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火机的旧时情结(崔玉宝)

作者:崔玉宝 知青情缘 2024-02-02



打火机的旧时情结


作者:崔玉宝


   在云南当知青时学会了抽烟。学抽烟是受刘玉明的引诱,说是驱臭。那时的茅房简陃,如厕时臭气熏天,抽烟可以中和臭味,于是渐渐染上了抽烟的恶习。掐指算来,自1970年至今,竟有了46年烟龄 。


云南是烟草大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烟税都是财政收入的大头,所以烟的品种也多。知青的年代,我们抽过的烟如金沙江、春城、红梅、云烟、红塔山等等。由于钱少,金沙江便宜,抽得最多。当然,也抽老职工的竹筒水烟。诺大的竹筒,里面灌着水,烟嘴填入烟丝或插上纸烟,边点燃,边用口对着烟筒口吸。抽竹筒水烟的要点是口要盖严实,不要漏气。松口时要缓慢,不然水会从筒嘴喷出。


抽烟要点火,而点火多用火柴,也用打火机。只是文革期间,物资短缺,社会进步也昔不如今,所以既没有现在打火机五花八门的品种,也没有现在常用的廉价的一次性气体打火机。所以,当时用的是灌汽油或煤油的比较传统的打火机。


不知何时,开始流行一种不锈钢质的打火机。打火机上有弯弯曲曲的外国字,显然不是国产货,而是泊来品。云南接壤越南、老挝、缅甸,印象中,想当然的以为这打火机应是从缅甸走私过来的,亦或泰国通过缅甸进入中国。不是供销社卖,而是私底下交换。这不锈钢质的打火机还是好用的,记得时有知青会拿来比试,即用同款的打火机,打100下看点着率。甚至还有以此赌博的,不过都是小来来,如赢一根香烟等,弄着玩的。不知何故,79年返城时却没有带回。



二十几年后,前几年,又回云南,到思茅,朋友请吃饭。席间,朋友的朋友用这以前知青时代曾经用过的打火机为我点烟,一时勾起了怀旧的思绪,厚着脸皮向他讨要。这朋友的朋友也是慷慨,说喜欢就拿去,何况还有怀旧的情结。不过,回上海后,这打火机并未使用,放进柜橱的抽屉,就此束之高搁。



   近日整理旧物,在抽屉里又看到了这打火机,取出把玩,无意间发现底部有外文字。不过由于字跡小看不真切,一时难以辨认。闲来无事,想着要弄清楚这打火机究竟产于何地,于是找出了放大镜进行研究,不想上面竟刻有"vienna"、"austria"。我虽不通英语,这两个外文单词还是认得的,一个是维也纳,一个是奥地利。奇怪,难道这打火机与奥地利、维也纳有关?


   现在网络发达,要查一样东西实在方便。在百度输入"奥地利打火机"后发现,这打火机真的产自奥地利,且历史悠久,身世非凡。


   原来,1906年,一位名为Julius Meister的奥地利人创立了一家纽扣厂,开始生产纽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材料紧缺,工厂转产,开始用废弃的弹药筒制造一种燃油的,并能快速便捷取火的打火机。于是,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款以IMCO(爱酷)命名的打火机。二战期间,这打火机还是美国大兵的最爱。1932年诞生于美国的ZIPPO打火机,也是受lMCO的启发改良而生。
时至今日,大部分IMCO打火机在造型上仍保留着形同弹药筒的圆筒式设计风格。由于IMCO具有经典、优质、复古、怀旧,且有超强节油性及点燃率的特点,很受市场欢迎。



  只是不解,这原产地为奥地利且历史悠久、身世不凡的打火机,何以能够在那个时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独独青睐云南?难道真是美国大兵在越战时使用,再经缅甸进入中国?在思茅时,朋友的朋友送的这只打火机,如果不是那个时代的遗存,说明依然有进口的渠道,似乎依然青睐着云南。
IMCO燃油打火机中最经典的如6700系列,我的这只就是五星6700。再次结缘,又勾起对那段难忘岁月的记忆,甚感有幸。

(来源:cuiyubao美篇)


作者简介


崔玉宝,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长期在农场医院工作。1979年3月返城回沪,先后在黄浦区团委、黄浦区卫生局、黄浦区中心医院、黄浦区委党校,以及市委组织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任职,直至2012年退休。知青一场,与云南、版纳、橄榄坝结下了毕生的情怀,念之、系之、忆之、记之,不负曾经的付出,充实如今的韶华。


作品荐读



知青时代的大塘往事(崔玉宝)
解析知青大返城的若干动因(崔玉宝)
粉色的浪漫记忆 (崔玉宝)
美丽的西双版纳,曾经有我一个家(崔玉宝)


本文 由《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火机的旧时情结(崔玉宝)

作者:崔玉宝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