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儿子学孝顺【外二篇】(卢忠雁)

2018-02-03 作者:卢忠雁 知青情缘



《向儿子学孝顺》



  儿子大了,他懂得了孝顺,这使我感到高兴,由此而感动,我要向儿子学习,学习他对长辈的孝顺。


  一次,我和妻、儿逛街晚了,就到肯德基去吃点心。这天,也不知怎么搞的,儿子似乎胃口挺大,多要了几只鸡翅和几知鸡大腿。我当时不解其意,嚷着让他快将多买的鸡翅与鸡大腿吃完;但是,他迟迟不动。等吃得差不多时,我又催了。他仍按兵不动。我火了:“叫你少买一点,你就是不听。你看你剩下的鸡翅和腿怎么办?”“这是我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的!”儿子回答道。此言一出,使我好生尴尬。为什么我吃鸡翅,吃鸡腿的时候,就不能想到带一点回去给父母大人分享一下呢?尽管儿子还不太了解“孝顺”二字,但他想到爷爷奶奶平时对他的关心,买一点东西给爷爷奶奶是应该的。


  这天晚上回家时,父母亲都已吃罢晚饭,见了孙子的“礼物”笑得合不拢嘴:“昊昊(儿子的小名),你留着自己吃吧,爷爷、奶奶心领了”。但是,儿子执意要他们吃。见爷爷奶奶津津有味地吃着,儿子舒心地笑了,笑得很甜。感谢儿子,为我上了一堂“孝顺”长辈的



《道一声晚安》


  儿子渐渐大了,变得更懂事了。不知在什么时候,他突然地学会了讲礼貌。这不,一次我看他在复习功课很累,出于关心,给他削了一只苹果,当我给他时,他竟然突口而出;“谢谢爸爸”,使我感动。打那以后,我为他做一点事,他都会礼貌用语。我说,“都是自己人了,用不着这么客气”。儿子说,“应该谢谢的”。他依然我行我素,总是在我为他做了一件事的时候,他仍然说,“谢谢爸爸”。又不知在什么时候,每天的晚上,他在睡觉前,要走到我们的房间里来,说一声:“爸爸、妈妈,晚安”;在他的感染下,我们早睡觉的时候,也会走到他的房间,向他道一声:“晚安”。久而久之,我们在儿子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礼貌用语。从此,在家中:“谢谢、晚安、请帮个忙”的话语经常可以听到,从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我们在家中充满欢乐。


  在家中,不要以为总是家长教育孩子,好像在家庭生活中,应该让儿子向老子学习;其实,学习和教育是相互的,有的时候,我们也是“学生”,也应该向儿子好好学习的,这不,关于礼貌用语,我就得向儿子学习。无论是陌生人之间还是亲人、朋友之间,我们都需要表达我们的感谢、感恩之情。互道一声晚安,那浓浓的感情,都浓缩在这样的问候中而温暖彼此的心了!


 



《作文从记日记开始……》


  有许多学生,对于高考的作文非常害怕,原因是难以把握,也因为作文在高考中,分数占据相当的分量。弄不好,就失去许多分数。所以,如何打有把握之仗?这是每个考生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我儿经历高考,我才深深感到,作文要从小抓起,从记日记开始。如此,才能在日常的积累中,获得材料以及“厚积薄发”,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言之有物,一气呵成,写好文章,获得成功。


我喜欢写文章投稿,所以,一直想让儿子也从小养成投稿的习惯。可是,怎样才能培养他的良好习惯呢?记得自己是从写日记开始逐渐迷上写稿投稿的。对,就从培养儿子写日记下手。当儿子上小学读一年级刚过三个月的时候,我要求他写日记。开始时的几天,几乎是听写,我讲构思、讲整篇的内容,并由我讲,儿子动手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再就是教他查字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像模像样地自己写日记了。


  为了提高他的写作兴趣,我给他打气加油,鼓动他向报社投稿。他信心实足,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未中,他有一点泄气了。我在《解放日报》“孩子们”专版上写了一篇题为《别灰心,儿子》的文章鼓励他;又要求他把一周的日记中选出好的文章,乘双休日,精心地修改一下,坚持每周投一篇,结果居然成功了!


当儿子望着自己的剪贴本的时候,他甜甜地笑了。正是他的不懈地努力,终于在《少年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报纸上发表了11篇文章。其实,说来简单,文章的内容,大多数取材于他每天写的日记。“坚持就是胜利”,儿子懂得了这个道理。由此,写日记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了。


  稍微大一点的时候,他的功课渐渐多了起来,再写日记有点强人所难了。那么,我要求他写周记。但周记应该是质量好一点,记录的长一点。特别是在要考试前的二周内,要求写好日记,每天一篇,以作文的形式写好“考试”文章。这样做,对于每次的考试中的作文,起到了促进作用。正是长年累月的记日记,锻炼了他的快速作文能力,一般在作文的这一项目中,如果是30分的话,大致他的得分为27、28分左右。当然,平时积累好字好句(抄写在簿字上,时不时可以看看、读读、思思);又,读一些杂志,如:《读者》、《故事会》等,看一些有关的书籍,对于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


  总之,要写好作文,要多看、多思、多写,做到眼勤、脑勤、手勤,作文,就从记日记开始吧!


作者系江苏省大丰县海丰农场安丰分场一大队的上海知青

作者作品链接



二代人的大学梦(卢忠雁)

知青食堂的苦日子(卢忠雁)

穿喇叭裤的日子(卢忠雁)

假领头(卢忠雁)

《遗憾的金戒子》《失恋“坏事”变“好事”》(卢忠雁)

我人生指路明灯——母亲(卢忠雁)

“50”学“吹打”(卢忠雁)

处理好工作和家庭关系及和谐之我见(卢忠雁)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