓林的同事和朋友们都钦佩他的为人处世,赞赏他的工作实绩。同样也是知青作家的王安忆如此评说修晓林的工作业绩:“在新时期文学中,修晓林始终以编者、评者的身份,站在前沿,体现了积极的参与者的精神。”


作者(右)与晓林(左)在杭州某茶室


  晓林在工作、为人处世上有着良好口碑。他是纯正的山东汉子,他的父母亲是解放上海的南下干部,而在晓林身上从不见过半点“红二代”的傲气。他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文艺社的一位好编辑。说到往事,他不怨天尤人。平平静静是他的一贯。他崇尚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遇事从不炫耀夸张,更不张扬。晓林曾对我讲,他养成的良好传统习惯,与从小受到父母良好教育密切相关,他的父母给他留下了宝贵的家传、家学的精神财富。


  结束知青生涯后,晓林从云南边疆回到上海,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文艺社良好、专业的风气给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这是一个可以使修晓林如鱼得水,自由发展的环境。著名出版家丁景唐先生带着他串门走访巴金、赵家璧、钱君匋等名家,扩大他的眼界,丰富他的内心力量。文艺社的老编辑谢泉铭先生鼓励他积极组稿,强调当一个好编辑一定要自己动笔写作。李济生先生的言传身教,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看得出,在这些老作家的感染下,晓林如鱼得水,不断进取。他深深理解并用行动诠释着萧伯纳的那句名言: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奋斗到成功为止。

 

(请阅下节7-10)

【全文共10节,总字数10500】

 

2017年8月24日   草于上海


作者简介

诸炳兴,上海老知青,曾上山下乡到云南农垦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先在基层劳动,后调场机关工作。他目前是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正在撰写有关知青文化历史文稿。



相关题材链接


知青 编辑 作家 ——修晓林(1--3)(诸炳兴)

修晓林:一双红舞鞋

做事的标杆 做人的楷模(笑容)

【冬天里的一把火】《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修订版金鸡报晓迎新签售活动(诸炳兴)

一位文学编辑与91位作家  一部中国文坛的珍贵史料(诸炳兴)

从《文学的生命》里我读到了什么?(龚韬英)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